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月岩”古迹“装”进新公园
东莞+-厚街周刊 2022-08-02 16:19:35

■“海月风帆”

■“海月岩”

“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传说,这是我们涌口人祖祖辈辈,代代相传下来的故事。”今年70岁的王惠明是涌口人,每次带孙子、孙女去海月公园散步时,总会将涌口海月岩“海月风帆在井中”的传说,重新再讲一遍给孩子们听,明叔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海月风帆在井中”传说是一个美满的爱情故事,承载着厚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在涌口社区口口传承了一代又一代,2010年成功申报为东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起“海月风帆在井中”的传说,不得不提东莞古八景之一的“海月岩”古迹,这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迹,是涌口社区独特的历史文化遗珍。

涌口社区在乡村振兴精品项目建设中,深入挖掘古传说、古迹内涵,融入海月公园、海月广场的升级改造中,打造海月公园旅游片区,激发历史文化遗产生命力,让独特的文化资源焕发新时代风采。

到海月公园探800年古迹

近日,笔者来到海月公园,公园正门旁一块斑驳的巨大红石上刻有“海月风帆”四字,向市民展示着涌口历史风物和深厚人文底蕴。

公园里绿意盎然,湖光山色美如画,海月湖水清岸绿,园内15米高的瀑布倾泻而下,激起层层水雾,雾气在艳阳照耀下形成了若隐若现的彩虹,极美的景致成为游客们的网红打卡点之一。

曾闻名遐迩、被誉为东莞旧八景之一的“海月岩”就坐落于公园内,因在金牛山顶的庙宇深处,让这块点缀在青山绿水间的海月岩,更显得宁静和神秘。

沿着滨水步道步行数米,一个刻有“海月岩”三字的仿古牌楼映入眼帘。穿过牌楼便到了“海月庙”。寺庙内禅意浓郁、环境清幽。“海月岩”古迹,就隐藏于寺庙后的那块纯天然的巨型神似“蟹壳”的红石岩上。

“你看,洞顶的‘海月岩’三字,是宋末宗室后裔赵东山隐居洞中石刻,至今已经800多年了,旧时因岩前有一石井,传说白天能见到海上风帆来往其间,晚上能见到月亮倒影而得名‘海月岩’。”涌口社区党委委员张秀兰介绍,古传先是宋代的兀坐禅师云游至此,在岩前建寺修行并命名;宋绍兴二年(1132年),张勋来莞任知县,在岩上建亭挂匾,供游人登临望海;宋末元初,赵东山亲题“海月岩”三字刻于岩洞上,并题诗两首刻于石壁上。

笔者看到岩洞中,确实有一口红石井,石壁上还刻有关于“东莞旧八景”的东莞民谣和古诗。

参与1998年海月岩重修工程的王惠明介绍,当年在重修海月岩时,石壁上刻的诗词已经风化严重,于是请人拓印下来,按照原字样重新雕刻镶嵌。当时也对“海月风帆在井中”古井进行重建。“以前的古井在岩洞前方五六米处,后来井位置建了寺庙,于是就在洞中重新建了一口古井,留给后人追忆。”

明清东莞八景 多次重修

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朝初期,“海月风帆”已经成为东莞八景之一。旧时东莞人民口口传唱《东莞八景》民谣中,既有黄旗山顶挂灯笼,也有海月风帆在井中,印证着“海月岩”景点的昔日辉煌。

800多年来,海月岩多次重修。1934年,清末秀才、涌口人王月秋等私塾教师,倡导并集资将海月岩拓建为海月公园。抗日战争时期,海月公园颓败,寺殿全毁。1998年,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倡议和支持下,筹得善款千万元,重建庙宇。历经两年,于2000年海月公园全面修复。

“海月岩前天接水,岩上临之若无地……”“井水无波一镜圆,居然帆影海中天……”在海月庙长廊两侧的墙壁,石刻上有百首诗,每篇诗词对仗工整,用词豪放,语言精妙。让海月庙平添了几分诗意。

王惠明介绍,这次诗词大部分都是明清时期的诗人,在游览海月岩时曾创作的赞美诗篇,其中,有部分诗是从海月岩石壁上拓印下来,再找人按原样雕上去的,其他古诗则是重修时邀请不同风格的书法家,先将古人的诗写好,再篆刻到石板上贴在墙壁,供后人赏鉴古人的文采和了解海月岩深厚的文化底蕴。

王惠明说,因为诗词众多,当时村委会和东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还合编了一本《海月风帆诗抄》诗集将诗词保留下来。

在岩洞外的石壁上,还有一块长约10米宽1.8米的石浮雕,栩栩如生雕绘着涌口人民旧时编织草席、运送草席以及“海月风帆在井中”传说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涌口人民勤劳朴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是1998年重修时,专门请省里出名雕刻大师雕刻的,以供后人了解涌口深厚的传统文化。”

美丽传说成“非遗”

“海月风帆”现存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明朝,明末清初时期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东莞海月岩侧有古井,深六七尺。窥云际辄见风帆来往。或有诗云:境地风帆人尽见,非关倒影海中来。

“海月风帆在井中”的爱情故事,更是几百年来为人津津乐道,流传至今: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妻十分恩爱,夫妻俩靠丈夫出海捕鱼为生,丈夫每次出去都要很长时间才回来,妻子相思成病,每日站在金牛山蟹壳岩上盼望出海谋生的丈夫归来。有一天,妻子到岩洞旁的井边汲水,忽然看到井水里映出一叶归帆,船头站着的人竟是自己的丈夫,跑到码头去看,果然是自己日夜思念的丈夫归来,认定是井神显灵。消息不胫而走,人们都争着到此井去观望,希望也能见一见自己出海的亲人。因此“海月风帆在井中”远近闻名,众多人前来祈福。

海月风帆传说家喻户晓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2010年,“海月风帆传说”被纳入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再放异彩

“古老传说”有了新传承载体

近年来,涌口在乡村振兴精品项目建设中,高度重视梳理城市记忆和涌口元素,激活“海月风帆”等历史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将海月公园主题重新定位为:“海月风情 旧景新韵”,让传统文化资源重焕生机,赓续城市文脉,给现代涌口注入浓郁的人文气息 。

“我们将‘海月风帆在井中’的爱情故事,自导自演变成舞蹈《海月情怀》,用舞蹈等方式再现传说的情节,以表达涌口人民对勤劳人民的致敬,对坚贞爱情的向往。”

为进一步提炼社区精神,社区还更换了形象标识,将“海月风帆在井中”设计作为涌口社区形象标识,凝聚社区力量,如今该标识已经成为街头一道全新亮丽的风景线,让非遗焕发“新生”活力,成社区文化产业的一道“城市名片”。

“接下来,社区还打算在涌口村史馆后的广场上,打造一个以“海月风帆”传说为主题的街头小景,让市民能身临其境,感受“非遗”魅力,让美妙的古老传说焕发新的叙事生机。”张秀兰说。

文字:涂丫 图片:涂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