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东莞立足“双万”城市新征程的起点之年,是实现“十四五”时期规划的关键之年。7月20日,全市提升末端执行力大会召开后,东莞市生态环境局以“跑马勇争先、执行论英雄”的魄力,全面提升末端执行力,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无废城市”建设、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空气质量改善提升工作。帮扶企业消除环境管理的难点痛点盲点,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环境问题,推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截至8月11日,东莞生态环境系统34个基层分局均已开展帮扶企业纾困解难行动,在铁腕监管执法的同时,全面提升末端执行力,通过帮扶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凝心聚力,拧成环境保护“一股绳”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十三五”时期,东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也是迄今为止东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最大、工作成效最明显的五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市民群众喜提好“气质”、共享好“水质”,蓝天白云“刷屏”朋友圈,市民生态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城市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宜居。东莞环境治理工作首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2020年),2021年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充分彰显了东莞坚定推动高质量生态文明发展的高度自觉和实践担当。
2022年,东莞迈上了“双万”新起点,正着力推动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共生共荣,这离不开良好的城市综合环境作支撑。而巩固治污成果,不仅是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软实力的需要,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关系到我们能否吸引到高端资源要素和高层次人才。
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毅峰表示,生态环境监管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市提升末端执行力大会精神,深化“管理服务强化年”“纪律素质提升年”行动,打造生态环境铁的队伍架构、工作纪律、治理能力和基层组织,进一步提振攻坚精气神、强化末端执行力。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强化干部队伍素质,发挥生态环境重大项目服务专班力量,着力做好重大项目超前服务及环境行政审批快捷服务,全力提升生态环境管理服务水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守护天蓝、地绿、水清,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铁军。全市提升末端执行力大会吹响东莞生态环境系统凝心聚力的号角,环保“铁军”拧成环境保护“一股绳”。
“紧盯目标,聚集水、空气、土壤、环保督察整改等重点工作,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进一步巩固治污成效。”寮步生态环境分局局长张国强坦言:“巩固治污成效还得靠‘组合拳’。”寮步生态环境分局进一步提升执行力,对外强化管理服务,对内提升纪律素质,着力巩固治污成效,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不断向好改善。
▲东莞强化监管执法,督导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
“莞城商贸发达,六类重点行业排水户多,监管压力大,执法力量薄弱,急需科技力量。”莞城生态环境分局局长黄国标表示,莞城逐步构建“人防+技防”监管体系建设,强化监管执法效能,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持续向好发展,通过“人防+技防”监管体系,加大对企业的精准监管力度,提升执法的整体效能。
截污管网不够完善,仍存在管网错接、漏接甚至缺失现象。河涌暗涵、暗渠整治不彻底,雨污分流不彻底,严重拉低辖区河涌水质。横沥生态环境分局局长余鲁赣表示:“正视短板,奋力追赶。”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啃硬骨头,坚持水、气、土同步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既要完善硬件设施,又要完善软件管理。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工业总量大,点多面广,监管压力大。”黄江生态环境分局局长吴柏南表示,全市提升末端执行力大会为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干事创业增强了信心。黄江生态环境分局挂图作战巩固治污成果,厘清企业整改清单,借助智慧管网溯源系统科技手段,组建专业溯源队伍,配备专业溯源设备,实现“人防+技防+帮扶”有机结合,有效打击和震慑企业偷排偷放环境违法行为,督促企业落实污染防治措施,从源头堵住污染漏洞,进一步化解环境信访矛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当前,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完成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的同时,注重协调联络各相关单位落实环境保护职责,凝聚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聚焦“五个工作年”目标,以创建国家“无废城市”为契机,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内强“管理服务”“纪律素质”,外拓“生态文明实践”“治污成效巩固”,统筹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领域和难点问题,东莞正积极筹备召开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提升暨黑臭水体治理攻坚、大气污染防治及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等现场推进会,督促污染防治攻坚各相关单位、部门、镇街(园区)落实责任,强化工作协调联动、加强治污攻坚合力,努力推动完成全市环境质量既定目标。
