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拥军情,如汩汩东江水流不断;拳拳爱民心,如莞邑山脉巍峨耸立。
■去年11月,东莞市“双百拥军行”活动正式启动!伴随着一声令下,13个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拥军团出发,分赴各个驻莞部队慰问基层官兵 记者 赵浛锐 摄
近年来,全市上下、军地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双拥工作、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重要论述,协力推进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在东莞落地落实,立足服务驻莞部队改革强军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开创新时代我市双拥工作新局面,为军队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提供有力保障,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国防、支持国防、踊跃参军的良好氛围。
■7月27日,南城街道举行2022年春季入伍现役军人家庭悬挂光荣牌活动,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爱、尊崇军人家庭的浓厚氛围 南城供图
改革推进一步,保障就跟进一步
处处孕育着拥军强军的生动实践
2019年1月11日,东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正式成立。从市到镇街,再到村社区,机制一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退役军人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东莞市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开创新局面、实现新作为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我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作出贡献。
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
2020年10月,东莞以广东省排名第二的成绩,第九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成功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从一到九,“双拥之城”东莞的进阶路上,始终把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赓续“双拥”优良传统。
从九到十, 东莞蓄势待发。6月2日,东莞市委议军会议暨市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全体会议和2022年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召开。市委书记肖亚非主持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吕成蹊对迎接全国双拥模范城中期考评调研进行部署。会议强调,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人民军队建军95周年,也是做好第十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中期考评之年,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扎扎实实做好党管武装、退役军人工作和双拥工作。
新时代赋予双拥内涵以新的特质。双拥新时代,莞邑大地上,响起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时代强音。在东莞,有一种拥军叫支持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推进一步,拥军保障就跟进一步,当好部队建设“保障部”,军民鱼水情更深。
如何服务改革强军?
东莞给出的回答是——围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双拥工作总目标,树立“双拥就是讲政治,双拥就是促发展”的理念,坚持高起点谋划、全方位推进、多层次地开展双拥工作。
东莞给出的作为是——全面加强双拥工作组织领导,不断健全组织机构,落实相关制度和拥军优属政策,保证了全市双拥工作部署得到全面落实。
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一个双拥的工作格局在我市全面形成。
看成员单位,纵横连成片。2021年,调整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有关市领导和东莞军分区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由46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设立办公室和双拥工作科,推动军地合署办公。如,市司法局、市中级法院推进“普法进军营”,进一步增强部队官兵法治思维和意识。
看各镇街(园区),上下一条线。各镇街(园区)健全了双拥组织机构,配备了双拥工作联络员,为开创新时代我市双拥工作新局面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以推广双拥主题公园建设为例,黄江、厚街、茶山、凤岗、塘厦、东城积极开展双拥文化建设。
环顾莞邑热土,双拥热潮奔涌,汇聚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军政军民团结奋进的新时代凯歌正在奏响。
