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这烟火本身就是平凡人
所创造的那些平凡的美好
所以最动人心
这个七夕
你会和谁,在哪一起度过?

农历七月初六
东莞市文化馆上演了一场
穿越时空的爱恋
巧妙融汇各种传统文化元素
以“爱”之名
精心炮制“爱”的七道菜
道道戳人心坎

我们的节日——非遗之夜▪“梦回汉唐”赏七夕
暨2022非遗在四区七夕专场
既贯穿传统文化,又强调民俗体验
更将传统非遗与现代潮流完美结合
穿汉服、赏贡案、品古韵、趣游园……
七夕赶“七巧”,其乐融融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相传在农历七月七日夜晚,妇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爱,从来就不局限于男女的爱慕
更是爱家人、爱自己
长辈对孩子的呵护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
……
这一晚,统统在这里相遇

爱,有时就是双向奔赴只为看同一场剧
爱,有时就是许愿树下彼此双手合十
爱,有时就是执子之手赶墟纳凉……
爱,有时就是看着宝贝怎么都看不够
爱,就是我们在一起
梦回汉唐
传统与现代融合的 “爱的套餐”
七道菜式,道道回味无穷
第一道菜:粤剧艺术的“黑珍珠”
——《白蛇传•情》电影原班人马实况出演

2022年东莞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之精品演出进基层
首场演出——精品粤剧《白蛇传·情》
赢得满堂彩

不仅经典爱情让人荡气回肠
当年电影版一上映
豆瓣评分同档期新片中排名第一
更是被“豆友”盛赞:
词曲俱美 国粹经典
如诗如歌 高级感人
免费在家门口享用高品质大餐
是不是爱了?
第二道:非遗中的“米其林”
“山花奖”获奖贡案——《仙凡缘》展出

在东莞,七夕也被称为“七姐诞”
自古就有“拜七姐”的习俗
不仅是广东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也是我国保留最完整和特色最鲜明的乞巧习俗之一
今晚,代表着望牛墩七夕风情文化节精髓的
七夕贡案《仙凡缘》也被搬到了现场

“这道菜”绝对可以堪称非遗中的“米其林”
它是曾获得中国民间文化最高奖——
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的获奖作品

天上佳期逢七夕,人间乞巧拜双星
乞巧节在望牛墩源远流长,传承久远
望牛墩人制作的“七夕贡案”布景独具匠心
贵在精巧、贵在想象
融汇了雕刻、刺绣、绘画等传统民间艺术手法
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缩微版的仙境、牛郎织女相会的场景
更配以声光电技术,更显心思

细细观赏下来,会发现每一个细节都是看点
都倾注了作者的“爱”以及对“爱”的理解
所以如果走马观花
你就走宝了
第三道菜:街井人间的烟火气
传统与国潮,墟市与集市

夏日的傍晚,没有天光的酷热
最适合与家人携手逛逛、停停、吃上一口心头好
买上一件“她的最爱”……

没有什么比这一刻来的更自然,更惬意
都说现在最流行的约会莫过于
赶一场复古的集
赴一次当下的约
就爱那微风中夹带的那股烟火气——
人间的烟火气

时下最热的街头咖啡车、特色小食车、冰激凌雪糕车……
为仲夏夜带来一丝微凉
星光闪烁,咖啡飘香
好好生活,慢慢相遇
非遗墟市与潮流车尾箱结合,完美
第四道菜:美味鲜香的开胃小菜
七夕爱的快闪表演

快闪表演随时在身边上演,吸引大家驻足
让整个市集美如梦境

木偶剧、黄梅戏、古琴演奏、七仙女巡游……
梦回汉唐,仿佛穿越到古代的市井街头
分分钟上演《梦华录》既视感
赋予七夕夜无限浪漫

第五道菜:体验“烹饪”的快乐
非遗传承人教大家制作七夕贡案

七夕做啥最有意义
那一定是和家人一起
亲手制作七夕贡案

有和爱人一起彼此协助的
也有带着娃边做边学的
也有陪着父母自己笑得像个孩子的

非遗课堂特别邀请了非遗传承人
手把手教大家体验制作七夕贡案
此外,现场还有粤剧脸谱、
木屐制作、茶山公仔制作体验等
第六道菜:宁心养神的“一道茶”
爱心美育课堂香绣技艺体验

