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四川第二大经济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三城——这里是绵阳。
富乐山下、涪江之畔,锻铸“两弹一星”等国之利器之地,从三线建设时期的大后方,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最前沿,多年砥砺奋进,释放着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科技创新的城市魅力。
承担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的使命,与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的责任……绵阳,肩负使命任务,正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版图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
比星辰更璀璨的是梦想。在大踏步推进高质量发展之际,绵阳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定推进科技立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生态美市“五市战略”,朝着“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的目标奋勇前行,以更大的决心、更足的干劲、更强的力度、更硬的举措,真抓实干、狠抓落实,驶向诗与远方。

■鸟瞰绵阳
A
绵阳,在创新发展中砥砺前行
6月20日,随着一声汽笛鸣响,满载50个集装箱的中欧班列成渝号(绵阳)从四川绵阳发车,开往欧洲地区。这是首趟从绵阳发出的中欧班列,“绵阳造”从此直抵欧洲“舞台”竞技。
在非常之年成功发车,极具隐喻: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绵阳经济的“汽笛”,正轰鸣阵阵,展现出跃动之势。
回首来路,成绩来之不易。而创新,则是绵阳发展征程中的高频词汇。
“我们擅长运动控制算法与设计,考虑到运动医学患者的特殊性,我们还需要借助临床专家的智慧。”5月26日,一场特殊的“政产学研用金”六方对接会,在绵阳举行。
在首批绵阳科技助理的支持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研发团队与电子科技大学、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绵阳科学城医院、建设银行绵阳分行的专家,“面对面”对该项目的技术成熟度、改进方式、合作模式、产品定位及市场前景等进行了热烈讨论。
自今年2月,绵阳在四川省首次推出科技助理制度以来,53名科技助理已累计对接成果转移转化项目260余项,其中不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的科研项目。

■创新中心
创新步伐不断持续加大。绵阳大力实行“招院引所”工作,积极引进央属企业集团和知名高校来绵建设分支机构,建设“云上科技城”“云上大学城”。目前,绵阳与中科大、华中科大等10余所高校共建“云上大学城”,航天三院“航空航天星途鲲鹏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项目在绵落地开花。
“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绵阳将赛道锁定在新兴产业上,加大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机器人等新技术新领域的布局力度,并加快推进长虹、九洲等传统电子龙头企业巩固壮大,抢占发展先机。
龙头引领,产业集聚。绵阳京东方与惠科去年产值均突破100亿级大关,带动大批新型显示产业龙头企业在绵阳聚集,千亿级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聚集度,刻画着产业新格局的崭新坐标。随着“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如火如荼展开,绵阳各地竞合发展,深刻重塑绵阳的产业地理。
高新区聚焦新型显示及半导体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新能源产业;游仙高新区聚焦新型功能材料产业、物联网设备产业……一个个园区瞄准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着力打造“镇园之宝”,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集聚壮大优势产业,推动产业建圈强链补链。

■长虹家电生产线
B
绵阳,在开放中汇聚强劲动能
由内而外、从上至下聚势赋能,不断畅通生产要素大循环,加快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告别“内陆意识”,向最好的学、与最强的比、跟最快的赛。早在今年2月,绵阳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要“跳出绵阳看绵阳,跳出四川看绵阳”,将视野拓展开,在全国范围内找目标、找商机。
抬高坐标后,绵阳的发展不再局限于一亩三分地,拥有了星辰大海般的广阔空间。
2022年刚过半,一系列以“开放合作”为主题的活动已经、正在或即将举办,科技城开放发展、转型升级的大门越开越大。
今年以来,绵阳先“东进”厦门,又“南下”东莞。这是推介绵阳,展示绵阳魅力、绵阳速度、绵阳力量的开放之旅,也是向先进地区学习取经之行、深化合作之旅。
6月23日,“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首场活动在绵如期举行;11月16日至19日,第十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将如约而至……大咖云集,精英齐聚,放眼全球,纵论发展,不一而足。
绵阳境内铁路纵贯南北、中欧班列连通国际,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广纳四方宾客,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已在绵阳铺就,开放的浪潮,正不断激起铿锵的发展足音。
开放是一条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而改革是一场继往开来的深刻革命。
今年4月,绵阳出台近年来含金量最高、力度最大、诚意最足的“人才十条”,设立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首次提出为引进的优秀人才发放最高50万元安居补助;5月,首批3440万元资金全部兑现,投资110亿元的高端人才住房项目开工建设凸显城市求贤若渴的诚意与决心——越来越多的天下贤才来绵寻梦,为绵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今年5月,一场以“面对面问企需求,实打实助企解难”为主题的企业工作座谈会召开,政企负责人“面对面”建了一个微信群,有事就提,有呼必应。同时,“面对面听取意见、实打实解决问题”活动常态化开展,涉法涉诉、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专题座谈会月月召开——越来越多的企业项目落户绵阳,科技城改革开放的“朋友圈”稳步扩容,为走出四川、走向世界鼓足了底气。

■第九届科博会
C
绵阳,在民生发展中谱写新篇
民生之微,衣食住行。民生之大,事关家国。
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近年来绵阳的总体规划中从未缺席。
2022年,绵阳围绕社会保障、交通出行、卫生健康等方面共实施54件民生实事,其中省级民生实事29件,市级民生实事6类25件。
8月5日,货车驾驶员周涛驾车到飞云大道改造提升项目施工沿线溜达了一圈:“我常年到出口加工区跑运输,以前的路坑坑洼洼,驾驶重车经过的时候,心里就特别紧张。现在好了,飞云大道正在改造提升,以后道路扩宽了,跑起来肯定会更加舒心。”
而在同一天,长虹五生活区新加装的电梯前,80岁的张阿姨提着菜篮子,轻轻抬步就进入了电梯,留下一串笑声:“以前爬楼那叫一个累。现在好了,政府给既有小区加装电梯,轻轻松松就上楼,回家的感觉真好。”
“家”是一个亲切、温暖的字眼,是避风港。城乡环境的改善,也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
今年5月,绵阳正式启动城乡环境综合提质三年行动,一场城市之变应运而生。村社“五清”、场镇“四定”、城区“四化”重点清晰;“一年转形象,两年见质效,三年大变样”目标明确,势要让绵阳生态与经济齐飞,美丽与发展共赢。
行走于全面提升改造的科技城人才公园,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生机盎然;夜幕降临,漫步在三江大坝,楼宇、桥梁的灯光交相辉映,热闹的酒吧、店铺,演绎着绵阳特有的“烟火气”;而在乡村,桑枣镇齐心村民宿群人气火热,川西北村落自然风貌引得游客慕名而来……

■城市风光
动物的本能选择,是对绵阳生态环境建设最灵动的注解。
日前,绵阳市平武县老河沟自然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整理安置在野外的红外相机资料时,发现在药山沟点位多次拍摄到野生大熊猫倒立撒尿、做标记的珍贵视频。
视频中,一只成年雄性大熊猫用前肢撑着地,将后肢搭在树上,做出了高难度倒立撒尿动作,像是在展示功夫。在拍摄到这个视频的两个月内,该点位还多次拍到了大熊猫在这棵大树上嗅味、做标记等视频和照片。

■中国野生大熊猫第一市
今年上半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向好,环境空气质量同比改善明显,涪江及主要支流平均水质优良,市级、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持续达标,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绵阳,这个充满着无限动力、活力与魅力的城市,正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破浪前行的创新精神,拥抱四方宾客,与奔流不息的涪江共同奔向无限精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