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宗祠丨河田郡驸公祠:传说一段爱情故事 承载一抹乡愁记忆
i东莞-厚街周刊 2022-05-24 10:38:05

在厚街镇众多祠堂中,大多都以姓氏命名,但位于河田社区的“郡驸公祠”就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单“郡驸”二字可以得知,这是一座与皇室有关的祠堂。相传,南宋期间元兵南侵,河田人方恭已在逃难途中,将落难郡主赵氏救起带回河田家中。方恭已胞弟方幼学与郡主朝夕相处,互生爱慕之情,结为夫妻。后皇兄宋度宗寻到郡主,但郡主宁愿过平民日子也不愿回京,宋帝无奈,为方幼学封官赐禄,称郡驸马。

为纪念这段美丽的爱情故事,方氏后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建成郡驸公祠,距今已有99年历史。公祠曾用作小学、粮仓,承载着无数村民的回忆。2008年重修后,不仅重现昔日风采,传承历史文脉,还成为留存乡愁记忆的重要载体。

■河田郡驸公祠

虽规模小,但工艺精美

郡驸公祠位于河田社区郡马路,这座由水磨丝缝青砖砌成的古建筑夹杂在一栋栋民房中间格外醒目。公祠坐东朝西,三进四连廊三开间布局,总面宽13.5米,总进深38.2米,占地面积515平方米。首进博古屋脊雕有灰塑,二、三进为船形屋脊,绿琉璃瓦当及滴水剪边,金漆木雕封檐板、斗拱,檐下壁画工艺精美。

公祠首进大门上方镶有书法家吴道镕手书的“郡附公祠”石刻横匾,字体庄重雄浑, 两侧麻石月梁上立石狮一对。横匾与檩橼之间有一幅高约1.5米的《三田和合图》壁画,画里的人物形象生动,颜色鲜明。今年78岁的方作如是郡驸公祠的“守祠人”,他说所谓“三田”,是指洛阳、莆田和河田三地。洛阳是方氏发祥地,莆田是方氏中转地,河田是方氏定居地。三地和合,则寓意世代生息,不断繁行。

走进公祠,二进设有屏门,悬挂在后檐横梁上的黑底金字“志隐堂”牌匾分外抢眼;三进后堂摆设方氏祖先神台。环绕祠堂,公祠屋顶栩栩如生的灰塑,墙檐上花鸟松竹、人物典故、山水等造型活灵活现,横梁上还刻有精致的木雕,将公祠点缀得精美细腻,花眉檐板上以石榴、仙桃等组成的图案寓意福禄寿全、人兴财旺。祠堂规模虽小,但祠堂的斗拱、封檐板、壁画等装饰精美,整体建筑显得庄重大气、典雅细致。2012年,郡驸公祠被确认为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

记录平民到驸马的传奇故事

“姻联帝室,派接方山。”熟知祠堂的方作如老人向笔者介绍,郡驸公祠大门两旁悬挂的这幅木雕楹联其实记录了河田三世祖方幼学从平民到驸马的传奇故事。

“红卜饭,锦鳞鱼,皇帝妹,食过不肯返京”。在河田,曾流传着一首民谣。方作如老人说,歌词讲述了赵氏郡主与方幼学白头偕老的爱情故事。据《厚街镇志》记载,南宋后期,元兵南侵,河田人方恭已在逃难途中,碰到落难郡主赵氏,于是将其带回河田家中暂避。方恭已胞弟方幼学,与郡主朝夕相处,互生爱慕之情,结为夫妻。当时战乱,生活贫苦,经常是赤米饭、田氹鱼生活,后战事暂息,其皇兄宋度宗回都,寻访郡主,但郡主不愿回京,愿与丈夫在河田白头偕老。宋帝无奈,给方幼学封官赐禄,称郡驸马。

在此后不到10年的时间里,南宋王朝彻底覆灭了,郡主也逃过了一场大劫难。据方氏族谱溯源,郡主与方幼学成亲后生了四个儿子,子孙除了在河田定居外,还先后到寮厦、珊美、宝塘、溪头、汀山等地立村居住。

重修时发现涂金手工木雕

虽然公主郡驸已随岁月烟消云散,唯留一段爱情故事,感动乡民和过往游人。由于历史久远,郡驸公祠局部砖瓦破损,墙面部分开裂,灰塑风化损毁严重,2007年厚街启动郡驸公祠的修缮工作。

据介绍,当时在修缮祠堂时,工人拆下了三块布满灰尘的木板,清洗干净后发现是精美的涂金手工木雕,木板上的麒麟、鹿、牡丹等表面一片金光灿灿,木雕上的动物、花草树木非常鲜活,整个公祠内这样的木雕共有30多块。

“以前没有电动工具,浮雕都是手工雕成,木雕旁边如今看上去还凹凸不平,这是手工制作的见证。”方作如老人说,可惜当时木雕里面的人物头部在文革中被全部铲掉,只剩下人物的形状,为了把祠堂修缮好,可花了不少心血。木工师傅依据残留下来的人物形状琢磨出它原来的形状,再尽量按照原貌雕刻出公仔,还原木雕的真面目。修缮一新的郡驸公祠,再现昔日风采,其精致的工艺特征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对话

郡驸公祠“守祠人”方作如:

公祠重现昔日风采 守护乡愁留住记忆

笔者当时郡驸公祠是和方氏宗祠一起修缮的?

方作如:这两处祠堂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它们不仅是维系家族的所在,更是很多人童年最深刻的回忆。20世纪60年代初,郡驸公祠曾作为河田小学使用,不少孩子都在这里读书、识字,很是热闹。学校搬出后,祠堂还曾作为粮仓、生产队办公使用。可惜的是,后来年久失修一度荒废,杂草丛生,很难让人联想到当年朗朗的读书声和嬉戏热闹的情景,昔日辉煌早已不见踪影。

2005年,厚街镇委、镇政府拨专款聘请专家进行测绘,设计方案,准备修缮。2006年11月28日,在方氏宗祠举行了方氏宗祠、郡驸公祠重修筹款现场启动大会,共筹得捐款358万多元。2007年9月15日,方氏宗祠、郡驸公祠的修缮工作正式启动。在海内外宗长、宗贤、宗亲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筹划建设,方氏宗祠、郡驸公祠修缮工程全部完工。修缮后的方氏宗祠、郡驸公祠巍然屹立,焕然一新,重现了昔日的风采。

笔者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守祠堂?主要做哪些工作?

方作如:祠堂修好了,更需要人来看着。2012年,我就开始看守祠堂了。十年来,每天早上到祠堂打扫卫生,有时游人来参观祠堂,自己也乐意给大家讲讲宗祠的故事。傍晚,人群散去,对祠堂再巡视一圈才锁门回家。守祠堂并不累,就当是锻炼身体,闲暇时我就喜欢与街坊在祠堂里聊聊天、下下棋,生活也很充实。现在我身子还算健朗,还能再守个几年。

采访手记

祠堂是一个族群的根,一个族群能开枝散叶,一种文化能薪火相传,靠的是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守祠人”方作如十年如一日,守护着祠堂。在他看来,祠堂重新修缮后还是需要一些人气,才能长久存在族人心中。更重要的是,当有族人回来时,总要有一个人能够引导他们,找回属于自己的根,留住心中的乡愁。在厚街,还有跟方叔一样的守祠人,而他们渐渐老了,以后谁来接班,谁来继续守候这个族人的归属地?这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