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3月,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多个省区市多点散发。作为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经济重镇,东莞这座“双万”城市面临严峻考验。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细胞,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企业好,经济才会好,社会才会好。
在这轮疫情考验中,政企一心,通力合作,东莞企业再一次彰显了足以荣耀世界的韧性和制造实力。东莞企业把防疫落实到“边边角角”,用安全生产夺得高效生产、效益增长,把防疫、生产的“两难”变“两全”,涌现出一大批防疫、生产双线并行的先进典型,为东莞夺取“双统筹”“双胜利”贡献企业力量,也为广大企业提供了先进经验。

■富加宜连接器(东莞)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加快赶订单
防疫投入
防疫落实到“边边角角”
“你好,麻烦你先停下车,把口罩戴好才能进入厂区。”在台达电子(东莞)有限公司厂区南门,公司厂务经理李永忠正巧看到一辆刚“打卡”驶入厂区的小货车,司机口罩没有完全戴上,于是他叫停了车辆,提醒司机戴好口罩才让车辆继续行驶。李永忠说,目前各项防疫措施已经常态化进行,但是见微知著,防疫工作不能放松,要做好细节工作。
细节决定成败。经过三年抗疫,东莞企业深知防疫细节的关键性,“对防疫再怎么投入也不为过。”金霸王(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霸王”)总经理付胜说。
“我们在各个显眼位置都张贴了疫情防控宣传标语和小知识,强化员工防疫意识,”金霸王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曾莉抱着厚厚的一沓有关公司防疫的材料介绍道。
这些材料包括了园区细致的防控方案、各个小空间的防疫指引、时时更新的防疫政策、员工进出的详细台账。同样抱着手掌高材料的,还有跨境防疫组的负责人张清。
“为了有效防控,妥善化解安全隐患,我们公司成立了疫情防控小组,总经理是组长,我负责整体的防疫,张清负责跨境业务板块的防疫。”曾莉介绍,金霸王把企业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总经理挂帅进行指挥,下分两个小组各自分工,层层责任制细化落实疫情防控。
高效的分工机制下,金霸王的防疫“渗透”到了方方面面。
记者看到,金霸王的会议室成了员工用餐场所,拓空间保障一人一桌用餐;每个电源开关上都覆盖了塑料膜,以便时时消毒清洁;走几步就有口罩回收专用垃圾桶;到处都张贴着酒精洗手法、疫情防控告知等标识;各个出入口都有口罩更换点,提供新口罩和口罩回收垃圾桶;鞋底消毒地毯、酒精、洗手液随处可见;快递要经过层层消毒,甚至要放到紫外线消毒柜……
曾莉和张清每天都要抱着厚厚的材料完整地走一遍园区,巡视防疫工作,“是不是都戴好了口罩呀,消杀有没有完成呀,哪里有隐患,我们每天都得看一看。”曾莉打趣道,每天步数超过一万步有保证。
像这样细致的防疫工作,在东莞各个企业和工厂中已是常规操作。
为应对繁琐细致的防疫工作,东莞市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能德”)还自主研发了一套数据防疫系统,用数据平台实现人员精准管理和行程跟踪。新能德防疫指挥部总指挥储德根介绍,这套系统结合了企业的智慧安全管理平台、职工的“健康档案”、厂区的人脸识别系统,多系统互通互联,形成了进入厂区的“通行证”。
“什么人在什么时间,通过哪个入口进入厂区,都会记录得明明白白。”储德根向记者展示系统的妙用,核酸检测实时记录、园区出入记录、疫苗接种状况统计、内外宿人员统计等一览无遗。
但事实上,对于新能德来说,“层层防护圈”下出现高风险人员的几率并不大。
记者了解到,新能德与东坑镇角社村进行联合管理和巡逻。疫情严重时,角社村实行交通管控,设置关卡通行,企业与村里联合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强出租屋等场所的巡检和宣传,形成了第一层防护圈。
而闭环管理形成了第二层防护圈。“我们第一时间动员员工回厂区居住,宿舍居住集中管理,员工定岗定位三点一线,封闭管理。宿舍到厂区有摆渡车,厂区和厂区之间隔离,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交叉聚集。”储德根说。
而第三层防护就是园区内的消杀和每天的取样检测。据介绍,新能德厂区各个场所的消杀平均每天达到18次。每天都有专业人员上门进行环境采样检测,排除隐患。记者走访时正好遇到消杀人员进行作业,专业人员正在对货物表面进行取样检测。储德根说,“防疫我们从来不作秀,防疫不能形式主义,每天都是重点工作。”
东莞企业用真金白银投入防疫工作,以安全换取稳定生产,保障企业稳定发展。据介绍,金霸王目前的防疫投入已经超过600万元。

■新能德自动化生产车间
高效管理
安全生产稳增长
新能德是国内知名消费电池生产商,现有在职员工1.1万人。疫情发生以来,该企业根据管控要求,没有出现一宗确诊病例,防疫措施多次获得点赞。今年一季度稳定生产,订单只增不减,突破疫情阻碍及时交货保障供应。
庞大的员工群体,是如何做到防疫和生产的高效管理和精准把控的?
