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湾新区交椅湾中部片区:规划打造滨江活力轴与生态服务带
东莞+ 2022-06-22 14:52:52

6月20日,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发布关于《东莞滨海湾新区交椅湾中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批前公示,交椅湾中部片区规划形成“T字引领,一核三组团”的结构,定位为“湾区科创之芯、深莞共享海岸”。

湾区科创之芯、深莞共享海岸

2022年6月,滨海湾新区完成了东莞滨海湾新区交椅湾中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在报东莞市自然资源管理委员会(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审议前,规划成果进行公示,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交椅湾中部片区紧邻深圳前海新区,位于滨海湾新区东南端,是东莞对接深圳前海扩区的桥头堡地区。规划范围北至广深沿江高速、西临沙涌和磨碟河、东至中海路和茅洲河、南至交椅湾海岸线,规划范围总面积2.32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主要依据东莞市滨海湾新区城市总体规划、滨海湾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遵循《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分层编制、分类管控、远近结合”的编制思路,形成以下几个方面的编制内容:明确片区的功能定位和用地规模;提出片区产业、公服、交通、生态等四个方面的特色规划和管控要求;明确片区的管理单元划分和用地功能指引;提出公共设施、道路交通、绿地系统、竖向规划、市政工程、环境保护、综合防灾等方面的规划管控内容和要求; 确定近期开发用地的地块划分、用地性质、地块控制指标等内容。

批前公示介绍,充分衔接国家、湾区和东莞市对交椅湾新区的发展定位,结合交椅湾现状特征和问题,通过联动深圳创新资源,辐射长安、虎门制造基础,将交椅湾片区总体定位为“湾区创新门户,东莞智造引擎,产城融合典范”,将交椅湾中部片区定位为“湾区科创之芯、深莞共享海岸”。

规划范围内总用地面积231.56公顷,建设用地155.11公顷,预留用地64.38公顷。规划范围内居住人口0.4万人,就业人口4.76万人,规划总人口4.89万。

T字引领,一核三组团

为支撑交椅湾实现创新发展引擎,打造深莞交界地区的门户功能,交椅湾中部片区拟规划形成“T字引领,一核三组团”的结构。

城市设计总体构想是以“T字引领,一核三组团”为设计框架,“生境海岸、缤纷海城、全景海湾”为形象定位,打造吸引创新人才魅力空间场所,为创新人才提供优质的共享空间和配套的城市服务。

T字引领,即打造滨江活力轴与生态服务带。其中,滨江活力轴沿滨海一线建设活力海岸公园;生态服务带则以苗涌生态公园为核心,连接东西两侧产业服务模块,串联科技、中心服务板块,打造高质量生态共享带。

一核带动,指打造城市服务核心,围绕苗涌、龙涌入海内湾口集聚片区高品质商业休闲、滨海娱乐、文化生态服务,作为引爆片区人气的动力点。三组团协同发展,分别是科技服务组团;内湾中心服务组团;滨海总部组团。

规划范围内总用地231.56公顷,其中,建设用地面积155.11公顷,占总用地的66.99%;非建设用地面积12.06公顷,占总用地的5.21%;预留用地面积64.38公顷,占总用地的27.80%。

其中,规划公共设施用地面积34.80公顷,占建设用地的22.44%。其中,商业金融业用地面积30.87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9.90%,主要为湾区一号、青创城、苗涌两侧以及中海路西侧商业金融业用地;医疗卫生用地面积3.94公顷,占建设用地的2.54%,主要布局在中海路西侧。

片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入高质量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资源,建设优质共享均好的公共服务设施,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打造功能完善、服务优质、创新集聚、开放宜人的高质量、高水平滨海现代化产业共享空间。批前公示介绍,配套服务设施中,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站、社区服务站等的设置,宜采用多功能复合集约的布局建设,形成社区服务中心,具体可结合实际情况,根据修建性详细规划布局建设。规划范围内片区级设施独立占地建设,严格按规划定点、定界、定量实施;10分钟生活圈以下配套设施如幼儿园等采用非独立占地建设,地块开发时应严格按照规划定点、定量实施。

规划区作为整个交椅湾板块的服务共享带,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除满足规划范围内自身需求,还需兼顾整个交椅湾板块的片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本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按照片区级(交椅湾板块)和居住区(10分钟生活圈)两个等级进行配置。

创建高品质的交通出行环境

交椅湾中部片区综合交通规划构建高效、绿色、安全的综合交通系统,创建高品质的交通出行环境。对外建立多模式快速出行网络,实现60分钟联系深圳、广州中心城区,30分钟联系东莞中心城区、松山湖等核心地区。内部构筑适宜步行、富有活力的小街区、密路网,打造以人为本的绿色慢行交通体系。公交站点(轨道+常规公交)500米覆盖率达100%,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

对外交通,规划形成“三横四纵”的高效对外道路体系,与深圳、广州、东莞中心城区、松山湖以及沙角半岛、威远岛、长安镇等周边地区建立便捷的交通联系。规划区内共有地铁线路4条,分别为东莞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东莞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东莞城市轨道交通9号线、深圳地铁20号线。地铁站3座(注:最终地铁线路及站点布局以轨道实施方案为准)。

其中东莞轨道9号线及深圳轨道20号线,为远期规划线路,本次规划中仅示意轨道中心线。东莞轨道3号线,为中期重点规划轨道交通项目,将衔接现有轨道线位,并按轨道中心线两侧各15米进行预管控。

规划结合轨道站点和路网结构,依托绿地、公园、广场、滨水河岸等公共开敞空间,通过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串联片区各个地块,通过滨水三道、漫步道、步行桥、二层连廊构筑滨水连续慢行空间。在重点区域打造活力街道,凸显城市氛围。

文字:付碧强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