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有道 东莞道滘|聚焦道滘镇乡村振兴战略之文化篇——传承发展粤剧曲艺 打造文化惠民工程
东莞+ 2022-06-30 20:02:40

作为典型的岭南水乡,近700年的历史发展造就了道滘独特的水乡自然风貌和人文风情,历史底蕴深厚。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为推动文化振兴,道滘在推动文化建设上频出实招见成效。年初,道滘正式组建成立文化小分队,下设八个小分队。上月,道滘2022年“乡村文化学堂”启动,“文化大餐”送到村民家门口。

近日,道滘粤曲再获殊荣。在6月26日举行的市第十一届少儿艺术花会颁奖晚会上,道滘《哪吒闹海新传》《麒声凤舞》获得曲艺类小学组金奖。

成绩的背后,是道滘致力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注脚。近年来,道滘深入挖掘粤剧等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惠民工程,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赋能乡村振兴。

▲道滘少儿艺术作品获市第十一届少儿艺术花会曲艺类小学组金奖

传承发展粤剧曲艺

道滘镇粤剧曲艺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作为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一直以来,道滘镇以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普及知识、传承技艺、培养人才,使“南国红豆”在道滘重新展现新姿。

6月26日傍晚,记者随“乡村振兴大擂台”导演组在永庆村看到,曲艺社传出悦耳的乐声,吸引了许多路人驻足观望。粤剧乐器一响起,舞台中央,身着靓丽戏剧服的叶叔迈着轻盈的碎步,摆动着身段和手势,演绎着。一旁,驻足的路人不知不觉也沉浸在粤剧曲调之中,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

记者了解到,粤剧曲艺在道滘各村遍地开花,每个村至少有1个以上的曲艺社。在大岭丫村,有一个“马嘶塘曲艺社”,成员有25人。该曲艺社每周逢一、三、五、日免费向群众开放,村委会免费为他们提供场地和水电,鼓励他们积极开展活动。每到开放的时间,曲艺社里基本都坐满了爱好者,他们有的跟着一起唱唱曲,演演戏,有的是静静地坐着欣赏、学习,私伙局成为丰富本地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好去处。

▲道滘注重粤剧曲艺传承

天天有活动,晚晚传乐韵,已成为了道滘群众文化活动的真实写照和靓丽的风景线。道滘文化服务中心介绍,目前,道滘共有共有登记在册的曲艺社、基地32个,常年参加活动的爱好者有600多人,每年举办大小粤剧曲艺活动达3000场。

道滘还十分注重加强少儿传承,增强粤剧粤曲发展后劲。每周六,在道滘文化服务中心粤剧曲艺培训中心,总能飘出阵阵粤韵。在这里,上百名小学员接受着科学、系统的培养。

作为中国曲艺之乡发展建设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道滘从娃娃抓起,通过成立道滘镇青少年粤剧曲艺培训中心、开展“粤剧曲艺进校园”等活动,使一批批粤剧曲艺新苗在这片沃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另外,近年来,围绕粤剧,道滘共创作了《生死签》《火种》《百年之约》等粤剧粤曲作品60多部,获得第十三届全国群星奖、第八届全国小戏艺术节银奖、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创作提名奖等国家级奖项25个,第十一届广东省艺术节银奖、第广东省戏剧曲艺花会金奖等省级奖项110个、市级奖项70个。

▲道滘大型原创现代粤剧《火种》剧照

文化惠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事实上,道滘粤剧曲艺的发展只是该镇推动文化振兴的缩影。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实现以文化人、以文惠民,道滘动向频频。

今年初,道滘正式组建成立文化小分队,下设综艺小分队、书画小分队、摄影小分队、戏曲小分队等八个小分队。文化小分队依托农村文化服务中心、广场、小戏台等阵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文化活动,将新时代文明新风和各阶段重点宣传工作,以灵活、接地气的形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目前,文化小分队已先后走进大岭丫村、北永村、小河村、永庆村、南城村,各学校举办了多场惠民活动。

另外,上月末,道滘“乡村文化学堂”再次启动。该项目是道滘镇自去年7月起打造的志愿服务品牌,去年共举办23场活动及5场展览,近千人受惠,被评为2021年东莞市精神文明建设十大亮点之一。

今年,“乡村文化学堂”的讲师团已有50余人,以文化服务中心的文艺工作者为主要力量,整合各职能部门以及文联各协会、各培训机构等社会各领域有文化艺术特长或专业技术的人员组建而成。团队中有心理咨询师、化妆师、花艺师等,也有行业领域内的领军人物,这些专业人员的加入,将为市民群众提供高品质、优质的课程内容。

▲道滘“乡村文化学堂”2022年课程开课

2022年道滘“乡村文化学堂”课程内容设置上再度“升级”。道滘整合各单位资源及社会力量,开展有关城市管理、社会秩序、公共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交通安全、心理健康、保健养生、法律知识、垃圾分类、生活美学等和群众密切相关的各个领域的课程内容36项,全方位满足乡村民众、产业工人、青少年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为市民群众输送更全面更“营养”的文化内容,促进乡村精神面貌的整体提升。

目前,“乡村文化学堂”在道滘镇13个村(社区)全面铺开,以老祠堂、村史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城市阅读驿站等为阵地,开展100余场活动,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大餐”送到村民家门口,打通乡村文化振兴、群众文化志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乡村文化学堂”的开展模式改变了以往从上至下的单一配送模式,通过走访群众,科学制定既“接地气”又符合群众“口味”的“菜单”,让群众根据喜好和需求自主“点餐”。形式上根据群体需求、群众业余时间节点和各村的工作实际,由讲师深入各村免费开展活动配送,实现13个村全覆盖,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形成群众“点餐”、村(社区)“搭台”、社会“配餐”的服务模式。

多措并举保护传承非遗

道滘镇是典型的岭南水乡,近700年的历史发展造就了这里独特的水乡自然风貌和人文风情。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道滘镇还是较为完整地保留着传统水乡的地理和生活形态,体现了岭南水乡独特魅力。

悠久的历史决定了道滘是东莞较多非遗项目的镇街。目前道滘共拥有道滘裹蒸粽制作技艺、麒麟引凤、七夕贡案、莞草编织技艺4项省级非遗,放河莲花、道滘螃蜞酱制作技艺、粤曲、木鱼歌、道滘喜饼、卢氏正骨市级非遗项目6项。

▲道滘裹蒸粽

近年来,道滘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市文广旅体局和市非遗中心的指导下,每年投入约100多万元作为非遗专项资金,根据非遗项目的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开展保护传承工作。

针对传承较为困难的木鱼歌项目的传承保护,道滘邀请木鱼歌传承人把经典的木鱼歌演唱,通过视频记录下来;收集和整理木鱼歌曲谱、词谱,形成一套木鱼歌档案做好记录保存。针对裹蒸棕、喜饼、蟛蜞酱等具有产业化发展潜力的非遗项目,道滘积极鼓励民间力量参与保护传承等。

在保护非遗传承的过程中,道滘注重融合发展,创新非遗传承形式。如道滘将麒麟引凤项目融合到乡村旅游中,让更多镇外的群众了解并参与,扩大项目知名度;把粤剧曲艺艺术与摄影艺术、国画艺术结合,创新展示形式。

在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工作方面,道滘还开发了粤剧粤曲元素的文创产品,如行当茶具及包装、行当明信片、行当书签、南国红豆饰品、粤剧食品包装等,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文字:刘维佳 图片:道滘宣供图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