巩固治污成果,贵在久久为功。如今,东莞正着力巩固提升茅洲河、石马河、东莞运河综合治理成效,持续聚力沙田泗盛断面治污攻坚强度,确保全市7个国考断面水质稳定提升,力争超额达标;深入开展臭氧污染防治,加大督导帮扶力度,持续推进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生活源污染专项治理;持续加强入海排污口监管及整治,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以污水处理总量、进水浓度、污水收集率、出水水质倒逼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成质量。
示范引领,密织绿色发展“一张网”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东莞狠抓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与人民的期待还存在着差距。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在铁腕治污的同时,积极帮扶企业纾困,通过选树“环境管理示范企业”,以点带面,密织绿色发展“一张网”。
今年4月,东莞率先在12个行业试点开展“环境管理示范企业”评选工作,充分展现示范企业的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在行业内分门别类树立标杆,发挥示范引领作为,帮助行业内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环保自律意识、绿色发展意识,进一步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和环保管理水平。
获评“环境管理示范企业”,不仅是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企业生态环境工作的充分肯定,更可以发挥标杆企业示范作用,获得不少激励政策,促进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东莞开展“环境管理示范企业”评选活动,引导企业落实污染防治措施,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樟木头生态环境分局积极落实行动方案,在全市率先举行企业环境管理现场观摩交流会,为企业搭建交流平台,企业家现场聆听,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解决企业环境管理的痛点。樟木头生态环境分局局长戴惠聪认为,环境管理示范企业的示范引领“有制度、有设备、有人员、有台账、有效果。”今后将持续加强企业的技术帮扶,组建业务骨干队伍,主动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等系列活动到企业,充分发挥环境管理示范企业的标杆作用,通过“以点带面”,实现企业“全面进步”。
“传统的监管执法,盯着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依法实施惩戒。但由于人员不够,尽管大家加班加点,还是经常出现事倍功半的局面。”塘厦生态环境分局局长李忠铭表示,选树“环境管理示范企业”,通过示范企业的正面激励也是提升环保执行力的具体实践。在正常监管执法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家通过“现场培训+实地参观”,营造“学经验、促提升、保环境、共发展”的氛围。标杆企业现场教学,切实解决了同行业企业环境管理工作难点、痛点、堵点。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台账规范,环境管理确实有用有效,值得学习借鉴。”
凤岗生态环境分局以推动环境管理示范企业评选工作为切入点,推动企业在减污降碳、绿色制造、清洁生产、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典型示范带动力,加快推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创建评选一批环境管理示范企业,推动企业在减污降碳、绿色制造、清洁生产、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典型示范带动力。凤岗生态环境分局局长黄睿表示,积极推广使用先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装备,以及国家鼓励的循环经济技术、工艺和设备,以点带面推动机动车维修行业等企业加快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督促企业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树立标杆,通过帮扶提升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切实解决环境信访投诉,提升市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常平生态环境分局局长黄永秋认为,“示范引领切合企业环境管理内在需求。”今年将积极落实创建环境管理示范企业工作,在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治理方面创建评选一批标杆企业。以点带面推动塑料制品业、家具制造行业、机动车维修行业等企业成为环境管理示范企业。帮扶企业在车间布局、原辅材料、污染防治处理工艺等方面得到提升,引导企业由被动实施转变为主动作为,做好台账管理、开展操作技术人员培训等工作,督促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东莞上下咬定目标,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啃下“硬骨头”,攻下“硬堡垒”。选树“环境管理示范企业”,对于提升企业环境管理综合水平则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环境管理示范企业”评选工作成效渐显。其中,今年4-5月在大气、水、固废、综合4个专项12个行业中,选出46家企业成为第一批46家环境管理示范企业(标杆),并组织企业按行业分批前往环境管理示范企业(标杆)参观考察、交流学习,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各生态环境分局积极组织辖区内相关企业开展学标杆活动,目前通过现场参观学习、送法规进企业、环保大讲堂等方式共举行活动87场次,辐射企业861家。许多企业纷纷咨询参与第二批环境管理示范企业评选的相关事宜,逐渐形成“学习行业标杆,争当模范企业”的新风尚。
