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旗峰雅韵丨莞邑端午①:龙舟月融入市民生活 潮流与传统擦出火花
i东莞 2022-05-15 22:44:34

东莞谚语有云:“四月八,龙船透底挖。”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东莞“起龙舟”的日子,它标志着东莞龙舟月正式启动。2022年5月8日正好是农历四月初八,2022年东莞“江湖山海”非遗系列活动暨龙舟月启动仪式在万江街道滘联村正丫起龙广场举行。

活动现场的“起龙”仪式中,沉睡的老龙船在众人努力下被挖起“唤醒”,东莞正式进入一年一度的“龙舟时间”,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中,东莞人民将在200余项融入市民生活的线上线下活动中分享东莞非遗文化的精彩,感受潮流时尚与传统文化碰撞出的新体验,欢度莞邑端午的美好时光。

《东莞日报》文化品牌栏目“旗峰雅韵”从本期开始,推出“莞邑端午”专题,将从东莞龙舟月、东莞龙舟运动、东莞龙舟景、东莞粽子、东莞龙舟制作,以及东莞端午习俗等角度为您解读东莞端午。这也是“旗峰雅韵”品牌栏目继去年端午节推出“东莞龙船头”“东莞龙舟婚嫁习俗”等专题后,再次聚焦莞邑端午。

起龙仪式

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

东莞龙舟月,即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至五月底,东莞人将享受划龙舟、洗龙舟水、趁龙舟景、吃龙舟饼、食龙舟饭、唱龙舟歌等一系列节庆活动。现在,龙舟竞渡在东莞市主要分布于东江沿岸的中堂、道滘等15个镇街及沿海的长安、虎门等4个镇区,少数山区则盛行旱地舞木龙、游木龙的习俗。

关于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由来有着多种说法,其中源于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最为普遍。东莞历史源远流长,其有文物可考的历史可追溯五千余年;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立县,初名宝安;唐至德二年(757年)更名东莞,至今千余年。经历漫长的历史碰撞与文化融合,如今东莞人的祖先,多是南宋时期从中原南迁而来。他们的南下也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明和优秀传统习俗,如逢初一、十五为祖宗上香,又如五月赛龙舟、包粽子等传统节日习俗等,沿袭至今。可以说,千百年来,东莞人也一直认定端午节的缘起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

当然,东莞作为岭南一邑,端午赛龙舟的起源自然也与南越人的龙图腾和水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习俗中也有祭祀水神和龙神的内容。加之,东莞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独特的自然地貌、文化传承和融合,不仅为东莞赛龙夺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衍生出自己独特的端午习俗内涵。

龙舟竞渡

历史上,广东龙舟最盛之处是珠江三角洲的南海、东莞、番禺、顺德、香山和广州及博罗等地。明末清初广东学者屈大均在其著作《广东新语》卷十八《舟语》中写道,粤人善用舟、善操舟,千百年来,“相沿成风,相习成俗”。在该著作卷九《事语》中描述了珠江三角洲龙舟夺锦及其赛后喜庆场面:“四月八日浴佛,采面荭榔,捣百花叶为饼。是日江上陈龙舟,日出水龙,潮田始作。五月自朔至五日,以粽心草系黍,卷以柊叶,以象阴阳包裹。浴女兰汤,饮菖蒲雄黄醴,以辟不祥。士女乘舫,观竞渡海珠,买花果于蛋家女艇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广东新语》卷十八《舟语》中,屈大均还直言:“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乡乡有之,如彭峡者可纪也。”认为,东莞龙舟活动之盛更是位居诸县之首,值得好好记录。作为东莞女婿,屈大均对东莞十分了解,其《广东新语》和相关诗文多有书写东莞。其中,关于莞邑端午着墨甚多。比如,他对东莞彭峡一带端午龙舟盛况的描述颇为详细:“五月时,洪流滂濞,放于百里。乡人为龙舟之会,观者画船云合,首尾相衔,士女如山,乘潮下上,日已暮而未散。龙舟长十余丈,高七八尺,龙髯去水二尺。额与项坐六七人。中有锦亭,坐倍之。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者,不下七八十人。竞渡则惊涛涌起,雷雨交驰。舟去而水痕久不能合。斯亦游观之至侈者。”

请“龙头”

此外,[民国]《东莞县志》也有记载:“五月朔(初一),饮菖蒲雄黄酒,以辟不祥。食角黍,为龙舟竞渡。至五日,会者益众。以节物荐于家祠。”“邑人多纫小香囊,曰午时袋。”“自朔至望,竞渡最盛,龙舟长至十余丈。中为锦亭,画船云集,首尾相衔,乘潮下上。日暮管弦未歇,鼓镇内为巨观。”也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莞邑端午习俗和赛龙夺锦的盛况。

时至今日,每年一到东莞龙舟月,东莞水乡各镇锣鼓喧天,万众欢腾,东江水上,数百船桨上下翻飞,奋力向前,两岸人声鼎沸,呐喊助威之声不绝于耳,如此盛景,无论男女老幼、本地外地人都被龙舟的魔力所深深吸引。

