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似乎从没有哪一代父母,像今天的父母这般难当。”彷徨复彷徨,焦虑复焦虑。其实每个时代的父母都有各自的困境,今日父母之焦虑,是因为在单个子女身上投注的期望更高、压力更大,同时也因为日渐进入精细化养育的时代,对父母的要求更高,“无证上岗”容易翻车。
养育是“入门容易,毕业难”的大学,在这场无法毕业的父母之旅中,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收获踏实和自信。“亲子学院”带你走近学习型父母,分享父母之道。
做爸爸以后,张吉文时常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从小在东莞的乡野间泡大的他,爱音乐,爱习武,爱写作,深谙教育是“润物细无声”,希望以最温和的方式养育下一代。
去年8月,他在自家院落整理出一片空间,做起了24小时对大小读者免费开放的“小悟龟书吧”,他希望自家孩子和邻里乡亲都得到书的滋养。从此,雅园社区多了一处孩子们散学后休闲读书的好去处。
▲张吉文与儿子在书吧小院读书休憩
这里像个驿站,让人慢慢领悟读书的好
正是初夏,几个放学后的孩子,到雅园小悟龟书吧看书玩耍。“看着孩子们在这里放松地玩,没事翻翻书,我心满意足。办小悟龟书吧,就是想让孩子们在社区里有一个喜欢来的地方,但愿他们慢慢成长,也慢慢领悟到读书的好。”
▲让孩子亲近书,是最好的阅读启蒙
平日工作繁忙,但张吉文还是会抽空记下一些小悟龟书吧的故事——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虽没看书,但和村民朋友在小悟龟书吧闲谈,理解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今天的学习不是阅读,而是阅人。”
“远处巷子,有个乌黑的东西在爬来爬去,最后在小悟龟书吧门口停了下来,再也没走。来这玩的有一对母女,母亲像提醒我说:你这不正是小悟龟书吧吗?这只小乌龟是来找家了。”
过了段时间没人认领,张吉文就在书吧院子给这只小乌龟做了个小池之家,墙上还有一段村里孩子用毛笔写下的小乌龟记事。
▲散学后孩子三五结伴聚到书吧
因为喜欢文字,张吉文很善于捕捉生活的微小瞬间。午间书吧里母子的温馨共读;深夜在书吧挑灯夜读的男子;散学的孩子们在书吧院子中间的老树下玩耍;新来的快递小哥童心未泯逗兔子久久不离开……
这些画面,一一被张吉文看见、记录,让书吧更生动,更温暖。这让人想起那篇著名的《驿路梨花》,每一个到来者都成为故事的主角,获得温暖也留下温暖。
▲来书吧共读的母子
书吧改造 带着儿子一起完成
书吧在张吉文自家房子的一楼,半开放院落,院子里有棵祖辈传下来的荔枝树,夏日里浓荫一片。
书吧的修建,从一开始张吉文都带着二年级的儿子一起做。焊制铁质的书架,抛光木板做木制隔板书架,在树下用旧木板和麻绳做一副秋千……本着环保、安全、美观的原则,每一处改造和装置,都有主人的用心,也留下了父子联手创作的美好记忆。门口的彩虹楼梯,也是和儿子一起刷的;一把坏掉的长木椅,修好漆成天蓝色,和院落的绿植灰墙很搭。
▲旧物改造,也是风景
某天午休时间,张吉文把捡来的一块旧砧板清洁,在上面临摹了丰子恺先生的《锣鼓响》,然后挂在书吧的院墙上。“风日正好,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总让人感觉美妙,让人身心宁静。《锣鼓响》让我想了很多童年美妙的事,我何曾没有像画里的孩子一样牵着家人的手?画挂在这里,但愿每个看到的人都可以感受到画中的善意、爱意。”
▲亲手临摹一幅画装饰书吧
张吉文学过武术,至今也保持的习武的习惯。他觉得,读书是文修,武术是武修,人要文武兼修,才能“野蛮体魄,文明精神”。在书吧的一个角落,放着一些武术器械,不是装饰,有时他和武术友人练练,也希望孩子们能喜欢。书吧也会在周末举办一些武术公益课。
从开办之初,小悟龟书吧就有“七不”——不看管,不设防,不收费,不关门,夜不熄灯,借书不限量,还书不限期。记者看到,书吧的借阅登记本是一个普通的本子,因为没有固定人员值守,读者的借阅登记也是自助式的,还书时,就把自己的记录涂掉。
▲不打烊的书吧
书吧的书部分来自张吉文个人收藏,更多来自各方捐助,捐助者有村民村干部、附近学校的老师学生,还有些书是匿名快递过来的。现在有个捐赠记录本,方便书籍造册管理,也让善心留下痕迹。张吉文希望招募更多的吧主,进行公益运营,让大家更喜爱这一个小小的平台。
张吉文在社区的工作比较忙,虽然喜欢读书,但却没太多时间陪孩子读书,这个书吧,多少弥补了自己的歉疚,可以让儿子日常多亲近阅读。更希望这个小小的书吧带给邻里乡亲一些便利,给孩子们提供一处健康美好的社交环境,这里敞开胸怀迎接着愿意亲近书籍、阳光、宁静、快乐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