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季,蝉鸣荔熟,一位村民牵着一条牛经过荔枝树下,突然树上掉下几颗果实,落到牛的身上,砸得牛“哞哞哞”地叫了起来。这个生动的画面,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偶尔会在大朗的一些村子里出现。而让牛受到惊吓,正是我——大美荔的“杰作”,也让我“砸死牛”的“大名”在东莞民间传播开来。只是如今在大朗,更多种植的是糯米糍、桂味、妃子笑、槐枝等主要荔枝品种,已经很少看到我的身影。现在的我,更多的是被用来观赏和科普。其中,大朗镇政府大院就种植有一棵。

6颗荔枝就有一斤重
大朗素有“荔枝之乡”的美誉。这里地处丘陵,山坡多、旱地多,气候温和,少阴多阳,膏土沃野,最适宜荔枝生长。据历史记载,自宋末元初,大朗就开始栽植荔枝,村民在村前村后、围左围右种植荔枝,视之为“风水树”,认为可赖以支持成村立族。我,作为朗荔家族的一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
我以前成熟期在7月上旬,由于气候的变化,现在成熟期提前到6月下旬。由于大朗土地肥沃,养分好,我长得很壮实,很多人第一次看到我,往往都会惊叹,“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荔枝!”我重50—80克,而大家耳熟能详的桂味才重约17克、糯米糍约25克、妃子笑23.5—31.5克、槐枝约20.62克、三月红37—42克。一个我,相当于三四个普通荔枝那么大,手较小的女生单手都握不牢。最重的我,6颗就有一斤重。

虽然我很“大只”,果肉多,肉质也爽脆,但美中不足的是,我的甜度不够高,味道相对糯米滋、桂味等较为清淡,大家都嫌我口感不够好。所以,在寸土寸金的今天,大朗荔枝农户主要种植糯米糍、桂味、妃子笑、槐枝等,这些能带来高效益的优质荔枝品种。而我,现在只零星存在于大朗个别的荔枝山头上,只有观赏和科普的功能。
我有一个姐妹,叫“红绣球”。由于她的个子也比较大,平均单果重约35克,最大单果重约55克,其外观和味道与糯米糍接近,是“大果糯米糍”,所以有些大朗人也把她叫做“砸死牛”。虽然她的颜色比我艳丽些,味道也比我好些,但要论体型和体重,我可没怕过谁。她约55克的最大重量,可以鄙视其他兄弟姐妹,但在我这里就完全不够看了。要知道,我重量最大能达到约80克。在体型和体重上,我简直“秒杀”所有兄弟姐妹。

打造“荔枝红了”文化周品牌
大朗荔枝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大朗人善于管理荔枝,培育荔枝的技术更是一绝,通过不断嫁接等手段,使很多普通荔枝成为高品质荔枝。靠优质荔枝,大朗人逐渐发家致富。而我,则见证了大朗荔枝家族,从“风水树”到“摇钱树”,再到现在“老宝树”的全过程。

1988年,广东省、东莞市有关部门和大朗村民在大朗联合创办荔枝科普基地,研究成果获得“1992年北京国际发明奖”,并列入1993年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正是从该基地,以我和兄弟姐妹为代表的大朗荔枝,走出东莞,走出广东,走向全国各地。
在东莞历史上,荔枝种植无论从品种还是规模,大朗都居全市前列。1998年,大朗种植荔枝面积达34385亩,是该镇种植荔枝面积最多的一年。2002年,大朗荔枝产量达14346吨,产量达到最高峰。现在,大朗的荔枝产量仍较为可观,2020年产量为1566吨,2021年产量为1700吨。今年是小年,预计产量为1065.5吨。既然大朗人培育荔枝的技术这么好,希望以后能不断改良我的品质,让我不仅体型大,而且味道好。
说到味道,大朗人已不满足于将我们兄弟姐妹单纯作为一种水果。他们从我们身上,延伸出荔枝干、荔枝酒、荔枝柴烧鹅等各色特色农产品和佳肴。就在6月20日,大朗举行荔枝菜烹饪技能竞赛,多位星级酒店名厨炮制出一道道荔枝名菜,令人垂涎三尺。

在大朗,我和兄弟姐妹还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桥梁”。每年荔枝成熟季节,大家纷纷慕名前来品尝荔枝,不少大朗人还邀请亲戚朋友前来体验采摘乐趣,给大朗带来无限商机。而这个季节,也逐渐演化为大朗特色的荔枝文化节。在1999年的大朗“首届荔枝节”,2000年大朗首届国际荔枝、龙眼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上,我和兄弟姐妹们都大放异彩,为大朗争得不少荣誉。

今年以来,大朗更是积极响应文化强市建设号召,加快“文旅+产业+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将荔枝、生态、人文、非遗、潮流等特色资源进行整合创新,打造出“荔枝红了”大朗荔枝文化周品牌。该荔枝文化周品牌包括14项主题活动,当前正在大朗火热进行中,致力打造大朗最深刻的舌尖记忆、最深厚的荔枝文化、最靓丽的城市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