“1:20作战小组。”储德根得意地说。
记者了解到,聚焦人员、车辆、物料,新能德开发了一套完整的疫情防控管理工作机制。对人,设立了1:20机制;对车辆及司机,设立独立接驳区域;对物料和食材,实施消杀管理方案。
有制度,有人管,就能管得好。
20作战小组是指20名员工划成一个作战小组,设立一名组长。公司设立约600个作战小组,组长上面有主管,主管上面是经理,经理以上有部门总监,基本上是1个人负责20名员工的防疫安全和有序生产事宜。
得益于1:20防控机制,新能德在做好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下,生产不停,马力十足。“预计今年我们仍然有较大增长,争取达到120亿元。”储德根说。
在物流运输和保供应方面,新能德派专人驻厂,与供应商进行业务对接协调,实时沟通解决问题。同时,积极协调港车资源,向政府申请报备后设置货车接驳点,通过对货车的封闭隔离管理保障安全运输。
一方面严防疫情,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新的增长点。据了解,该公司技术团队已经在电芯应用研究、BMS研发、造型与结构设计、制造工艺及自动化设备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接下来将持续创新研发,开拓新的市场。
疫情考验企业对危机的应变能力,也考验企业的管理机制和效率。以新能德1:20作战小组为例,东莞企业在危机下,进化出了更高效的管理体制,危机意识十足,提前部署,化危机于危机前。
龙昌数码在今年初的疫情之前,提前准备了两个星期的原材料,做足功课,避免了疫情对原材料供应的影响。
慕思公司在物料供应方面则提前释放长周期物料的预测计划,根据疫情期间市场波动,结合疫情防控政策,协调供应商快速调整物料的送货频率、时间,弹性调整生产时间,优化各品类材料安全库存储备量,削峰填谷合理备货。
而新能源公司建立了信息反馈机制。面对这次疫情,该公司在前期预判中,把900多个研发、销售人员安排居家办公,把与生产紧密相关的3500人安排在工厂里,做到科学分配。这样的好处是:研发人员在外围,降低了厂区人口密度;节省的资源可以让公司更快、更好地作出响应,快速生产。同时,该公司把一些地方发生的案例进行数据整合,预估出其严重度,以及该投入多少资源,对供应链有哪些变化等进行快速预警。
新冠疫情的“大考”,让东莞企业认识到提高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性,也让他们更加专注地审视企业在产品、管理、运营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点。对企业而言,这既是一次艰难的应对外部挑战的过程,也是一次深刻的重新认识、评估、规划自身的过程。
“我们认为发展的前提是把细节抓牢,对产品质量负责。长期在细节上下真功夫、狠功夫,让我们获得客户的十足信赖。即使在疫情期间,上下游对我们也很有信心,客源稳定订单充足,企业正在满工满产运行。”广东气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气派科技”)总经理文正国说。
在半导体行业加速“内卷”的大背景下,企业向“高精尖”上台阶是必由之路。“后疫情时代,要紧跟前沿风向才能走下去。在设备升级方面,我们很早就开始布局。我们的生产车间和设备,在业内属于高端序列,机器会实时显示各项数据,机械手每秒可以穿键合3根线,每台机器的平均投入接近百万元。”文正国介绍。

■慕思寝具生产车间
技术驱动
莞企化危为机
“预计我们一季度的数据会很漂亮,营业收入相比去年同期会有一定的增长。”
广东利扬芯片测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扬芯片”)人力资源中心行政部经理饶伟东语气中难掩兴奋。
对企业来说,疫情是一次淘洗的大浪,有的企业消溺如流沙沉于海底,有的如子夜眼睛黑暗中难掩光泽。技术驱动+服务创新,成为东莞企业核心利器。
饶伟东介绍,利扬芯片在大战大考之中依然保持亮眼成绩,其原因在于,抓住了市场机遇,专注创新研发掌握了核心技术。
多年来,利扬芯片在集成电路测试领域积累了多项自主的核心技术,拥有数字、模拟、混合信号、存储、射频等多种工艺的SoC集成电路测试解决方案,在芯片设计公司将测试需求大量转向国内时,利扬芯片抓住风口期,实现高速增长。
近年来,东莞大批企业成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涌现大量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帮助解决“卡脖子”、国产替代、填补国内空白和无人区等问题。