内容丰富,活动持续一个多月

东莞谚语有云:“四月八,龙舟鼓打嚓。”“四月八,龙船透底挖。”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起龙舟”的日子,也是东莞龙舟月正式开始的标志。据东莞文史学者张铁文介绍,从这一天开始,人们从河岸边将龙舟从河泥中挖出,清洗、上桐油、翻新。开始龙舟竞赛练习、竞技、趁景。清末至民国时期,还要到万江吕祖庙趁景,看烟花,听大戏。直到农历五月三十日,龙舟活动才结束。一个多月中,东莞的男女老少,全家参与,划龙舟,洗龙舟水,龙舟趁景,吃龙船饼和龙舟饭,唱龙舟歌……成为名副其实的龙舟月。其中,还有姑娘们做香包赠予心仪之人的弟弟妹妹,暗示情爱。心仪之人若愿意,自会相会。家有待字闺中女子的父母观龙舟赛时,主要目的是挑选佳婿,而“头桡”最受欢迎……“其中的浪漫和乐趣,今天仍让人惊叹曲折离奇。”

龙船饭

东莞龙舟月活动内容繁多,龙舟竞渡为其最主要活动内容。其中,东莞水乡地区的龙舟文化尤其发达,涉及万江、麻涌、道滘、中堂、石龙、高埗、石碣、沙田、洪梅、望牛墩等十多个镇街。自旧历的每年四月初起,这些镇街的各个村社的庙宇、宗祠即开始筹备、组织本地龙舟竞渡的一切事宜。四月初八浴佛节,各村社祭祀龙船头,起出河岸埋藏的龙舟,举行“起龙”和“采青”仪式。新做的龙舟也要在四月完成,经过采青、旺船、祭祀等仪式后方可使用。龙舟外形多与地方庙宇奉祀的神祗相关,如村中设关帝、康王庙的,龙舟为红色;设北帝庙的为黑色;天后庙、观音庙龙舟则是白色无须,单大汾村龙舟为黄色,相传宋代皇姑赵玉女所赏的“奉聘金龙”。

龙舟竞渡有设标和趁景之分。旧俗各地以金猪(烧猪)、烧酒、锦旗设标,以奖励龙舟竞渡的前三名,各村落在四月初八之前就应根据当年丰歉决定是否设标,设标者应提前到世代交好的村庄告示日期。趁景为村庄不言明设标,单按旧例所定的日子,各世交、友好、婚盟村庄的龙舟齐来相聚,家家户户迎宾客,传统活动热闹非凡。设标、趁景的村庄要准备龙船饭飨宴宾客,而外来媳妇则到娘家村落的龙船“犒标”。每年东莞趁景和设标村镇多达数十个,而龙舟第一景都始自万江街道(农历五月初一),其后则是按照各乡镇、村落趁景和设标的时间,互让互利而定。故而,本地有民谣传唱“初一初二,万江、西塘陂;初三初四,大汾、流涌尾……十六麻涌”。旧时各景多有数十龙船参加,但真正参加竞渡的一般有十余条,其路线绕万江金鳌洲塔三圈,比赛时间长达4-6小时,现多改为短途比赛,耗时只有过去的一半。夺标的镇村必定隆重庆祝,多邀请省港名班唱大戏(粤剧),甚至记入家族族谱以作纪念。

龙舟点睛

此外,少数山区没有江河的镇街村(社区),如常平镇横江厦村、厚街镇的桥头村、虎门镇的怀德村也有旱地舞木龙、游木龙的风俗活动。不论是水上竞渡,抑或是旱地舞龙,龙舟都成为了凝聚民心、宗族交流、亲朋相聚、共话桑麻的重要纽带。东莞清溪等地的客家人过端午节,虽然不会举行划龙舟之类的庆祝活动,但端午节却是他们夏季唯一在家中拜祭家神、天神和地神的日子,其中粽子依旧是必备物品。此外,他们会在自家门口挂上一条称为“五月香”的硫黄香,由木糠和硫黄粉末混合后卷在纸中制成,通常在中午十二点点燃,过时才点燃就可能会影响硫黄香的效果,故又称“午时香”,人们普遍认为它有驱蚊、驱蛇、驱鼠以至驱邪等作用。

与时俱进,龙舟文化融入市民生活

随着历史的变迁,尤其新世纪以来,龙舟民俗文化活动的范围也在扩大,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具融合性,富有现代化气息,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比如,据《东莞市龙舟志》记载:2010年,沙田镇开展了龙舟巡游活动;中堂镇举办了第二届中国(东莞·中堂)龙舟文化节,开展了巡游表演、龙舟比赛、龙舟文化论坛活动;万江街道开展了龙舟竞渡、裹粽子比赛、端午传统小食制作、摄影大赛等活动;麻涌镇开展了运动会、龙舟竞渡、诗歌朗诵会、摄影大赛,建立了龙舟文化长廊;高埗镇在滨江广场开设了龙舟文化专区,开展了龙舟竞渡、文艺表演、摩托艇花样表演活动;望牛墩开展了龙舟竞渡活动,努力把龙舟竞渡打造成靓丽文化品牌;道滘镇把龙舟与美食结合起来,开展了游龙趁景表演、游龙短程竞渡、美食节活动;石龙镇开展了美食节暨厨艺大赛、茶博会、流行音乐会、龙舟文化展、龙舟邀请赛等活动。上述龙舟民俗文化活动集竞技与娱乐、发展与和谐于一体,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参与者众,深受百姓喜爱。