目前,第二批环境管理示范企业评选报名正在火热进行中,全市已有255家企业成功报名。“示范引领”强化教育帮扶和监管管理,充分发挥行政处罚惩教结合的作用,为疫情中的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强化企业守法意识,营造“不敢污染、不能污染、不想污染”的氛围。
公众参与,下好共建共享“一盘棋”
美好环境人人共享、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大力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将美丽东莞建设化为全市社会各界自觉行动,引导市民群众齐心协力下好共谋生态环境“一盘棋”。
提高市民环境意识,借助“六五”环境日、“无废城市建设”等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形成环保大宣传工作格局,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建立健全例行新闻发布制度,通过“一台一报一网一号”设立环保专栏,持续开展治污攻坚宣传报道,持续举办“日常小行动,降碳大作为”全民行动、环境文化节等环境宣教活动,建成36个环境教育基地,实行环境教育基地“线上云开放+线下预约开放”创新模式,举办公益活动500余场次,线上线下参与者达650万人次。市民生态环境意识明显提升,其中,东莞市环保志愿服务总队1315名环保专业志愿者,积极带动逾百万市民参与志愿服务,全民参与治污的氛围日益浓郁。
▲东莞市生态环境局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引导市民群众爱护环境
各生态环境分局闻令而动,积极引导市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及时化解群众环境诉求。
石排生态环境分局局长曾庆堂坦言:“‘前端教化’比‘末端处罚’更让人信服。”石排生态环境分局深入企业开展帮扶活动,不仅提升了企业环境管理能力,还推动化解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有效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在日常工作中,生态环境工作人员深入企业现场帮扶、座谈交流,以帮扶为着力点,深入了解企业情况,切实帮助企业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同时,做到实地调研、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主动帮扶、依法监管,帮助企业实现污染治理和绿色发展的双提升。
围绕“生态文明实践”,企石生态环境分局局长香锦辉表示,正积极开展企业环境管理先进经验宣讲活动,引导企业推进减污降碳、绿色制造、环保规范化管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整体提升环境治理水平。结合“日常小行动,降碳大作为”活动主题及“空调26度、垃圾减量、管好开关”等日常环保小行动,积极策划组织公益活动,引导越来越多的市民群众践行环保理念,共建共享“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生活。
虎门生态环境分局局长孙海东认为:“公众参与,建立互信,环境难题方能迎刃而解。”在日常工作中,虎门主动深入企业宣讲政策,拉近监管部门与企业的距离;坚持环境信访解决公开透明,把信访投诉者、企业、执法人员拉到同一个平台,及时通报进展、反馈处理信息,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也化解与周边群众的矛盾。让人民群众能够感受到身边的环境问题有人管、有人问,及时感受到生态环境部门在扎扎实实地做事情,及时感受到生态环境趋好的变化。
破解环境监管执法工作的重点难点,长安生态环境分局局长邓毅刚认为,“环保普法进社区活动可以凝聚更多智慧。”聘请专业律师团队担任常年法律顾问、定期解读新的法律法规,不仅让企业知法懂法,更让企业家增强绿色发展意识。长安生态环境工作人员带领企业代表“走出去”,到样本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手把手”地指导企业,构建完善的危险废物处理流程,制定危废申报登记和管理计划,与有资质单位签订处置合同。深入推进工业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为东莞创建“无废城市”开好局、起好步。
望牛墩生态环境分局局长陈家杰带领生态环境执法人员,深入企业“一对一、结对子”,与企业家、员工“面对面”座谈,走进社区宣传科普,协助企业及时扫除环境安全隐患,完善台账管理,依法依规处置“三废”。同时,还梳理出水、气、固废、环境综合管理等问题,并及时指导和帮扶整改,有力保障了企业平稳健康发展,获得了企业的高度认可。
8月1日,广东省东莞生态环境监测站还通过“环保开放日”活动,积极引导市民群众融入“日常小行为,降碳大作为”全民行动,一大批亲子家庭深入实地参观,“零距离”了解生态环境的科学知识。不少学生听取讲解后,也刷新了对环保的认识:原来环境里的很多污染物都来源于生活,如果要保证水是干净的,空气是清新的,那么生活里就需要从小事做起,努力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作为基层监管部门,各生态环境分局坚守“严管厚爱”原则。一方面,转变监管思维。积极主动转变工作作风,创新监管方式,探索开展“驻点帮扶”上门服务,组织专家技术力量深入企业一线生产车间诊断服务、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强化执行力。深化双随机检查,建立“企业环境问题清单”,推动环保工作从“管理”到“服务”转变,用力为企业解决“疑难杂症”,用心当好企业“环保管家”,助力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群众营造更多蓝天白云碧水,为推动东莞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