“部队练兵备战急需什么,我们就支持什么;部队建设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就集中力量解决什么。”这是东莞一直以来开展拥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以来,东莞市推进拥军工作机制创新,大力支持驻军部队改革建设,想部队所想、急部队所急、解部队所难,帮助作战部队搞好配套设施建设,服务保障部队出色完成战备执勤、训练演习、抢险救灾、维稳处突等多样化任务行动,助推部队战斗力提升。仅军改前三年期间,全市各级就投入拥军资金4亿多元,支持驻莞部队建设项目350多个,有力改善驻莞部队战备训练、工作生活条件。
2021年,东莞根据部队提供的需求采取“代购”形式,先后采购交通优待卡、家具家电、信息化设备和体育文化生活设施1.5万件(套)支持部队建设。市图书馆为驻莞部队建设拥军图书中转站2个,拥军固定服务站25个,定期将图书流动车开进军营,累计借出及更新图书18万余册。
主动作为,善解兵忧。2021年6月2日,东莞军供站受赠一面锦旗。继5月受赠某部锦旗“拥军模范、保障有力”和某部锦旗“热情保障暖兵心、一心为军显真情”后,东莞军供站又收到某部送来的锦旗“军民团结一心、供应保障有力”,对军供站优质的后勤服务保障表示衷心感谢。樟木头、黄江、凤岗分别援建某部2200万元、800万元、490万元建设营区管网、整修营区主干道路、铺设操场塑胶跑道以及14个塑胶篮球场。
双拥教育“涌动”莞邑。东莞坚持用足用好本土红色革命资源,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逐步健全立体化、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宣传体系。今年来,全市共举办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活动500多场次,共有26万多人次接受教育和参与活动。
“照亮”莞邑儿女从军路。今年3月入伍的新兵叶皓玮说:“我选择参军入伍,决定去新疆服役,成为新时代一朵奔腾的浪花,向着祖国和人民所期望的方向奔流。”
一代又一代莞邑热血儿女参军报国,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在边关,子弟兵忠诚戍守;在后方,全社会倾力拥军。
东莞每年组织双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以及相关镇远赴西北酒泉、深入大漠戈壁慰问跨区演训的某部官兵,拥军慰问的好传统、好做法得到新诠释。
去年,市双拥办专项快递赠送戍守西藏边防子弟兵375份新年糖果礼包,服务边海防艰苦地区驻军部队备战打仗、强边固防。
■去年8月1日晚,东莞多栋地标建筑集体亮灯,庆祝建军节,向人民子弟兵致敬 记者 陈栋 摄
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
处处洋溢着军爱民的赤子之情
全国第八个烈士纪念日当天,樟木头在石马烈士纪念碑前举行公祭活动。相比以往,市民罗云香最大的感受就是石马烈士纪念碑面貌“焕然一新”,烈士纪念设施得到修缮,描金的碑文让历史永不褪色。
去年,东莞市委议军会议暨市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后不久,樟木头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石马烈士纪念碑修缮工作,成立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工作和领导小组,统筹安排,精细组织烈士纪念碑修缮工作。
樟木头镇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刘晓倩说:“根据会议精神和《关于妥善做好烈士纪念碑修缮保护工作的函》,我们迅速行动,投入专项经费,启动石马烈士纪念碑修缮工作,并聘请专人进行日常管理维护。”
双拥鱼水情,军民一家亲。地方浓浓的拥军氛围,使驻军官兵深受鼓舞,在完成部队各项任务的同时,他们也主动为地方分忧解难。
不能忘,1957年5月23日,江河告急之时,洪水冲崩石马桥翼墙,冲毁路基,桥梁危殆,交通阻断。其时,驻军汽车某团派指战官兵前往奋力抢修。抢修过程中,排长谭友善、副排长苏怀德、班长李文成、汽车兵李廷发、薛保纪等五名官兵英勇牺牲。为纪念牺牲的英雄,樟木头政府在石马桥旁建起了英雄纪念碑,经广东省政府批准,将石马桥更名为“烈士桥”。
65年后的今天,石马河依旧奔流不息,传颂着军民一家的鱼水深情。
犹记得,庚子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莞邑大地。东莞民兵骨干听令出征,党员干部踊跃当先锋、打头阵。全市广大民兵积极踊跃参加地方经济建设、双拥共建活动,志愿抢险救灾,维护社会稳定,应对重大疫情,执行安保警戒等行动任务,贡献了重要力量,在关键时刻真正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在乡村振兴战场、维护社会稳定一线、疫情防控最前沿……人民子弟兵不避艰险、向险而行,“哪里最艰苦,就战斗到哪里、胜利到哪里,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无论是天灾还是事故,只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受到威胁、遭遇危难,人民子弟兵就全力以赴、义无反顾。
“营门口附近有群众摔伤。”去年9月22日中午12时50分,武警东莞支队营门哨兵谢海峰如往常一样坚守哨位。突然,耳边传来阵阵呼喊声,谢海峰循声望去,在营门不远处,一辆自行车倒在地面,一名老人躺在地上呼喊求救。接到消息后,武警东莞支队干部罗世英、葛学展和支队卫生队医生陈少鸿、卫生员陈仕翔第一时间携带急救箱赶至现场开展救援。
“真的很感谢你们,要不是你们及时救治,后果肯定不堪设想。”后来,面对老人的儿子的感谢,葛学展说:“作为一名军人,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是我们的责任,当人民需要时,我们一定会挺身而出。”
莞邑大地,处处洋溢着军爱民的赤子之情。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人民军队始终与东莞人民风雨同舟、并肩战斗,积极为东莞建设作贡献。