东莞市爱玛数控科技有限公司的360度旋转视觉识别智能裁切机6秒便可剪裁出一片完整鞋面,适用于皮革、网布等多种鞋材,是全球制鞋全物料智能裁切系统排名前四大企业之一;东莞市毅新庆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塔式起重机在广东省制造业同行厂家产销量排名首位,自主研发钢材密度大、性能优、安全可靠,24小时专业服务团队更是精准把控客户需求……
“危”与“机”总是相伴而生。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经济运行带来较大冲击挑战的同时,也加快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决心和进程。
东莞市太粮米业有限公司启用了数字化车间,对采购质检、生产加工、粮食储备、销售物流四大模块全面升级改造,日产能提升了4倍;东莞市熵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防疫新产品,人脸识别测温一体化应用,智能防护自助通行;生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数字化工业平台系统,可监控每一道工序的运行状态、运行参数、生产效率……
在台达电子(东莞)有限公司厂房内,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忙碌的车间工人,飞速旋转的工业机器人机械手臂,来回穿梭的智能物流车。火热的生产场景,似乎预示着某种变革正在发生。
加强产品技术研发,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台达电子找到了未来持续增长之路。近几年来,其在东莞各厂分别设立研发机构,目前共有1711名研发人员,公司设立的研发中心被广东省评为省级研发中心,其研发的“直流无刷散热风扇”与“自动线脚收集器”共两项发明专利获得东莞市专利优秀奖。
“今年一季度,公司营收达到16.5亿元,同比增长3.78%。这个数据看上去不高,不过已经略超我们的预期。”台达电子厂务经理李永忠说,得益于公司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今年国际环境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产品实际需求依然保持稳定。
目前,东莞正致力于打造“科创新城”新名片,引领全市经济发展向更高质量转变。对于台达电子而言,科技创新既是响应城市转型诉求的必要之举,更是实现企业内生增长的不二途径。
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东莞企业在危机下的示范,让这个目标逐渐明晰。未来东莞将更加注重培养科技型企业,力争未来5年突破1.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

■沃德智能车间,机械手臂按照数字程序全速运转、轻松处理各种零部件加工 受访企业供图
数字转型
激发产业潜能
气派科技的生产车间和设备,在业内属于高端序列,机器会实时显示各项数据,机械手每秒可以穿键合3根线,每台机器的平均投入接近百万元。
拥有如此复杂和高端的设备,气派科技车间工作人员却很少。“经过一代代的技术升级,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再过一段时间,我们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升级完成,你会发现车间的人将更少了。”
随着市场条件变化,制造业在制造环节的优势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在疫情冲击下,安全和稳定生产成为企业的首要命题。
重塑产业优势,东莞企业把发力方向纷纷投向数字化转型,激发产业链潜能。近些年,东莞加快推进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技术已不断融合进各行各业中,在医疗、印刷、食品等行业自动化的比重都在悄然增加。
李永忠介绍:“以前一条产线需要60多人,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大大降低。未来,我们在工业自动化上还会加大投入,推动生产更加智能化。”
