8月25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新鲜出炉,7个奖项共35篇(部)作品获此殊荣。
其中,来自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的作家村民的作品占两席,分别是王松的小说《红骆驼》获“中篇小说奖”,江子的散文《回乡记》获“散文杂文奖”。
这是距2010年“作家村”作家王十月中篇小说《国家订单》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之后,该“作家村”再次获得此荣誉。
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有何来头?
这些作家为什么要到东莞来?
01
一种气质
让作家在此亲近
“在岭南,像樟木头这样的地方何止千万,然而,命运让我和它劈面相逢,我便接受了这个安排。”
——丁燕《一个人追赶一座城》
樟木头镇位于广东珠三角腹地,地处广深莞惠“一小时生活圈”中心,是东莞唯一的纯客家古镇。在这里,多种文化和谐相融,百花齐放——樟木头是东莞首批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麒麟文化艺术之乡”的镇街,客家文化、“双拥”文化、红色文化是樟木头镇独特的文化资源。
2007年9月,东莞文学艺术院在全国率先对外签约,影响巨大。藉此机缘,著名评论家雷达来到樟木头,决定在此安一处家写作。不久后,王松、葛水平、雪漠等著名作家在樟木头入住,逐渐自发地形成一个创作群落。
2009年,在东莞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的大力支持下,樟木头镇委、镇政府抓住机遇,在中国香港创建了“中国作家第一村”文化品牌;2010年9月28日,“中国作家第一村”挂牌,在樟木头落地生根,由雷达任作家村首任村长,王松、雪漠、曾小春担任副村长。
随后几年间,王十月、陈启文、南翔、江子、唐达天、丁燕、李健、魏红花、赵勤、陈末等三十多位有水平、有影响、有知名度的作家进驻樟木头作家村,其中不乏获得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郭沫若散文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奖项的作家。这些作家以中国作协会员为主,也有港籍和外籍作家加盟。
“景龙阁,3C。这是我家的地址。顺着这个有迹可循的轨道,我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邮件,各式各样的邮戳覆盖着这几个汉字。报刊、杂志、汇款单、淘宝网上的日常用品、当当网上的书……它们源源不断地奔向这个地名,到达一个写作者的手中。我在这里生活着。也许将在这里死去。”
——刘芬《翠景街89号》
王十月《国家订单》、乔叶《最慢的是活着》、吴克敬《手铐上的蓝花花》、陈启文《共和国粮食报告》、曾小春《公元前的桃花》、张雅文《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王松《暖夏》、丁燕《低天空:珠三角女工的痛与爱》、雪漠《野狐岭》……这些年由作家村居民创作的作品,诞生无数,类型无数,获奖无数。
诗人、散文家、小说家、评论家纷至沓来,樟木头成为了他们的生活现场、创作现场——一个文学的故乡。
02
到南方去!
到作家村去!
樟木头山清水秀,南国的日子亦淡然舒适,这些作家,来得十分从容。
“唐达天在樟木头居住着,牢牢地,像一枚楔子,坚固地镶进了樟木头的土壤中。他说,这样的生活方式真好。”
“他觉得自己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的帮助,便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樟木头的小镇生活当中。”
“有时,作家村举行活动,就是为了把星罗棋布如蒙古包般散落四处的作家们聚在一起,使他们相互沟通激励,会后,大家各自散去。至于关系好的,谈得拢的,则可以私底下窜门、喝酒、聊天。”
一些作家颇具樟城情结,作品完成时,喜欢署上“写于樟木头”或“竣稿于中国作家第一村”。
有些作家深居简出,不怎么露面,王一丁在《凤栖梧桐》提到王十月——“樟木头很小,但我们却从来没有在哪一条大街小巷与他相遇过。我们只是从《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上源源不断地看到他的名字如一柄利斧从樟木头这个小镇里飞出,在中国文学的天空下闪着熠熠的寒光。”
若即若离,动静相宜。
这个小镇有某种特殊的气质,让作家们亲近。
事实上,连这些作家自己事前也没有想到过,能自然而然地在樟木头聚集。刘东风和陈昕认为,长期居住在北方的作家,在心理层面对南方,特别是岭南地区,有一种地域和文化上的距离,正是这种距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了解的热望。他们来到这里,是丰富甚至再造了一个新我。
“我们不曾探究过周敏为什么要加入作家村,也许她认为这是一个温暖的团体,有政府扶持,有同行切磋,甚至仅仅缘于这里是南方,能赋予她南北两地极大的文化差异。在听完陈启文的讲述后,她觉得这个消息就像电石火花一样,瞬间击中了她的心脏。她几乎是不假思索地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到南方去!到作家村去!”
