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正式发布,提出加快推动广州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与东莞一水之隔的广州南沙,建设这样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对东莞意味着什么样的机遇?东莞的滨海湾新区与南沙仅隔一片海湾,在南沙迎来重磅利好之下,东莞滨海湾新区该如何把握机遇,主动与南沙融合发展,携手港澳,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本期“三人行”,本报邀请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刘金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教授、珠江学者韩永辉共同讨论。

本期嘉宾: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胡敏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 刘金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教授、珠江学者 韩永辉
大湾区城市再迎重大政策机遇
记者:如何看待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这一新的发展要求?南沙打造重大战略平台,将如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
胡敏:首先这个方案是由国务院印发,体现了《南沙方案》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从空间布局看,按照方案,其实施范围为广州市南沙区全域,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片区的南沙湾、庆盛枢纽、南沙枢纽3个区块作为先行启动区,就是要充分发挥上述区域依托交通枢纽快捷通达香港的优势,加快形成连片开发态势和集聚发展效应,有力带动南沙全域发展,逐步构建“枢纽带动、多点支撑、整体协同”的发展态势,就此构建一个“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战略重点非常突出,战略定位非常清晰,是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强化这一区域腹地优势,深化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又一个强有力引擎。
刘金山:《南沙方案》是国家出台的区域发展规划,意味着南沙将成为国家战略重点平台。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落地了好几个国家级战略平台,包括深圳先行示范区、横琴合作区、前海合作区等。不同的国家战略平台也匹配了不同力度、不同层面的政策支持,多个方案形成叠加效应,链接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推动大湾区建设和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每个城市都应该看到,每次方案和政策的出台都是国家立足整个大湾区所做出的综合考量,不仅仅是南沙的“方案”,更是大湾区的政策机遇。大湾区城市应该牢牢把握政策红利,借力壮大自己的产业。
高端创新资源聚集推动南沙、东莞协同发展
记者:从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片区,再到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南沙的战略地位不断攀升。在此背景下,东莞尤其是滨海湾新区迎来何种机遇和挑战?
刘金山:《南沙方案》提出要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这对东莞来说是政策利好。未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在南沙聚集,东莞尤其是滨海湾新区具备了承接产业链拓展、与南沙联动协同发展的先天优势。
打造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方面,对先行启动区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政策优惠,将吸引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企业,虽然对东莞招商引资形成一定竞争,但未来企业拓展生态体系将自动寻找东莞的制造业体系,形成三位一体产业生态体系。东莞滨海湾新区与南沙隔海相望,未来南沙的科技产业链延长、产业生态跨区域拓展将首先向东莞滨海湾新区拓展。东莞的制造业体系、产业链条将是南沙创新创业的重要产业支撑,未来,东莞青年和港澳青年可利用南沙政策优势在两地设立公司进行合作。
此外,2022年至2024年中央将每年安排南沙100亿元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并统一计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00亿元的地方债,南沙首选启动大项目投资驱动,形成对东莞产品、服务的大需求。
韩永辉:整体来看,滨海湾新区具有政策倾斜、对外开放、承接技术溢出的三大机遇。一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保障滨海湾新区高质量发展。二是滨海湾可借南沙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机遇,扩大开放合作新优势。借助与南沙自贸片区的交流合作,打造成为面向全球的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发展的“湾区样本”和代表东莞“未来城市”形象的标杆片区。三是可承接南沙技术创新溢出,推动滨海湾新区发展。
然而,粤港澳大湾区内极点城市虹吸效应明显,容易挤压滨海湾发展空间。比如南沙等滨海湾新区邻近地区发展势头强劲,可能会产生更大的资源集聚效应,容易导致区域内优势资源分配失衡,对滨海湾新区有效吸引人才、资金等高端要素带来竞争压力。
东莞应加强与南沙联动创新
记者:《南沙方案》将“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摆在五大任务首位。坚持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主线,推动科技创新绘就新蓝图。东莞如何抢抓机遇,加强与南沙的联动创新和深度协同?
胡敏:《南沙方案》突出区域创业创新,将“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摆在五大任务首位,这在许多方面既与东莞自己的“十四五”创新规划一致,也进一步拓宽了东莞科技创新的视野和方向。东莞需要充分把握机遇,顺乎其上,主动作为,占据潮头,比如,进一步加大融合力度,立足东莞优势,推动科研机构联合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再比如,充分发挥东莞在“智能制造+智能服务”产业链的优势,加快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智慧交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业,进一步拓宽发展数字产业;另外还要发挥科技城作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机构,增强东莞的原始创新能力,协作推动与南沙的联动创新。
滨海湾新区作为承载东莞世界级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平台,也是促进高水平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重要门户,东莞要继续立足既有开放优势,进一步深化拓展新的国际合作竞争优势,依托南沙产业和市场基础,强化对接与南沙的深度协同,携手港澳不断深化对外经贸合作,努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积极推进国际规则衔接机制,有序推进各类要素市场互联互通,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相互衔接水平。
韩永辉:未来,东莞应探索以“科技创新、人才支撑、项目培育”三方面为着力点,强化与南沙的联动创新。一是加快科技项目和资源合作对接。东莞应当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历史机遇,把握世界最新产业和科技发展趋势,深化莞港合作,主动对接南沙自贸片区,引进高端产业,推进产城融合,主动承接南沙的产业和创新资源,尤其是与南沙的科技资源合作,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深入规划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一园两基地”建设,依托OPPO、vivo等龙头企业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专精特新”产业园,打造沿海科技产业创新带。二是在人才政策上,争取南沙人才政策在滨海湾新区先行复制,为东莞带来示范效应。三是推动科创成果在东莞落地,带动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提升,为东莞从传统制造转向智能制造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