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假期,2700万元“乐购东莞”消费券被169.39万东莞人分享:无论是国贸中心还是万达广场,无论是汇一城还是海雅百货,都是趁着假期薅“乐购东莞”羊毛的人们。
数千万元量级的消费券,大大激发了东莞人的购买意愿。来自第三方金融平台服务公司移动交易数据统计显示,东莞13个重点商圈和商贸企业成交量喜人——总体交易金额较2021年上升6.2%。仅民盈·国贸城的销售额就超过了5000万元,客流量达70万人次;东莞君尚的增幅则超过了2位数。
这仅仅是第一波,5月之后,东莞还将陆续放大招:“618”、国庆节、“双11”、“双12”、“开学季”……全年高达2亿元的促消费资金,将在各个消费节点陆续发放到东莞市民手中。
这是东莞提振消费信心、助力东莞消费市场加快复苏的有效手段。此前,东莞出台了“莞税稳企10条”“纾困27条”等系列纾困政策。通过开展“乐购东莞”促消费活动、降费减税等方式,提振消费需求、稳定市场主体。同时,通过降低餐饮企业经营成本、拓展“预制菜”新经营模式等方式,推动餐饮行业加快复苏,并出台暂退部分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等措施,推动文旅产业逐步恢复。

■“乐购东莞”等措施有效拉动了市场潜在消费力,提振了市场信心。图为人气旺盛的东莞夜市
“五一”假期
169.39万人分享2700万元消费券
“‘乐购东莞’的券可以用吗?”当得到店员肯定的答复后,5月1日这天,家住莞城的张女士在民盈·国贸城一楼的华为授权体验店里买了一台新手机和一块新手表。
“我买的手机和手表都是最新款,原价6672元。参加了店里的活动,再用了一张乐购东莞的券,我最后只花了5442元。”张小姐算了一笔账,这次消费一共优惠了1230元,倍感划算。
整个“五一”假期,一共有169.39万人跟张女士一样,通过抽奖的方式抢到了一张“乐购东莞”的消费券。有的是“满100减30元”“满200减50元”,有的则是“满500减100元”“满1000减200元”。
“可以用券的商家很多,商场、超市都能用,而且只要消费金额达到标准,可以说没什么门槛。”张小姐说。
来自东莞市商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6日全市一共发放了2700万元消费券,以餐饮、住宿和商超零售为重点领域,采取线上发券线下消费、搭建线下消费场景等方式,为全市消费市场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消费券的带动作用明显。据第三方金融平台服务公司移动交易数据统计,“五一”假日期间,所监测的东莞13个重点商圈和商贸企业(星河城、国贸中心、西平时代城、汇一城、凯德广场、蜂汇广场、旺南、万达广场、嘉荣、海雅百货、万和、天和、亨达)总体交易金额较2021年上升6.2%,如嘉荣超市东莞门店销售额同比增长4.7%,东莞君尚同比增长12.5%。
不少商家还搭乘“乐购东莞”顺风车放大促消费作用。如为更大力度地撬动东莞市民的消费力,一些商家自筹资源加大了促销力度,创新了营销模式。如民盈·国贸城以“城市玩家 潮无止竞”为主题推出年轻客群及年轻家庭客群喜欢的茶饮咖啡节、潮玩市集、王者荣耀争霸赛、街舞城市battle赛等活动进行引流;同时也整合商家资源,共同推出5元畅玩、国际美妆礼盒8.8折起,现场满1000减100元、夏日潮服6折起、童装5折起、黄金最高克减50元、名表低至7折起、餐饮工作日1元团50元等活动,以促消费措施对商家进行扶持。
遍地开花
市镇联手推出系列促消费活动
除发放市级消费券外,“五一”期间,东莞许多镇街都联动开展了促消费活动,推动消费市场回暖。
如东城街道开展了“乐购东城”活动,并在活动中派发了100万元消费券,包括35万元餐饮住宿券、25万元通用消费券、40万元汽车补贴,共有34家企业参与活动。
南城“五一”促消费活动合计发放40万元营销费用,核销率约99.9%,微信支付随机立减笔数近4万笔,拉动消费金额近600万元,消费杠杆数达14.7,其中仅海德汇一城商圈核销总金额就超24万元。
厚街结合“五一”假期推出星级餐饮住宿体验、家具家电促销等主题板块,共发放100万元乐购厚街电子消费券;大朗“五一”期间通过“乐购东莞”小程序连续三天投放消费券36000张,投放金额共150万元,参与活动的市民共954734人次,参与活动的限上住餐、零售企业共23家;横沥以“乐购东莞·缤纷横沥”为主线,通过“乐购东莞”微信小程序发放50万元电子消费券,积极组织引导全镇大型商超、商业综合体、餐饮等商贸企业,开展多行业、多业态联合促销活动,全面活跃商贸流通消费市场,激发群众消费热情,促进消费回暖复苏;茶山共有120多家企业商户参与促消费活动,镇财政及商家共发放15780张消费券,总额52万元,吸引12万人次参与抽奖领取,访问人次达46万;中堂共发放20万元通用满减券,以及通过“精准发券”形式,发放5万元的“家电满减券”和15万元的“购车满减券”。
