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有人问我:“你最喜欢的宋代词人是谁?”我会脱口而出:“姜夔。”你可能会惊讶,姜夔是谁?难道能够跟苏轼、辛弃疾相提并论吗?别急,请听杨老师给你慢慢道来。
诗家杜甫,文中韩愈
说到宋词风格,往往不是婉约派就是豪放派,但其实当你熟读《宋词三百首》,就会发现在南宋中期,出现了一位独树一帜的词人——姜夔,他汇集宋词各种风格,既继承了柳永词的本色、周邦彦词的典丽,又学习了苏轼词的清空、辛弃疾词的明快,成功地在两个强大的词学审美传统之间别立一派,既不会像婉约派那样绵丽软媚,也不同于豪放派那样直抒胸臆。
南宋末年的张炎赞颂:“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晚清著名词家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称赞:“姜夔词,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清真之劲敌,南宋一大家也。”可以这么说,中国词学自南宋中末期一直到清代的终了,完全是“姜夔的时期”,特别是在清代,姜夔直接超越苏轼、辛弃疾,成为清人心目中的宋代词坛第一人。浙西派词人把他誉为“词中之圣”,认为他的存在,犹如“诗家之有杜少陵(杜甫)”“文中之有韩昌黎(韩愈)”,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姜夔在大宋词坛中的地位略有下降,但也仅次于苏轼、辛弃疾,而与李清照、周邦彦并驾齐驱。
现在,你知道姜夔的词坛地位了吧。
才华出众 布衣终老
姜夔,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夔”字笔画复杂,读“kuí”,“夔”的解释其一指古代传说中像龙的独角怪兽,其二是夔州,地名。姜夔的父亲科举入仕为官,但是在他十几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他只能依靠已经出嫁的姐姐生活,比较贫困。长大后出外谋生,流浪中寓居于汉阳、长沙等地,后来家居浙江吴兴,漫游于苏州、杭州、扬州一带。
他与科举功名似乎无缘,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为改进宋时较混乱的音乐生活局面,姜夔曾写《大乐议》献给朝廷,希望复兴宫廷音乐,故此获得直接到礼部参加进士考试的机会,但还是落选。他只能布衣终老。虽然凭借出众的才华、清雅的格调,得到了萧德藻、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的欣赏,往来于名公巨卿之门,过着游士式的生活。但姜夔的一生都困顿于生计温饱,且寄人篱下,身份卑微。
事实上,“江湖游士”是经常被人非议的,不能自食其力,难免招来流言蜚语。但自始至终,没有人非议过姜夔,因为姜夔能够坚守情操。他的挚友张鉴曾提出要为他花钱捐官,但姜夔委婉拒绝了,什么该取,什么不该取,他心中自有一把戒尺。宋代最讲究“文如其人”,由此他的为人可窥见一斑。
作品风格:清雅空灵
人们关注更多是姜夔是词人,其实他也是音乐家、书法家。他是宋词文坛上继苏轼后出现的又一个全才,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通。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他对于音乐史的主要贡献就是留给后人一部有“旁谱”的《白石道人歌曲》六卷,这部带有曲谱的宋代歌集,被视作“音乐史上的稀世珍宝”。因为他懂音乐,所以写出来的诗词带有一种空灵的意蕴,仿佛各种感官互通。说到姜夔的代表作,我推崇被选入高中教材的《扬州慢》。
初读此词,你以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抒发胸中的愤懑,很难相信这是姜夔22岁时写的,纵观全词,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南宋国运凋敝的悲凉氛围中。王夫之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你看,名都、佳处、春风十里、二十四桥……这里的往日乐景是为了对比“现在”的惨状:名都的凋残,佳处的弊坏,二十四桥的冷寂明月夜,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姜夔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
人称姜夔的词“清雅空灵”,此词表现得尤为突出,表现在词语上,还表现在造境上,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表现清幽伤感的气氛,用“桥边红药”表现“寂寞开无主”的荒凉。同时,你从这首词也读懂姜夔的家国情怀,只不过相比于金戈铁马的辛弃疾、执著热切的陆游,他是一种难言的哀伤,这种无力感也是和姜夔的布衣身份相匹配的,其实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种眼可见、耳可听的难言哀伤更有悲怆性。
代表作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主讲人:
杨雯雯,东莞市樟木头镇中心小学教师,东莞市小学语文第四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文字整理: 插画:郑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