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城姓氏| 以诗脉传家的莞城西门罗氏:东莞诗人之族
东莞+-莞城周刊 2022-06-06 11:16:31

莞城图书馆组织出版《东莞历代著作丛书》,将《罗亨信集》旧抄合编 莞城图书馆供图

从莞城西正路出发,沿着市桥路向前走约10分钟,便可到达赐归巷,这里是曾经赫赫有名的莞城西门罗氏的居住地,而“赐归”巷名的由来,也与始迁祖罗亨信有关。

此外,罗亨信的儿子罗泰与何潜渊、陈靖吉、夏侯恭等15人结成凤台诗社,是东莞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一个文学团体。受家风影响,西门罗氏后人善作诗歌且多有佳作,称得上是东莞诗人之族。

诗才兴盛 罗氏代有诗人出

罗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东莞始迁祖罗贵,而罗贵之孙罗翔的七世孙罗亨信迁居莞城西门,成为“西门罗”始迁祖。

莞城谚语:“东门古,西门罗,南街邓,北街何,市桥下有大鹏哥(市桥街彭姓)。”可见西门罗氏一族名人辈出,是莞城大族之一。罗亨信为明朝督镇西北边陲的名臣,明成祖永乐二年中进士,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此外,罗亨信又是文人墨客,他用诗文为后世留下财富。

罗亨信育有一子罗泰,字彦通,号思贻,能诗,官至承事郎。明朝天顺五年,罗泰与何潜渊、陈靖吉、夏侯恭等15人结成凤台诗社,社址就在道家山凤凰台下(在今莞城文化广场北部)。凤台诗社交替兴衰,自明初至抗战前夕,相继500余年。

清代末叶,罗氏族人罗嘉蓉尤为著名。有“凤台诗孙”之称的罗嘉蓉,结庐于凤凰台下,在此编辑《东莞诗正续集》,罗氏诗脉得以保存。他又在此广传诗道,造就成才者200余人,其中名人邓蓉镜、陈嘉谟、尹庆举皆出其门。

西门的罗氏家族在凤台诗风的熏陶下,诗人辈出。据《东莞诗录》记载的诗人便有23名,结集诗册20集。直至上世纪30年代,因凤台倒塌,罗泰十五世孙罗树轩与徐夔飏、祁武垣等13人组织新的诗社,仍以“凤台”命名,称为“凤台新社”。由此看来,凤台孕育了罗氏家族几十代诗人,诗人也未忘怀于凤台。

一生戎马 荣归故里造就赐归巷

赐归巷因西门罗氏代表人物罗亨信而得名。据民国《东莞县志》记载,景泰元年七月,罗亨信上表要求归家安度晚年,景泰皇帝准奏,嘉奖并御笔亲书“赐俸荣归”匾额赠之。罗亨信荣归故里后,筑室莞城市桥之西。而“赐俸荣归”的匾额用红石雕刻,置于巷口墙头,故此巷得名“赐归巷”。而赐归巷中的“赐俸荣归”匾额于1954年因房屋拆迁被毁。

归莞后,罗亨信一心投入回馈乡梓,在莞城建义斋(免费读书的学校),教书育人。

罗亨信在著文赋诗方面做了两件大事。其一,正统十一年九月,宣府新城(今河北宣化)完工后,罗亨信写下《宣府新城记》,详细记载宣府为所之立及宣府新旧城之建,对于研究河北省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宣府古城垣和镇朔楼两处名胜古迹,就文献而言,当其首选。其二,罗亨信著有《觉非集》十卷。该著作部分文章从三方面记载了有利于东莞的历史研究,分别是东莞经济与风土的记录、东莞氏族的描述以及东莞名人的记载,这对于研究东莞乃至广东的历史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杨宝霖《延续四百七十多年的凤台诗社》

莞城图书馆编《东莞历代著作丛书》《罗亨信集》

陈伯陶《东莞县志》(民国)

文字:韦琼 通讯员 张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