市级和镇街促消费活动的开展,在全市范围内有效拉动了市场潜在消费力,有力提振了市场信心,并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

■4月27日,2022年“乐购东莞”五一促消费启动仪式举行
持续推动
系列活动助力消费市场回暖
“五一”假期刚过,5月8日东莞就通过“乐购东莞”小程序又发放了300万元市级消费券,举行了一系列促消费活动,持续推动东莞消费市场回暖,巩固消费市场“购销两旺”的良好态势。
如结合5月17日世界电信日,东莞以家居和5G消费为主题,开展促消费活动,促进家电、家具、家装等家居产品,以及5G手机、平板电脑、无人机等电子产品消费。活动期间,东莞市商务局协调支持苏宁易购、时尚电器、光辉家具、华美乐、百安居,移动、联通、电信、中域电讯、大地通讯等重点企业同步举办线下活动,利用“云闪付”平台发放800万家居和5G消费主题消费券。
在“乐购东莞”的示范带动下,不少商家在“五一”假期前后主导推进专项促消费活动。如汇一城以“大手牵小手”为主题开展主题促消费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化妆品优惠折扣、美容商家优惠折扣、箱包配件、饰品精品推荐、夏季女装低至7折、黄金珠宝优惠推荐、女性到店有礼、消费满88元或8积分即可到客服台领取DIY手捧花礼品等;华南Mall以“鲸喜热爱”为主题开展520主题促消费活动;大朗镇经发局也联动五大商业综合体、四大商超设置“520”主题的消费场景,协调支持长盛广场、环球广场、远大广场等同步举办线下促消费活动。
全年都有
今年“乐购东莞”安排2亿元促消费资金
5月没买够?消费券还有吗?必须安排!而且还不少。
今年“乐购东莞”促消费活动同以往相比,在优惠力度和活动内容上均有较大提升,全年预算高达2亿元,其中直接用于发放消费券的金额约1.2亿元,活动一直持续到明年3月底。
这2亿元促销费资金中,有8400万元用来发市级通用消费券,有3400万元用来支持专题促消费活动,有4800万元用来支持重点企业稳定增长,最后有3000万元用来支持批零住餐行业。
其中,市级通用消费券会在周末、寒暑假和端午、劳动节、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国家法定假期发放。消费者可以以抢券、抽奖等形式通过“乐购东莞”小程序获取通用消费券。获得消费券后,消费者到参与活动企业及旗下门店利用微信、云闪付支付可享当次消费立减优惠。
全市限上纳统的零售、餐饮、住宿类企业及个体户和限上纳统批发业可以产生零售额的企业及个体户均可报名参与活动。东莞市商务局表示,为避免消费券集中在少数企业核销,设置消费券核销“熔断机制”,当单个企业累计核销金额超过500万元,则该企业不再参与下一轮及后续发券。发券计划可依据消费券实际核销情况进行调整,未核销完毕的消费券回收后,可以安排重复发放。
值得注意的是,东莞还将发放约1000万元的餐饮主题消费券,以美食为主题开展促消费活动,促进东莞餐饮行业消费,支持相关协会或平台开展钻石名菜、名店等评选活动,持续活跃东莞餐饮市场。并联合抖音、美团等大型电商平台,组织开展系列餐饮促消费活动,线上线下联动撬动东莞餐饮消费潜力。
网购促销力度有多大?“乐购东莞”还安排了网上生活节——结合“五一”“十一”“双11”“双12”等节假日和消费节点,通过大型电商平台发放政府消费券,消费券覆盖的商品种类,遴选畅销品类以及商品,包括但不限于手机通信、家电、电脑数码等消费品等品类,一方面普惠当地市民,一方面刺激当地社消零增长。

■“乐购东莞”助力重点商圈和商贸企业交易额同比提升
政策密集“出拳”
提振消费需求稳定市场主体
“乐购东莞”只是我市激发消费活力、确保东莞消费市场稳定增长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国家、省、市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提振消费经济,释放了一个又一个提振市场信心的积极信号,助力经济稳定增长。