东莞市沃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沃德”)智能车间内,机器人在产线上忙碌穿梭。巨大的机械手臂,精巧的夹爪,这个设备上点几下,那个机器上一番操作,操作有条不紊。
“完全不需要人工介入,它可以自行识别分析下单,自己加工,自己判断,自己检测。”沃德运营副总裁陈宗元向记者介绍。
该智能车间是沃德全面启动数字化转型的代表作,车间完全实现数字化管理和生产。凭借数字化和创新驱动,即使受疫情侵扰,沃德也呈现出“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冈”的硬底气。
沃德是一家专业从事非标自动化系统集成与智能装备制造、精密机械零组件加工的大型制造型高新技术企业。机器换人,自动化设备生产,已经是沃德过去的生产模式。近两年来,沃德每年投资上亿元在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改造上。
2021年,在全产业都面临人工成本高困境、纷纷采取自动化改造之时,沃德精密审时度势,根据公司业务发展需求,成立了斯派科智能科技(东莞)有限公司,正式进军机械加工智能工厂解决方案领域,致力为精密零件加工行业提供富有竞争力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数字赋能、智能车间推动公司新的业务发展。
沃德打造了SPEX智能工厂系统,该系统包括智能产线、MES系统(数据负责车间生产管理和调度执行)、AGV物流(智能自动物流系统)、机械臂等作业全流程内容。
走进沃德的车间,每条产线的运维平台的数据面板上,每个设备的加工进度、设备状况、完成情况等信息一览无遗,柔性机械手臂无人操作轻松处理各种零部件的精加工。
“客户只需要在我们线上平台下单,相关信息自动传导到产线,系统支持柔性非标定制,会自动根据订单分析用材、结构等,自主识别并加工,还会自行判断和检测产品质量,直到达标为止。”陈宗元告诉记者,启用SPEX系统后,可节省人力成本70%,在人力节省的基础上提高效率30%。
SPEX系统一经上市,就受到市场的青睐,销售额度飞速提升,去年拿到了1000万元的订单。
加大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沃德每年研发投入呈递增趋势,研发投入占比达到8%,而去年沃德的研发成本就超过了3000万元,几年来研发投入已达到上亿元,并积累了一大批高端人才。
推进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据透露,沃德在内部管理的改造上投入了接近一亿元。陈宗元表示,数字化转型给企业带来的是革命性变化,尤其是内部管理的变革,对企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谈及未来规划,陈宗元向记者介绍,持续创新和加大技术研发将始终是主基调。未来沃德要成立团队做底层和更深层次的开发,在硬件创新的同时加大对工业软件的开发。“做程序化管理、数据库系统、内部软件、标准化生产模式、智能模块。”沃德要做精密加工行业单一细分市场的领先企业。
在南城环城路与港口大道交会处,已经可以看到,沃德智能产业园巍峨矗立,产业园将主要服务于沃德的技术研发。该项目总投资3.4亿元,占地面积30余亩,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预计今年年底投产。

■永林电子生产车间 受访企业供图
■特写
政企合力保生产——
纾困解难 坚定信心
在永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林电子”)厂房内,11个生产车间多条生产线正全面运转,700余名员工全部在岗,现场氛围忙碌而有序。“原材料从楼的这一头进去,从那头出来,价值就翻了几番。”永林电子总经理林启程介绍,永林电子使用的是全球最先进的ASM设备,技术和综合实力在行业内属于前三。
“对自身的实力,我还是很有信心的,在政府帮我们解决物流通道问题后,我的信心更足了。”林启程对政府的帮扶政策赞不绝口。
今年3月,永林电子接到深圳阿里COB灯带项目的订单,货期非常紧急,而永林电子的供货商在常平镇封控区,企业车辆根本无法进出。
“阿里是非常重要的客户,这次如果延期交货,会影响到未来的合作,怎么办?”情急之下,林启程拨通了樟木头镇疫情防控办公室的电话。
“了解,我们会派车帮助你们。”当日下午,一辆小货车载着原材料停在了永林电子门口。
“从那以后,我们就铆足了劲生产,相信有问题政府一定会协助我们解决的。”林启程透露,与3月份相比,4月份永林电子产值增长达20%。
