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非遗专家评审组到洪梅镇实地考察评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作
水乡洪梅 2022-08-09 21:42:41
8月9日,市非遗专家评审组到洪梅实地考察评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市文化馆副馆长刘影,洪梅镇委委员杜汉雄出席评审会。洪梅镇文化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开灯习俗和洪梅花灯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参加评审会。
图片

图片

评审会上,市非遗专家评审组通过听取汇报、观看短片、答辩等形式,详细了解民俗类《开灯习俗》和传统技艺类《洪梅花灯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方面的情况。市非遗专家评审组对申报项目进行了严格的审阅,对传承人的传承谱系、技艺特点、授徒传艺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详细论证和评议,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会后,市非遗专家评审组来到非遗工坊实地考察传统技艺类《洪梅花灯技艺》。
图片
市非遗专家评审组对洪梅非遗项目申报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开灯习俗》和《洪梅花灯技艺》是一脉相传的,具有浓郁的广府文化特色。据了解,洪梅是中国花灯之乡,洪梅花灯传承数千年岭南文化,洪梅花灯技艺是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工艺精湛、富有艺术特色,融合了传统民间节庆、诞生礼仪,并通过送灯、点灯、添灯酒等习俗,传递着宗族香火相传的观念和地方风土人情。
图片
调研组希望洪梅文化部门继续深挖梳理、活化创新非遗项目,不断激发非遗的内在活力,开发其社会价值和潮流属性,促进《开灯习俗》、《洪梅花灯技艺》与洪梅经济社会、文旅深度融合。
图片

截至目前,民俗类《开灯习俗》和传统技艺类《洪梅花灯技艺》已发展出4代传承人,通过微电影、图书等文艺创作形式,使得民俗、传统技艺走进村(社区)、校园,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在群众、青少年中广为传颂,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推动洪梅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走深走实。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传承人介绍
图片
陈庆泉
民俗类《开灯习俗》传承人

陈庆泉,1953年出生,现年69岁,是“开灯习俗”民俗活动主要传承人,1973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开灯习俗”民俗活动传承与发展。

一、保留“开灯习俗”传统流程、仪式等

陈庆泉1962年开始参与开灯习俗,跟随父亲陈玉培学习“开灯习俗”的流程、仪式、成员分工、构成等要素;1977年至1979年间,在工作之余走访村内长者,听伦平、梁云飞、梁妹等老人讲解放前开灯故事,了解解放前开灯习俗的仪式、祈祷、流程等;1985年,陈庆泉按传统习俗主持黎洲角村“开灯习俗”,初步规范了“开灯习俗”的流程和仪式;1994年,走访村中老人和查阅文字资料,文字化描述“开灯习俗”的仪式、流程、贡品构成等核心要素;2012年,陈庆泉带领徒弟黄浩球,按传统习俗,主持“开灯习俗”民俗活动,将传统和规范的“开灯习俗”传承给下一代。

二、推动村两委全面参与“开灯习俗”

1976年之前,黎洲角村的“开灯习俗”都是村民自发开展“开灯习俗”活动,仪式、流程每年都不一致;1977年,陈庆泉以村团支部书记身份,参与到黎洲角村“开灯习俗”策划和准备工作,至此村委开始参与“开灯习俗”;1985年,陈庆泉推动黎洲角村成立由灯哥、村委主要领导干部组成的“开灯习俗”理事会,负责“开灯习俗”活动的策划、组织、募款、流程、时间点、酒席、安全等,一直延续至今。

三、“开灯习俗”文献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陈庆泉文字化描述“开灯习俗”的仪式、流程、贡品构成等核心要素;2003年至2010年期间,陈庆泉参与《东莞市洪梅镇志》编撰工作,将“开灯习俗”写入《东莞市洪梅镇志》。2001年至2017年期间,为《东莞风俗叙述与研究》和《东莞文史》提供“开灯习俗”素材,“开灯习俗”写入其上文献资料。