如3月25日,《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广东省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措施》《广东省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行动方案》三个激励性政策同日发布,打出援企纾困政策“组合拳”。
特别是《广东省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措施》,重点面向餐饮业、零售业、旅游业、公路水路铁路运输业、民航业5个特殊困难行业出台47条有针对性的措施,通过财政补贴、房租税费减免、金融信贷支持等手段,全力帮助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优化企业经营环境为着力点,支持服务业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恢复发展。
不到一周,3月31日东莞市政府就紧锣密鼓地发布了包含8方面27项政策条款的《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促进市场主体和困难行业纾困发展的若干措施》。莞版“纾困27条”针对商贸服务业给予了一系列专项扶持。其中就包括今年“五一”在整个莞邑大地上撬动消费热潮的“乐购东莞”活动。
为协助餐饮企业渡过难关,推动复苏,莞版“纾困27条”引导外卖等互联网平台企业进一步下调餐饮业商户服务费标准,支持拓展“预制菜”等新经营模式,并对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传统餐饮企业给予不超过50万元奖励。
为支持文旅企业恢复经营,莞版“纾困27条”继续实施旅行社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扶持政策;开展以保险替代现金或银行保函交纳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试点工作;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委托旅行社开展党建、公务、工会、会展等活动,适当提高预付款比例。
5月14日,《东莞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透露了今后五年东莞服务业的发展蓝图——到2025年,东莞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将突破5980亿元,年均增速8%,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46%,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7%。服务业上市企业数量预计翻一番,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超3000家,企业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
5月20日,由广东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22年广东促消费“家520”购物节活动隆重启动。这是一个围绕家庭生活消费场景,打造以“家生活”为主题的品质消费活动,聚焦家电、汽车、家居、餐饮、服饰、文旅六大主题消费月活动,突出闲暇经济、乡村经济、夜间经济、网络经济四大消费热点板块,叠加各地发放消费券等政策,举办N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从而在全省范围激发消费热潮。
相关阅读
《寻味东莞》带火东莞美食
疫情对餐饮行业带来不小的影响,但对于很多东莞餐饮人来说,一部在央视播出的东莞城市美食纪录片《寻味东莞》犹如“寒冬”里的一堆篝火、一件棉衣,为整个东莞餐饮行业送去了温暖,提振了信心。

《寻味东莞》火出圈
早在2020年6月,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策划推出的城市美食纪录片《寻味东莞》在广东卫视、腾讯视频和新浪微博等平台首播,随后陆续登陆央视农业农村频道(CCTV-17)和财经频道(CCTV-2)、哔哩哔哩视频等平台,反复多次播出,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这部纪录片一经推出人气惊人——《寻味东莞》首播期间,纪录片连续三周位列新浪微博综艺热播榜·纪录片TOP1,位列豆瓣网“华语口碑剧集榜”第二位,并跻身腾讯视频纪录片2020年上半年TOP10。