出于对未来的乐观预期,永林电子加大了对新产品研发和新生产基地建设的投入,基地规划面积达53000平方米,预计2023年年底建成。达产后,永林电子年产值可达16亿元。
“目前,我们是上市后备企业,按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相信不久之后我们就能鸣锣敲钟。”林启程自信地说。
东莞一直是亲商近商开放包容的城市,近年来,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对企服务越来越细致贴心。疫情之下,尤为明显。
广东气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文正国表示,东莞整个营商环境都非常好,企业有什么困难相关部门都能及时协调和解决。“我印象最深的是,3月疫情紧张的时候,我们原材料和货物的运输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向政府部门反馈后,工信部门第一时间给我们审批了电子通行证。”
“疫情以来,在政府的支持和我们全体员工的努力下,我们在艰难的环境下仍然交出了不错的答卷。尤其今年以来,企业经营局势更加复杂,政府的多项纾困政策让我们受益颇多,政府的关怀让我们倍感暖心。”永林电子李永忠说。
金霸王(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付胜则表示,不管是外资、内资还是本土企业,东莞都一视同仁,“我们享受到了非常多的政策优惠,比如‘倍增计划’、人才住房、员工小孩上学等,政府服务贴心周到,营商环境非常好,我们在东莞多次增资扩产代表了在这发展的信心”。
■记者观察
疫情之下,
东莞机器轰鸣创新频现
3月,狡猾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冲击东莞。这一轮疫情下,我们看到东莞政府、企业携手,最快切断传播链条,打通闭环里的“微循环”,在疫情防控的同时保生产、保交付。
政府早部署,企业早行动,在最短时间内企业采取了闭环管理,有序生产。
按照“一企一策”“一厂一案”原则,镇街干部走企串厂,帮助企业提升防控能力。同时,通过实施“一链一策”,东莞强化跨区域物流合作和上下游产销对接,加强物流环节消杀,让重要原料供得上、关键产品出得去,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运转的疫情防控工作机制。
走在抓抗疫与保生产的平衡木上,东莞用“面上静、圈内动”的策略,打通闭环里的“微循环”,力保企业生产和供应链安全稳定。
在一系列保生产、稳用工、助融资、降税费政策下,东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企业纷纷表示:“我们正常生产,订单尽管砸过来,原材跟上产能跟上,放开接单。”
疫情之下,东莞机器依旧轰鸣,东莞制造的创新力也得到集中体现。
新能源公司,即使市场占有率已经做到行业前列,仍表示将继续做好多能工技术人才的储备,加快数字化、制造信息化(MES)导入等技术的应用,深入探索精益生产。
东莞市熵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防疫新产品,人脸识别测温一体化应用,智能防护自助通行。
生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数字化工业平台系统,可监控每一道工序的运行状态、运行参数、生产效率。
面对疫情,东莞快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金融、财政措施,降低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影响,但企业要想实现保发展、稳增长,仅仅依靠政府支持政策还不够,只有与时俱进开展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东莞多家企业开拓思路,以技术积累推出创新成果。东莞企业主动开展各类业务、推动产业创新,不仅为自身开辟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疫情防控作出了突出贡献,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更是推动了东莞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