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强镇·非遗新说 | 厚街推动莞草文化进公园、社区、校园,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东莞+-厚街周刊 2022-06-28 11:06:25

夏日阳光下,凤山公园农耕园莞草种植基地里,1.8米高的莞草仿如“青纱帐”,不久后将迎来收割,再现昔日莞草农忙场景,莞草编织技艺也一道走进大家视野。

厚街莞草编织技艺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莞因“莞草”而得名,旧时厚街多个社区盛产莞草,随着时代发展,莞草难觅踪迹,莞草编织成为老一辈回忆。如今,在厚街保护传承下,莞草再一次在竹溪大地“复活”,重新焕发出生机。

莞草文化走进公园、校园、社区等,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参与到保护、传承莞草文化的行动中来,莞草文化与现代生活连接,绽放新光彩,成为厚街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厚街推动莞草文化进校园

生机

公园莞草收割 众人慕名观看体验

每年夏至前后,都是莞草收割时节。凤山公园的莞草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近日经过雨水的洗礼,显得格外青翠欲滴,部分莞草顶端开出红褐色的小花,在风中摇曳。

“最近雨水太多,等连续放晴天气就可以收割。”新塘社区党委副书记陈沛成介绍,不同其他农作物,莞草收割后必须做到破草、晾晒一气呵成,才能保证莞草的质地柔软坚韧,成为编织草席的上好材料。

每次凤山公园的莞草收割日,都会吸引各个年龄段的人前来参观体验。

陈沛成介绍,收割当日,社区会邀请10多位老手艺人手持镰刀、破草刀等农具再现昔日莞草农忙场景。

“现场阿爷手拿镰刀收割莞草,阿嫲则在一旁拿着破草刀破草。”引来众多慕名前来观看、体验收割莞草的市民围观拍照,都跃跃欲试体验一番,场面十分热闹。

“现在的学生和年轻人没见过觉得稀奇,老年人则侃侃而谈向他们讲述那刻在骨子里的莞草记忆。”每次看到老人讲述莞草时,陈沛成总是特别欣慰,因为莞草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

威水

厚街草织曾远销海外

时光回转到40年前,在竹溪大地上,莞草及莞草编制工艺品还曾是人们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据了解,莞草已拥有2000多年历史,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东莞东江沿岸滩涂较多,是莞草生长的密集地。厚街的沙塘、白濠、新塘、双岗、涌口等地主要种植莞草,厚街草织业曾经盛极一时。

据《厚街镇志》记载,“清代至民国期间,涌口和双岗都建有方便载运水草的埗头。而清代中期,河田方林,在广州办草席作坊,后来在涌口设有‘动栈’等席庄用来收购草席,出产的花席,中外驰名。到了1933年,厚街草织行业又一度活跃起来,涌口有多家席庄。1949年,涌口办有‘华昌’席庄收购镇内各乡村几十家中小席馆的草席。”

今年78岁的涌口老人王泽良向笔者眉飞色舞地讲述那个年代,涌口因莞草而繁华的岁月。

“涌口家家户户都以种植莞草、编织草席为主要经济来源。”王泽良回忆道,特别是在解放前,涌口曾是最大的草席集散地之一,“当年这里可了不起啊,涌口的墟日是三、六、九,只要一到墟日的时候站在高处往下看,整个地头黑压压的一片,都是清一色买草席和卖草席的人,草墟一直铺有几百米远,涌口多个街巷都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王泽良说,现在涌口社区居委会门前的河涌,在旧时有十几米宽,能容下三艘大船并排行驶。“小时候一天到晚可以看见川流不息的船只来往,密密麻麻地停靠在岸边,非常繁华。人们在埗头上装水草和草席上船。从这里运往广州和香港,远销海外。”

1983年,东莞推行引淡驱咸,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莞草只有在咸淡水交界处才能生长,由于失去了赖以生长的土壤,莞草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随后,塑料、竹子制品逐渐流行,慢慢取代了莞草编织产品。此后,莞草在东莞几乎绝迹,莞草编织技艺更成为老一辈的回忆。

坚守

社区展馆展示莞草收割编织工具

在新塘市场楼上的“致富思源”社区展览馆,有着“东莞历史人文传承基地”称号,馆内陈列了许多旧时的劳作工具和瓷碗、瓷坛等旧时日常生活用品。

展览馆的醒目位置陈列了莞草、麻梗、草席和一套完整的莞草收割和编织工具等。今年71岁的新塘社区居民陈沛涛常常会去展览馆走走,因为这里有不少“老古董”是他参与收集或者捐赠的。其中一台草席编织机就是他捐的。

草席编织技艺在厚街世代相传,涛叔还记得,在他小时候,村里的妇女都会编织草席。因此自己也懂得如何割莞草、破草、染色,甚至莞草编织等技艺。涛叔说,“几年前,我还受邀现场手工编织草席,四个小时才勉强织完一床普通的草席。”

然而,流传千年的莞草种植与编织技艺,仅在老一辈的脑海中留下些许记忆,假如不能薪火相传,这门手工艺或将彻底失传。

2007年, 厚街莞草编织技艺成功申报为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复活

移种莞草 体会“莞草精神”

为传承厚街莞草编织技艺,2018年,新塘社区决定在凤山公园规划半亩地,试着种植莞草,涛叔出了不少力。

“能重新见到厚街有片莞草,我觉得非常开心!”说到莞草种植,陈沛涛当年曾是莞草种植专家,被老友们称为“莞草协会会长”。凤山公园内的莞草种植由陈沛涛担任技术顾问,他带人去当年种植莞草的地方寻找根源,再移种到公园里。最终搜寻到三角草、红牙仔、石竹三个品种,工作人员采取了撒海盐的方式使这里的水变咸,从而适应莞草生长,最终喜获丰收。

看着公园内,茂盛的莞草,涛叔绘声绘色地讲述当年全家一起种植莞草的日子,说到激动之时连连摇头,直呼收割莞草日子太辛苦。“你们知道吗?种植莞草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农活!” 涛叔介绍,每年两季收割,“一季在酷热的盛夏,一季在寒冷的腊月前夕。”涛叔说,也正是因为莞草种植艰辛,才更能让现代人体会到,旧时以莞草种植为生的祖辈人不屈不挠、坚忍不拔、战胜逆境的莞草精神。

■探寻传承密码

编莞草编织教材 设劳动实践课程

自新塘社区开辟咸水地种植莞草成功,就成为凤山公园的热门景点之一。

2021年,新塘小学在凤山公园农耕园内成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每年多次组织学生参与“农忙”,体验昔日莞草收割、晾晒全过程。

新塘小学校长刘爱莲在提及莞草文化的传承时,她充满了激情。“我是土生土长的厚街人,从小对莞草文化耳濡目染,我发现莞草在现在孩子们的生活中越来越远,就决定将莞草文化带进课堂,种进学生的心田,让莞草文化在新生代中重生、复活!”

在收割当天,学生除了体验莞草收割、破草、晾晒等操作外,老师还会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解莞草相关知识。“接下来我们还将陆续开展染色、编织等实践课程。” 刘爱莲介绍,为了更好地传承莞草文化,学校目前正在开发莞草编织劳动实践课程的校本教材,选取不同学段的学生开展莞草编织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邀请民间莞草编织艺人进入校园开展手艺传承活动等。将开展从认识莞草、收割莞草,再到莞草染色和莞草编织劳动综合实践等活动。

文字:涂丫 图片:涂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