此后,东莞龙舟月更是在活动内容上一年比一年丰富;在活动方式上也一年比一年多元化、现代化,深受市民欢迎。比如,今年的东莞龙舟月,为深入挖掘东莞市非遗和区域文化形态,推动生态文明与文化传承交融相促,东莞市策划举办“江湖山海”非遗系列活动,打造全新非遗品牌和IP,整合东莞水乡功能区、松山湖科学城、银瓶合作创新区、滨海湾新区“四大战略平台”周边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非遗资源,打造“龙舟月、麒麟节、采香节、腊味节”四张名片,为东莞文化强市建设加油助力。预计线上线下活动超过200场次,彰显“策划多元非遗服务,打造独特非遗体验”“串联优质非遗资源,促进全市文旅融合”“搭建交流赋能平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三大价值,为市民带来潮流时尚与非遗传统碰撞的文化新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东莞龙舟月”将继续加大线上活动的比重,策划开通“DOU在东莞玩龙舟”抖音话题大赛、龙舟文化H5小程序线上体验、“非遗小姐姐”玩转“东莞龙舟月”直播等,推进龙舟文化融入市民生活。

此外,龙舟竞渡是东莞水乡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传统体育项目,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改革开放以来,水乡各镇街重视龙舟发展,积极参与了层级有别的龙舟赛事。根据级别不同,可以把比赛分为三个层级:世界锦标赛和亚洲锦标赛、国际龙舟邀请赛、全国龙舟赛。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东莞在这些赛事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多次获得冠军。尤其近十多年来,在水乡片区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和广大民众积极参与下,东莞水乡龙舟运动蓬勃发展,水乡龙舟文化异彩纷呈,取得了辉煌成就,获得了众多荣誉称号和名录项目。

沙田龙舟赛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国家、省级荣誉称号多。2000年沙田镇被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龙舟协会授予全国第一个“龙舟之乡”荣誉称号。2006年,中堂镇获“中国龙舟之乡”荣誉称号。2010年6月,中堂镇荣获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广东省龙舟文化之乡”称号。同年6月,中堂镇又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中国龙舟文化之乡”荣誉称号。

二是与龙舟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多。当前,东莞市与龙舟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有11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两项,分别为龙舟制作技艺和龙舟月(赛龙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6项,分别是舞木龙、端午游木龙、中堂龙舟景、道滘裹蒸粽制作技艺、庾家粽制作技艺(拓展项目)、石龙新昌鼓制作技艺(拓展项目);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3项,分别是端阳节、龙舟说唱、林旁粽制作技艺。

小结:不断探索创新挖掘新价值

在东莞,尤其东江北干流和南支流流经的区域,河涌纵横交错,水网交错,生活在这里的劳动人民早在古代就与水与舟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龙舟文化,并以端午节节庆的形式世代传承下来。改革开放以来,麻涌、万江、高埗等镇街不仅恢复了龙舟竞渡传统,龙舟文化内容也不断丰富,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农历五月是东莞传统的“龙舟月”,也是东莞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牵涉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活动内容颇为丰富的节庆活动。东莞龙舟月活动因集竞技与娱乐、发展与和谐、传统与时尚于一体,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参与者众,深受百姓喜爱。东莞龙舟月也于201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莞邑端午习俗和龙舟文化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内涵丰富,活动精彩,莞人在传承和发展端午习俗和龙舟文化过程中,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斐然成绩,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拓展了其外延。这既承袭了中国优秀传统习俗和文化,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带有浓郁莞邑特色,体现了南粤民间的审美情趣和传统习俗,对传统民间美学和文化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尤其是,东莞在传统端午习俗文化和创新策划、组织、举办活动过程中,时刻注意与时俱进,敢为人先,通过新时代新理念和现代技术,进行多元融合和创新,推进龙舟文化融入市民生活,将潮流时尚与传统文化碰撞出的新体验,有着很强的探索性和借鉴意义。

参考资料:1、《东莞龙舟月》:张铁文,《润物》杂志2014年第1期;2、《东莞市龙舟志》:东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东莞市中堂镇人民政府编,广东经济出版社2016年10月版;3、《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下两册):何环珠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12月版;4、《东莞风情录》:张铁文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版;5、《耕读杂志精华卷(2014-2016)》:东莞市农业局编,内部资料2016年12月版;6、《广东新语》:屈大均著,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版;7、东莞龙舟月、东莞端午习俗等非遗项目申报材料等。

专题监制:张树坚

专题顾问:李炳球

专题策划:雷石鹏 张洪波 虞清萍

专题统筹:刘爱琳 龙小晖

本期撰文:沈汉炎

本期图片:程永强 李梦颖 郑志波 中堂镇 沙田镇供图

专题出品:都市新闻部

文字:沈汉炎 编辑:郭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