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共建共享丨东莞市可园博物馆:守正有道传承不息,创新有方勇立潮头
东莞+ 2022-06-07 19:41:41
可园博物馆新馆

 

“可可动情思,漫问可楼何处觅;堂堂消岁月,应怜堂庑此间存。”跨入可园,车马喧嚣灭,满目清幽思。这里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一应俱全,山池、花木等景物错落丰富,流连其间,一步一天地,妙趣天成。

作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可园亦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4A级景区。其创建者张敬修及族人长期广邀文化名流在此雅集,形成了一个以张敬修、张嘉谟叔侄,二居兄弟(居巢居廉)等为核心的文人群体,二居还在此开创了“居派”花鸟画,影响深远,使得可园成为广东文化艺术和岭南画派的重要策源地。

“荡胸溟渤远,拍手群山迎。”如今“双万”城市东莞正大力建设文化强市,打造“莞邑文化”,涵养城市文脉。作为莞邑文化的优秀代表,近年来可园更是通过“数字可园”建设,建立数据库,推动可园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精准定位,强化本土文化挖掘与传承;深挖可园独有特色,创新文化品牌活动等,将可园打造为独具个性的文化发生地和碰撞地,让市民产生精神共鸣的文旅名园。

可园邀山阁

 

建立数据库

推动古建筑研究和保护

“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可园以“小巧玲珑、设计精巧”著称,临湖、近路、傍江,自然风光幽雅;厅堂室舍、廊榭房轩、亭台楼阁糅合天成,极尽园趣;雅集会客、展览交流、休憩游览等功能统筹兼顾,是市民和游客文旅休闲的重点场所,年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2019年甚至高达近80万人次。

活化利用是对古建筑最好的保护之一,而科学有效的保护也是古建筑可持续活化利用的重要前提。鉴于东莞高温、潮湿、多雨、日照时长等气候特征,以及逐渐增长的游客数量给可园古建筑保护所带来的损伤压力,可园启动了“数字可园”建设,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完成古建筑的测绘和精细模型建模,形象地记录了可园古建筑的本体构造、传统工艺、型制体量,建立了海量点云的分层存储与基于模块索引的数据库管理,健全了建筑测绘图等,为可园古建筑的建造档案和养护维修等提供原始资料。“加强古建筑信息化研究,善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于古建筑文物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可园博物馆馆长赵长庆说,“如当需要对古建筑进行维修养护时,我们‘一键’便能调出相关数字资料,非常科学、高效。”

同时,可园还不断加强利用科技手段对古建筑进行研究和保护,如以无人机、白蚁视像探测仪等高科技手段全面排查古建筑木构架及屋面底瓦的安全隐患;与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合作,每年对邀山阁进行6次变形监测和2次震动测试;与大学院校合作完成了《可园绿绮楼墙体受力分析及游客流量控制模型研究》课题项目,为绿绮楼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做好可园湖水水位及周边环境日常监测,确保古建筑安全……

可园博物馆小学士

 

精准定位

强化本土文化挖掘与传承

“可园记载了一位中国‘艺术家’了不起的生平,记录了他那一代人的伟大艺术。应该把可园作为学校课程标准的内容,让学生参观可园,了解古人的艺术性和创造力,这点十分重要。”2021年6月16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副代表玛哈·艾哈迈德参观可园后留言盛赞可园“非常漂亮”“非常了不起”。

“水流云自还,适意偶成筑。”可园博物馆新馆开放以来,充分发挥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艺术交流、文化休闲、社会教育等功能,以园林建筑为依托,收藏、展示、研究古典园林建筑、岭南画派文物作品,传播岭南建筑文化和岭南画派艺术。除《岭南传统园林与民居》《居巢、居廉与可园》《莫伯治与岭南建筑艺术》等基本陈列外,还积极“走出去、引进来”,策划、组织了大量相关展览和活动,从不同视角展示、交流、传承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

《“容”归故里邀明月》可园博物馆之夜活动

 

2021年,东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活动共有6大主题展览和4场专题学术讲座,该馆就承担了2个主题展览和4场专题讲座的任务,同时结合展览创新举行了“走近容庚——2021年‘可园小学士’夏令营”活动4场,“‘容’归故里邀明月”可园博物馆之夜活动1场,有力地展现莞籍学者容庚先生的深厚学养、艺术造诣和爱国爱乡之情怀,得到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广泛报道和社会各界普遍认可。

同时,该馆不断加大馆藏品的征集力度和研究力度,征集了包括张敬修及其家族、居巢与居廉、岭南画派、广东国画研究会的书画作品、文物和相关历史资料,反映古典园林、岭南建筑、岭南文化的实物与资料,以及传统家具、陈设品。目前,馆藏文物已达1.2万余件(套),基本建立起了符合发展定位与办馆宗旨的馆藏文物系列。而《东莞可园》《东莞可园张氏诗文集》等一大批学术著作的出版,也反映了该馆在历史文化研究与传承的成就。

可园故事进校园

 

此外,该馆还紧抓社会教育功能,坚持从娃娃抓起,打造了“可园杯”市青少年书画大赛、“可园故事进校园”、“学国学品国粹——可园小学士”等文化品牌活动,广受市民欢迎。目前,“可园故事进校园”已走进50余所学校,开展了70余场次的活动,为近3万名师生讲述了可园故事。

可园云课堂

 

挖掘特色

用创新手法推动可园发展

近年来,可园博物馆坚持以游客为中心,充分挖掘可园独有特色,创新文化品牌活动,将可园打造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发生地和碰撞地,让市民和外来游客在移步换景的游览中,享受文化熏陶,产生文化共鸣,感受莞邑文化的厚重与包容。

一方面,将可园建筑特色、文化传统与重要节假日等结合,积极借用社会力量,共同打造融情于景、沉浸式体验的传统文化活动。如春节时的“粤韵悠扬”,国际博物馆日的文化雅集活动,中秋节的游园活动等,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融于诗书画意的文化体验。结合可园众多楹联,与广东楹联学会、东莞市文联合作举办“联颂可园”全国楹联征集活动,传承中国楹联文化,邀请全国楹联爱好者一起宣扬可园美景和莞邑文化。

另一方面,精细化管理,细化服务,创新文化活动,扩大社会影响。比如全市率先探索夜间开放,在中秋节举办“博物馆之夜”;加强数字化服务,优化数字化导览设备,通过线上游园、线上课堂、线上观展等,满足游客个性化导览需求;与东莞邮政合作,开办可园特色邮局,引入文创产品,个性化明信片现场制作、邮件慢递等个性化服务,富有浓郁的可园文化风情和莞邑传统文化特色,让可园美景和文化通过市民和游客的手传递到全国各地。

可园博物馆数字导览

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物,具有重要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人类历史文脉的符号与延续。可园的魅力不仅在美轮美奂的固态建筑,更在其潜在的历史文化。站在东莞“双万”城市新起点上,助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可园博物馆未来将继续顺应科技时代的发展,加强对可园古建筑信息化研究,向数字化、大数据、智慧型迈进,科学合理地传承与开发利用;进一步挖掘可园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更具包容性、互动性、创意性的文化活动,让古老的传统园林焕发新时代风采,以更好地服务游客,服务“双万”城市,赓续莞邑文脉,助力文化强市建设。

可园新馆风貌
文字:沈汉炎 图片:可园博物馆 编辑:王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