《寻味东莞》纪录片还于2020年8月入选当年度上海电视节露天放映活动,在上海黄金地段、黄金时段露天放映展播。
纪录片的热播,不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饕客一起“寻味东莞”,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解了一个更加立体的东莞,有效地对外展示了地方特色美食和人文风情,讲好了“大湾区故事”“东莞故事”。
随着节目热播和口碑发酵,不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美食、电影、旅游及知名周刊媒体大号纷纷推出系列爆款文章,广东发布、广东共青团、地道风物、企鹅吃喝指南、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豆瓣电影等十多篇文章阅读量超过“10万+”。
《寻味东莞》火出圈的同时,东莞美食也成为众多食客争相打卡的对象,狠狠火了一把。因为这个纪录片中通过近20个人物故事,串联展现了130多种食材和菜式,呈现了大量传统风味浓郁、地方特色鲜明的东莞美食。
每年的荔枝季、端午节,东莞荔枝、东莞粽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热销,成为寻味尝鲜、馈赠亲友的抢手货。
每年暑假,带着孩子来餐厅品尝“寻味东莞”同款美食的食客明显多了起来。
东莞老饭店总经理孙涛直言,虽说在拍摄阶段餐厅多个经典菜式都参与拍摄并入镜,但纪录片中并没有点出餐厅的名字。即便如此,也阻拦不了广大食客“寻味东莞”的热情,不少食客从外地打“飞的”而来,就是为了品尝“寻味东莞”同款美食。“足以见得《寻味东莞》对东莞美食、对东莞餐饮消费的巨大推动作用。”
七彩龙须东星斑、清蒸黄油蟹、虎门蟹饼、咸丸、糖不甩,都是这家餐厅的纪录片同款菜式,特别受欢迎。
《寻味东莞》出书提振东莞美食消费
受疫情影响,不能随意走出东莞“逛吃逛喝”,不妨再次回放一遍《寻味东莞》纪录片,抑或找到一个舒适的阅读角,坐下来细细翻看《寻味东莞》图书。
没错,《寻味东莞》出书了。
这本书的内容是在纪录片解说词基础上进行全面的补充和拓展,覆盖东莞大部分镇街美食与人文故事,包括当地有历史渊源的美食、店铺,及纪录片调研或拍摄过但未能收入片中的段落。并在部分食材、菜肴相关文章后附上可操作菜谱及伴手礼推荐,以及当地店铺推荐和店铺照片,增强与读者互动性与实用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呈现了纪录片之外的新东莞和隐藏其中的饮食和文化传承,详细而立体展示东莞吃喝体验,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份考据翔实的东莞吃喝指南,必将为东莞美食带来又一波消费热潮。
广东省团餐配送行业协会秘书长陈翔称赞,无论是《寻味东莞》纪录片,还是近期推出的《寻味东莞》图书,都非常有价值,“这是对一座城市美食文化的推广和打造。”
他认为,《寻味东莞》系列作品是舌尖文化的真实传播。大家都看得出来,整部纪录片没有用大明星,而是用最真实、最朴实的当地美食,并结合真实的镜头,来展现东莞的美食文化。“这是源自内心对东莞本地饮食文化最真实的追求。”无论是把这些美食文化传递给消费者、传递给游客,提振东莞饮食消费,还是传播一座城市的文化形象,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纪录片到同名书籍,不少小伙伴期待人在外地也能吃到同款美食。对预制菜有所研究的陈翔认为,这个想法不错。
无论是荔枝烧鹅还是裹蒸粽,无论是东莞腊肠还是虎门蟹饼,他期待众多东莞美食都能够通过预制菜跳出屏幕、走出书本,来到全国各地观众和读者的餐桌上。
■特写
“双万”城市吸引
国际餐饮巨头落子
近期,东莞东城星河城商圈内又多了一家餐饮店——达美乐比萨,装饰一新的店铺吸引了不少市民进店尝鲜。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餐饮行业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国际连锁餐饮品牌达美乐却选择在此时在东莞开设新店,在业内释放了一个颇为积极的信号。
东莞是达美乐继深圳、广州之后,在华南区域开设门店的第三座城市。东莞已经迈入“双万”新赛道,这是吸引国际餐饮巨头达美乐落子东莞的原因吗?
