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各地举办了各种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近年来,大朗创新发展非遗文化,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非遗大讲堂及非遗体验活动,依托大井头龙舞、巷头木偶戏传承基地等平台,结合传统文化、潮流文化和毛织文化等文化业态,推动非遗活态化、民生化和规模化;不断完善扶持政策,让非遗体现价值、创造价值,吸引更多市民成为非遗的爱好者和弘扬者。
■大朗传承非遗文化,推动非遗文化走进群众生活 大朗供图
杖头木偶戏入选省级非遗
近年来,在大朗镇委、镇政府以及镇文化部门的扶持和帮助下,传统舞龙、木偶戏、哭嫁歌、土法凉茶春明茶、焙荔枝干、“点灯”习俗等入选市级非遗。大朗巷头木偶戏在传承人陈绍初的带领下,始终坚持创新发展,让大朗巷头木偶戏更加美名远扬,也让这一民间艺术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2021年,经过大朗镇非物质遗产保护单位——大朗镇文化服务中心以及巷头社区和巷头木偶剧团的不懈努力,东莞市木偶戏(大朗杖头木偶戏)终于成功入选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推动非遗进校园
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咏春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大朗一中为了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2020年开始积极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并成立了大朗一中咏春社。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咏春社团已经成为该校六大精品社团之一,学生练习咏春拳,不仅强健了体魄,从运动中体味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该校还通过开展校园非遗课程、非遗社团等活动,打造“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助力“非遗在校园”项目稳步落实。
在非遗进校园之“我是小小传承人”系列活动中,大朗镇的参赛选手共获得两个金奖,一个铜奖以及七个优秀奖,其中宏育学校黄淑媛和第一小学江子扬两位同学的征文作品双双荣获“我来写非遗”小学组金奖。
今年5月31日,大朗还开展“非遗润童心·文化‘工’传承”——醒狮DIY亲子制作活动,通过手绘醒狮、参观麒麟醒狮文创展,传承传统文化,感受手作乐趣,让非遗走向职工群众,让文化留下记忆。活动邀请了东莞大朗麒麟龙狮扎作工艺师万贡学师傅为大家讲解麒麟醒狮的相关知识,职工孩子们跟随万师傅的脚步,学习了解形态各异的麒麟醒狮手工扎作工艺品,零距离接触到这项传统非遗文化。
探索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5月份,“荔香粤韵”大朗镇麒麟醒狮文创展在蔡边村福德堂正式拉开帷幕,100多个形态各异的麒麟醒狮手工扎作工艺品“霸气”亮相,从而为民众提供一个零距离接触这项传统非遗文化的平台,让非遗走进大众、让文化留下记忆。活动持续一个月时间,为市民游客提供非遗技艺制作体验、展示交流的空间,进一步拉近了市民与非遗、游客与大朗之间的距离。
去年12月,大朗镇毛织工艺美术、珐琅彩绘工艺、麒麟龙狮文创以及巷头木偶戏参加2021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东莞)采购会,这些项目都是大朗镇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和非遗项目。参展全面展示近年来大朗镇在推动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促进毛织产业创新与融合的成果。活动进一步聚焦非遗在人民大众健康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