——王一丁《凤栖梧桐》
此后,越来越多文艺活动和讲座在这里轮番上演,读者、写作新人也追随至此,向前辈请教写作与出版经验,谈论生活与世界。
作家陈继明曾这样形容东莞:“它离文学现场很远,也很近,一个作家村把它和全国各地的文学现场联接起来。”
03
这座城市
迟早会成为一部长篇小说
在《一个城市迟早会成为一部长篇小说》里,陈继明写道:
“某一年的某一个瞬间,我突然觉得,我看见了一部长篇小说,‘东莞’二字是它的题目,内容几乎能用肉眼看得见,平摊在想象中的东莞大地上,像植物,大概有一万种不同的植物,或普通或奇异,或高或矮,或美或丑,它们全都在东莞大地上相互依赖,慢慢生长。那部长篇小说需要的泥土和空气,除了东莞别处没有。
那一定是一部不错的长篇小说。
实际上有一个基本事实:东莞,早就被这些作家文学化了。东莞很像一个文学概念,‘东莞’这两个字里的想象和隐喻空间已经很大,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作家们来到这里,写自己所亲历的“中国作家第一村”——有人在东莞与香港两地游弋,有人在回味着乡音、乡愁。
他们写东莞,写这座城市的山水、村庄、过往……
他们写民间的伟力,写工厂的喧嚣……
他们当然也写自己的家乡、回忆中的人。
他们在这里交流文学与生活,舒心惬意。
他们在这里与本地人、新居民以及自己的内心世界共同前行。
作家村成立至今12年,作家也由当年的20多人增至57人。其中国家级的作家、评论家等35人,现任历任的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共7人。作家“村民”先后发表重要作品300多篇,出版著作78本,获得市级以上奖励达203项,其中获得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或提名的作品近20个。2018至2021年,樟木头镇文联及下属协会获得市级以上奖项和荣誉共465项。
对这些作家,这里给予的是真切的爱——积极组织作家村民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外出采风;引导作家村民创作以东莞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对获省级以上奖项的作品进行嘉奖;对在国家级文学报刊发表的作品进行补贴;优先解决作家村民的户籍和孩子入学问题;为作家村民提供优惠的生活便利……
如果你想了解这个“村子”的故事,或许应该看看村民们的书,正如新疆诗人丁燕所说:
“我知道,我所目睹到的现实中的樟木头终会逝去,然而,另一个樟木头却会一直存在。打开我的书——那里描述的那个时间里发生的那些事件,会一直存在。那些书就躺在书店的一角,只等着你来打开。”
延伸阅读
鲁迅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创立于1997年,同时也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国家级文学奖之一,每四年评选一次。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评选年限为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设置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奖、诗歌奖、散文杂文奖、文学理论评论奖、文学翻译奖,每个奖项获奖作品不超过5篇(部)。
王松
《红骆驼》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小说《红骆驼》首发于《四川文学》,始于作者母亲垂暮之年一次执念的旅行。作者采用母女二人不断交替的叙事视角,一面是旅程在等候、耽搁和延误,一面是故事在切换和闪回。随着旅途中空间的不断变化,线性的时间也随之被切割,拽出叙事的多重线头。
江子
《回乡记》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
“中国作家第一村”作家村民江子,本名曾清生,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江子的《回乡记》是一部探寻故乡与他乡、出走与回归的精神之书,也是一部在日益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如何融入繁华世界、探寻生活方向的心灵之书。评论界认为它不仅是一部中国乡村人物志,也是一部中国乡村信史。

来源:东莞发布(部分素材来源于南方+、东莞日报、网络,《回乡记》《观海听潮》《中国作家第一村精品文选》《中国作家第一村新作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