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陈先生,今年58岁,在一次体检时被发现肠癌癌前病变,后经内镜微创将手术创伤降到最低,最终才“化险为夷”。
值得提醒市民注意的是,陈先生在进行体检前他“自信”满满:“放心吧,我大便一切正常,没有什么不舒服,年初的肿瘤标志也都正常,不会有啥问题,我就是年龄大于40岁,从没做过肠镜,想看看有没有长息肉。”东莞市中医院总院脾胃病科内四科主任周正提醒,95%的结直肠癌是从大肠息肉(腺瘤性)慢慢演变而来的,从息肉到肠癌,大约需要10-15年的时间,建议市民在40岁前做第一次肠镜,若发现有肠道息肉,及时切除,可杜绝癌变。
未感任何身体不适,却查出肠癌癌前病变
患者陈先生自述,平素无明显消化道症状,今年3月底在东莞中医院总院脾胃病科门诊就诊,体检行结肠镜检查。检查当天脾胃病科(内四科)主任周正,目测患者身体健壮(身高1米72,体重约140斤),特意询问了肠道情况,比如大便性状、次数、颜色,有无腹痛等。
陈先生自信地说:“放心吧,我大便一切正常,没有什么不舒服,年初的肿瘤标志也都正常,不会有啥问题,我就是年龄大于40岁,从没做过肠镜,想看看有没有长息肉。”
周正在就要完成肠镜检查、慢慢退镜时,结果真的发现了问题——在陈先生距肛门5厘米的直肠发现一个侧向发育肿瘤,部分呈颗粒型,触之易出血,大小约1.5厘米-2厘米,他再次仔细观察肿物表面,打开电子染色(NBI),仔细观察肿物表面微结构和微血管,微结构尚规则,微血管大部分规则,部分结节微血管稍紊乱和增粗。
1个多小时完成内镜微创术,顺利切除直肠癌前病变肿物
如果做外科手术,创伤大,而且距肛门5厘米,保肛有难度,周正考虑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技术切除(ESD),减少创伤,保肛治疗。
在家属同意后,为患者进行内镜下切除,如病理回报癌有浸润或切缘阳性,再追加外科手术。切开黏膜层和粘膜下层,剥离,止血,观察创面,上钛夹封闭创面,用了1个多小时,周正通过黏膜下剥离技术(ESD)顺利切除了直肠肿物。
术后在病灶周边注射甘油果糖,肿物表面都抬举起来了,说明肿物长得较浅表,可能在黏膜层或浅黏膜下层,未累及固有肌层,属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高质、有效完成治疗任务。陈先生的直肠病变为管状腺瘤,部分高级别瘤变,离癌就差一步之遥,但切缘阴性,无需追加手术,也无需放化疗,目前患者已平安出院,只需3个月-6个月内复查肠镜即可。
周正介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具有不改变消化道解剖结构、不开刀、体表无创口、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免除了更大的手术创伤,是近年来国际、国内最新兴起的内窥镜下微创治疗手段之一,适用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及结直肠的黏膜下良性肿瘤、黏膜的早期癌变以及具有癌变倾向病变的切除治疗。ESD治疗早癌可实现较高的整块切除率(92%~97%)和完整切除率(73.6%~94.7%)。
近年来,该院脾胃病科(内四科)每月完成ESD手术30例-40例,年完成数达350例以上。
医生提醒
无论身体是否有异样,均建议40岁前做第一次肠镜
周正介绍,在“息肉”到“肠癌”需要十余年历程,一次结肠镜检查就可发现息肉,如能成功切除,就可减少恶性病变的发生,所以从“息肉”到“癌”,差别不是时间,也不是症状,差的是一次肠镜。
结直肠癌(包括结肠癌、直肠癌,统称大肠癌)发病套路非常简单,超过95%的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慢慢发展而来,因此他建议无论身体有无症状,都最好做一次肠镜。
“目前我国就诊患者中,早期病例不足10%。早期诊治与晚期诊治,医疗收费用相差5倍以上。如一个早期息肉癌变病者,大多无需外科手术,只需肠镜下治疗即可,医疗费用万元以下;而中晚期大肠癌,手术治疗加化疗起码数万元。不仅医药费用昂贵,而且患者痛苦大、并发症、后遗症多,预后较差。”建议市民在40岁前做第一次肠镜,若发现有肠道息肉,及时切除,就可杜绝癌变,周正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