四、助力民俗文化品牌打造

为了让“开灯习俗”正式化,与黄浩球等人组成非遗申报团队,成功将“开灯习俗”入选东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作为主角参与东莞电视台《大年初一添丁酒》拍摄;2013年,指导《灯梦奇缘》拍摄,将“开灯习俗”核心要素融入到该微电影中;2010年以来,提炼“开灯习俗”核心要素,并将其融入到洪梅花灯节的核心环节,为洪梅花灯节奠定了文化底蕴和内涵。

 

非物质传承人介绍
图片
江秀兴
传统技艺类《洪梅花灯技艺》传承人

江秀兴,1963年出生,现年59岁,是“洪梅花灯制作技艺”主要传承人,1975年以来,一直从事洪梅花灯制作。

一、在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创新洪梅花灯制作方法

上世纪八十年代,江秀兴在保持洪梅添丁花灯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尝试在花灯四面用毛笔书写“招财童子”等代表美好寓意的成语和绘制代表美好寓意的图形图案;上世纪九十年代,定制不同尺寸的代表美好寓意的工笔画。

二、基于岭南宗族文化,创新洪梅添丁花灯结构与造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江秀兴基于岭南宗族文化,在传统四方圆型灯体的基础上,创新性的为花灯增添较为美观大方的灯头和灯底,使整个洪梅添丁花灯呈上、中、下立竖型,更贴合岭南地域文化,更符合现代人审美,助推了洪梅添丁花灯的传承与传播。

三、技艺娴熟、造型优美,所制作的上、中、下立竖型花灯被政府、专家认定为洪梅添丁花灯标准型

江秀兴专职做花灯40多年,清晰花灯的每个结构和关键节点,同时将自己对岭南宗祠文化和繁衍文化独特的理解,运用到洪梅添丁花灯制作上。2010年,洪梅镇政府组织专家、民众对全镇花灯制作能手制作的添丁花灯进行评选,江秀兴所做花灯最受民众喜欢,也得到了全体专家认可,被政府认定为洪梅添丁花灯标准型。

四、家族传承转化为社会传承,助推洪梅花灯制作技艺传承与传播

2010年,李凤屏拜江秀兴为师以来,江秀兴培养出多位徒弟;2014年以来,江秀兴多次担任政府举办花灯培训班指导老师和评委,积极助力洪梅花灯社会传承与传播;2018年以来,积极参加在东莞文化馆举行非遗虚市,向全市宣传和展示洪梅花灯。

五、助力洪梅花灯进校园、进课堂、进课本

2016年以来与徒弟李凤屏等人,在洪梅中心小学等学校开展多期洪梅花灯制作技艺培训班,现场为师生传授花灯制作技艺,累计参与人次达400人次;在洪梅中心小学将花灯制作技艺带入《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申报市级课题,编撰《洪梅花灯教例集》,出版《花灯制作》校本教材,获省市优秀教学成果奖。

六、制作洪梅灯王,助力洪梅花灯节,献礼“中国花灯之乡”

2012年举办首届洪梅花灯节以来,江秀兴与徒弟李凤屏等人为花灯节制作近100盏不同尺寸的洪梅添丁花灯,2010年,江秀兴与徒弟李凤屏指导制作尺寸达5米高的灯王,助力洪梅花灯节,献礼“中国花灯之乡”荣誉。

七、持有各时期花灯一批

上世纪七十年代样式的洪梅添丁花灯3盏(江秀兴制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样式的洪梅添丁花灯3盏(江秀兴制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样式的洪梅添丁花灯3盏(江秀兴制作)

现代花灯样式3盏(江秀兴制作)

创新型洪梅花灯一批(江秀兴指导徒弟制作)

八、制作的《教学课例》等传承书籍一批

《洪梅花灯教学课例》一套

《花灯制作》教材一本

洪梅花灯教具一批

定制洪梅花灯美好寓意画多套

 

文字:张小玲 图片:张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