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四“刀麻切” 樟木头镇客家习俗“不断根”
东莞+
2022-08-11 21:08:46
8月11日是农历七月十四,农耕时代樟木头客家人有过“小节”的习俗,每年这天客家人都会做“刀麻切”以示庆祝。延续数百年的传统至今在樟木头仍经久不衰。
在樟木头镇官仓社区活动室,客家妇女带领社区儿童一起做传统的客家面食“刀麻切”。搓粉、擀平、用刀切成条状等一个个步骤,大人用心教,孩子用心学。
据了解,农历七月十四对客家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农耕时代,客家人勤劳俭朴,常年外出工作。在地里辛勤劳作大半年做完农活,工人领到工钱后,雇主一般会在这天做“刀麻切”宴请工人庆祝“完工”。官仓社区相关负责人说:“以前在这一天,我们家家户户会一起制作‘刀麻切’,重点就是庆祝。农耕的时候,秋收已经完成,已经把工作做好了,然后就有时间一起庆祝。”
原来,客家话中“刀麻”就是大刀的意思。早期没有制面机时,客家厨娘将煮好的米饭加入粘米粉揉成面团,用擀面杖或空瓶碾平,再用大刀将面团切成条状,因此而得名。一碗美味的“刀麻切”少不了精心烹制的汤底。蒜泥切碎、豆豉蒜蓉放入油锅“爆香”,加入鸭肉、排骨、虾米等配料和适量的水,熬制最精华的浓汤,最后放入“刀麻切”煮熟。一碗热腾腾的“刀麻切”汤汁浓郁、口感劲道,饱腹感十足。时过境迁,樟木头客家人在农历七月十四仍有制作这一传统美食的习惯。
“组织孩子们跟大人一起制作客家美食。一方面让大家感受一下农耕时期家家户户一起做客家美食的热闹场面;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能了解到我们客家美食的制作过程,让他们能传承下去。”官仓社区相关负责人说道。
文字:谢伟轩 吴金华
图片:樟木头供图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