达美乐比萨(中国)华南区总经理江求国回应,东莞是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拥有千万人口、经济实力强劲、消费市场潜力巨大,这些都是吸引达美乐进入东莞的强大吸引力。
除此之外,作为一家餐饮企业,达美乐非常关注一座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指标,“因为这是衡量一座城市消费力及消费体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2021年,东莞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239.24亿元,同比增速13.3%。这个体量在省内排名第三,仅次于广州和深圳;增速却排名全省第一。“从这个角度来看,东莞市的消费体量很大,而且未来潜力是巨大的。”江求国说。
不仅如此,2021年东莞提出的首店经济扶持政策,也为达美乐进入东莞市场开设首店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支持,“有效增强了我们进驻东莞市场的信心。”
首店经济扶持政策聚焦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等区域重点商圈,积极招引国内外具有影响力、代表性的知名品牌和原创品牌开设首店。该政策从门店装修、租金减免、成长扶持等方面对在东莞开设首店的品牌进行扶持和奖励,单个品牌获得奖励的最高金额达100万元。
东莞首店开业后,来这里品尝比萨的东莞消费者络绎不绝。用餐高峰期店外排队区常常都是排起了长龙。江求国介绍,虽然刚开业,但已经“感受到了东莞消费者的热情”。
如何应对东莞消费者高涨的消费需求?江求国给出了一个让众多“吃货”满意的答案——达美乐在东莞开设首家门店后,将继续在东莞开展拓店计划。该品牌也正在积极寻找适合开设新门店的区域和商铺。
东莞市连锁餐饮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徐波直言,像达美乐这样的国际连锁餐饮品牌,拓店有一套严格的标准,他们选择此时来东莞开新店,说明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消费水平,东莞都已经达到了他们品牌的开店标准。“这既表示对东莞这座城市的认可,也透露了对东莞未来市场的看好,给东莞区域餐饮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乐购东莞”还安排了网上生活节。图为主播在直播间直播带货
■记者观察
释放消费潜力
激发市场活力
疫情之下,不少行业都受到很大的冲击,东莞人旺盛的消费购买力从何而来?
不久前,2022年一季度东莞经济运行情况正式发布,记者从里面的数据中找到了答案——截至3月末,东莞各项存款余额2.13万亿元,同比增长11.5%;比年初增加1025亿元,增量居全省首位。
要消费得先有钱,东莞在外有个标签叫“藏富于民”。一季度,东莞人的“钱袋子”仍然保持双位数增长,这说明东莞人的“钱袋子”鼓鼓,这也意味着,东莞人“买买买”有底气。
经济大“账”背后,不仅是行业领域、工厂车间,更有市场商户、万家灯火。一个个市场主体,连接经济命脉,更关系着人们的柴米油盐、三餐四季。
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提振消费是东莞经济的一大考题。
“五一”假期,2022年度的第一波“乐购东莞”促消费活动正式开启,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购物元素,派发了数千万元的消费券,为全市消费市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五一”之后还有端午、中秋、国庆,各种促消费优惠也会接踵而来。
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五一”前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正式印发,要求促进消费有序恢复发展、着力稳住消费基本盘、不断增强消费发展综合能力。
疫情冲击下如何发现新消费商机?一季度的数据也给出了答案: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125.40亿元,同比增长18.5%;网络零售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2%,比重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
抓住电商风口促消费,东莞深谙这一道理。在最新的“乐购东莞”活动中,便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创新形式,培育东莞全市消费新热点。例如联合抖音生活服务华南直营中心将消费“搬”到了网上——截至今年4月,该中心在东莞共引入餐饮、酒店、百货商圈、美容美发、亲子游乐等各类品牌商家超4100家,促进商家增量订单已超过136万单。
/ 数读 /
2022年度东莞将发放2亿元促消费资金,其中1.2亿元直接用于发放消费券;
截至5月5日,共有169.39万人次参与抽奖,累计领取消费券2700万元;
“五一”假期全市13个重点商圈和商贸企业总体交易金额较2021年上升6.2%;
2021年,东莞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239.24亿元,同比增速13.3%,全省排名第三,仅次于广州和深圳;增速排名全省第一;
截至3月末,东莞各项存款余额2.13万亿元,同比增长11.5%;比年初增加1025亿元,增量居全省首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