1959年6月,东莞发生特大洪灾,驻军某师、南海舰队训练团等部队派出大批干部、战士投入抗洪救灾,连续奋战十多天,在抢修堤坝、抢救国家财产和受灾群众等方面,成绩显著。
1995年,东莞市委、市政府和东莞军分区提出“廉政、富民、拥军”“卫国、拥政、爱民”的双六字方针。东莞军分区在机关开展“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故乡”“保一方平安、育一代新人、富一方热土”的拥政爱民活动。
1997年至1998年,武警东莞市支队一中队被武警广东省总队评为拥政爱民先进单位。十年后,2008年12月,受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大批旅客在车站滞留,武警东莞支队官兵第一时间到现场维护秩序。
新时代驻莞部队积极发挥组织严密、突击力强的优势,大力支持地方社会发展建设。东莞军分区充分发挥“面向三军、协调军地”的作用,常态化开展各党政机关军事日活动,扎实开展国防教育,打造《东莞日报·国防专刊》宣传阵地;某部坚持每年投入30万元与驻军有关镇开展“1+1”助学活动和点对点共建扶贫工作,每逢传统佳节,慰问驻地周边镇街敬老院孤寡老人和参战老兵;某部积极配合驻地开展打击走私专项行动,累计移交涉嫌走私人员36人,进一步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
军威浩荡、誓言铮铮,召即来、来能战、战必胜,他们一战接一战,守护莞邑市民。
军民携手努力,使东莞这座国际制造业名城日新月异,充满了朝气和希望。
■“兵妈妈”黄莲开军营送温暖
拥军就是爱国,爱国必须拥军
处处涌动“爱我人民爱我军”的双拥热潮
去年7月30日晚,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首播“闪亮的名字——最美拥军人物发布仪式”,莫浩棠获颁“最美拥军人物”荣誉证书,吸引了全城目光,“双拥之城”再添荣光。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莫浩棠的拥军先进事迹折射出东莞“双拥”优良传统。
“军队就是国防的长城,我们不支持部队建设,不是自毁长城吗?”此言出自莫浩棠父亲莫淦钦之口。“头戴草帽,脚蹬解放鞋,骑自行车,车后绑着一篓荔枝,风尘仆仆地来到樟木头镇。”这个画面是描绘莫淦钦走访部队的情景。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一路高歌,东莞拥军“土特产”从荔枝变成了企业家。在莫浩棠的感召和带领下,陆续有莞企和民营企业家成为东莞爱国拥军的中坚力量。
获评全国“最美拥军人物”后,莫浩棠心中有梦想,依然步履铿锵前行在爱国拥军的路上,“拥军就是爱国,爱国必须拥军”也从他个人的口头禅,变成社会各界耳熟能详的话语。
在南粤大地,社会化拥军带头人莫浩棠的故事感动着人们,也凝聚起民间拥军的磅礴力量。
今年5月27日上午,一辆蓝色卡车沿着黄江镇拥军二路行进,在烟雨朦胧中驶入营区。战士们知道,“兵妈妈”黄莲开又来了。
不只佳节,几乎一年365天,与营区为邻的黄莲开,总是会出现,聊家常,帮战士搽药酒,为新兵过生日,给退伍老兵赠送保温杯,中秋节为官兵送月饼、春节向官兵派“利是”……26年如一日,她将爱洒在绿色军营,激起“双拥”潮。
在黄莲开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个人和集体参与到拥军事业中,走进部队,开展各式各样的军民共建活动,在全社会营造爱国拥军、尊崇军人的浓厚氛围。
以莫浩棠、黄莲开为典型的社会化拥军力量,成为东莞双拥工作在党、政府和驻地部队等之外一种有力的补充。
东江水涌,民间力量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浪潮重重。以“双百拥军行”为例,2013年以来,东莞市已经连续九年举行“双百拥军行”活动,先后组织341个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组成57个拥军团参加拥军行活动,筹集540余万元援建驻军基层建设项目125个,用于改善基层官兵的训练和生活条件,以实际行动大力支持驻莞部队改革强军、备战打仗,为推进我市双拥工作迈上新台阶注入了新活力。
从一代人到下一代人,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组织化到社会化,一个党政齐抓共管、军地联创联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双拥”格局正在莞邑大地逐步完善。
去年,市双拥办按照全国和省统一部署,全市上下深入开展“情系边海防官兵”专项慰问活动,累计投入16.38万元,帮助70名边海防官兵和其他优抚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并送上慰问品和节日的问候。
优抚服务,东莞不曾止步。今年初,东莞市医疗救济基金会专门设立困难退役军人医疗救济项目,迄今已为30名困难退役军人完成申请、受理、审核、审批、拨付等程序,拨付共35.97万元医疗救济金到困难退役军人手中,开启了东莞市困难退役军人医疗救济工作的新征程。
莞邑大地处处涌动着“爱我人民爱我军”的双拥热潮。
情系地方行动有力,践行拥政爱民传统。以某部为例,2020年,在保证完成使命任务的同时,积极参与支援地方各项建设。为各级学校开展学生军训,累计训练2万余人次;踊跃参与义务献血,为地方献血4万余毫升;组织军营开放活动,接待6000余名地方人员;选派参加国庆阅兵的受阅官兵代表,深入驻地学校为师生讲述国庆阅兵故事等,该部队一直以实际行动回应东莞人民的支持与厚爱。
东风浩荡,不断见证拥军本色;东江流长,继续高唱爱民赞歌。走过争创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的起步之年,奋斗在当下,新时代东莞双拥工作正朝着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砥砺前行。东莞党政军民将更加奋发努力、开创进取,不断推动全市双拥工作实现新发展、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