在喧闹的市集中穿梭
会看到还有一处“安静”的角落
人们在老师的带领下
学习香道、刺绣这两门传统艺术
一静一动相得益彰
第七道菜:沉浸式欢乐套餐
“穿越时空的爱恋”七巧游园会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
在这个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和爱的人们一起在许愿树下
写下自己的祝福与祝愿
或打上一个同心结
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了

现场还精心准备了可供人们更换的汉服
让大家拍下美美的照片
留下难忘的七夕回忆

七仙女们不期然来到大家身边
引得大家和纷纷合影
这也是七巧游园中的巧心思——偶遇七仙女
巧手穿针、投针验巧
更是自古相传的七夕游戏
家长们纷纷说
原来七夕这么多趣事
孩子们真幸福
我们也一起跟着在玩乐中长知识了

抢鹊桥、套中牛郎的牛
也引来笑声一片
既有挑战又应节景
七夕游七巧,七个闯关,别开生面
把非遗送到家
非遗在四区,更多精彩值得期待
此次活动也是东莞市文化馆“非遗在四区”系列活动之一。2022年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四区(景区、社区、小区、园区)系列活动自6月11日启动以来,先后在茶山、高埗、桥头、清溪、中堂,以及常平的隐贤山庄景区、万科翡丽山小区、皇马郦宫小区、民盈国贸城等上演了一出出非遗大戏。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他的历史文化底蕴,构成了有别于其它城市的特色与风格,也拥有自己的文明印记。那些散落在民间大地上的“非遗”便成了一种特殊的载体。
“非遗在四区”系列活动(社区、小区、园区和景区),正是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活,加快文化强市步伐,鼓励更多人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队伍中而应运而生,让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下来还会有丰富好玩的活动持续开展。欢迎大家关注“文化莞家”微信公众号,也许有一天,你就和非遗传承人在“家门口”偶遇了。
近年来,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大力加强非遗保护工作,让非遗遍布全市。
【延伸阅读】
望牛墩镇七夕贡案《仙凡缘》
岭南古风俗,乞巧传神韵。珠三角腹地,有一方人杰地灵的宝地,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望牛墩镇。自乞巧习俗于北宋时期由中原传到南粤莞邑,勤劳、朴实、善良、勇敢、智慧的望牛墩人民就有过“乞巧节”的习俗,望牛墩乞巧节于2007年成功申报为广东省级非遗项目,并于2010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东莞·望牛墩)七夕风情文化节”,其主体和主要表现形式则是民间工艺“七夕贡案”的制作和展演。

望牛墩七夕贡案作品《仙凡缘》先后荣获2010全国七夕女工手工艺大赛金奖、2011年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2012年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艺术类)。其制作、布展主要有以下几大亮点:一是主题鲜明,表现内容丰富,有强烈的民俗风情,以“牛郎织女”的浪漫故事为主线,争奇斗艳;二是制作的原材料全部来自生活废旧物品或农作物品,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如用谷粒、米粒、彩纸、彩布、泡沫、胶片、珠片、珠粒、瓜子等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如以开心果壳制腊梅,白米砌菊花,洋蒜衣作莲花,以鸡蛋壳制灯,以胶片泡沫制香蕉、火龙果,以绒线织荔枝、葡萄,以染色灯心作凤烛,蚬壳粉制芙蓉吐蝶花,红瓜子作樱桃花,以及手绣小花鞋等,作品精巧传神;三是整台贡案所有作品均为手工制作,慢工出细活,制作上融汇了雕刻、刺绣、绘画、粘、贴、手工制作等传统手法,一针一线、一物一品、费时费工,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制作一台完整精巧的“七夕贡案”少则几人数月,多则数十人半月;四是民间艺人们在制作七夕贡案中,大胆创新,融合了声、光、电等现代元素,使作品更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