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岁的林应宁挺着大肚腩,迈着八字步。上嘴唇的浓密胡须,是他的醒目标志。去年6月份以来,学习短视频的拍摄、制作、上传,以及撰写文案和与网友互动,是他的新挑战,他也乐在其中。
“疫情期间,我们1/3的客户,是通过短视频平台来的。”林应宁的网名叫“牛局长(五金弹簧)”,每天保持至少两条短视频的更新频率。通过短视频平台,与50多个客户达成合作,最大的客户从去年12月份合作至今。单条视频最高130多万的播放量,给了他无限的动力。“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得新客户,越做越有信心。”林应宁说。
短视频带来新客户
林应宁的桂嘉五金弹簧工厂,位于石排镇塘尾商业街。他把自己开工厂分为三个时期。2003年开厂创业到2013年,是混沌期,因为生意好做,平时也懒得打理,挣了些小钱后得过且过;2013年起到广州参加培训学习,认识了不少上市企业老板,才发现自己的渺小,是井底之蛙,开始奋发图强;202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短视频,自此一发不可收拾,每天保持至少2条的更新频率,增加自家工厂的曝光量和知名度。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很多做外贸出口的客户订单下降,我们也跟着受影响,不得不另寻出路。”去年6月份,林应宁开通了“牛局长(五金弹簧)”的抖音账号,自此“牛局长”的名号在中小企业老板圈子里小有名气。他每天看着作品曝光量,以及后台客户询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越做越起劲。
1992年,十来岁的林应宁从茂名来到东莞打工,做过洗瓶子的打工仔和汽水调料学徒。人生转折点出现在1998年,经堂哥介绍进入一家五金厂跑业务。每天早上从东城搭乘公车到厚街,8点前到达目的地,挨家挨户向工厂、写字楼派发卡片,介绍公司业务。
2000年,是林应宁作为业务员的高峰期。当时,他每个月工资800块钱,业务提成少则1-2万,多则3-4万元。“公司80%的订单式我找回来的,但树大招风,数量多了遭到客户压价,提成也少了,心里不是滋味,决定自立门户,萌发了开工厂的想法。”林应宁说。
从五金弹簧加工厂,到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林应宁用短短三年时间,迎来了人生小高潮。由于工厂生意好做,他很快买房买车,“开始有点飘,没有新的盼头”。后来接触到上市公司老板,才开始重新学习。“学什么?学心态、定目标,给公司制定了每年30%的增长目标,哪怕是疫情期间,我们都能保持较好增长。”
积累2万多名粉丝
“牛局长”的五金弹簧,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玩具家具等领域。虽然公司业绩每年都有增长,但林应宁也感受到实体制造业的艰难。“以前主要靠口碑和服务获客,也在阿里巴巴等平台开通账号,偶尔有客户主动咨询,但经常货比三家,成功率不是很高。”林应宁说。
去年5月份,林应宁和一群制造业朋友赴沙漠徒步,讨论起疫情影响,都认为短视频的兴起,对实体制造业是新的机会。但作为只有初中文化的“70后”,短视频拍摄、制作、剪辑,对林应宁是个巨大的挑战。
“刚开始面对镜头紧张,讲话容易磕巴卡壳。而且广东人的普通话不标准,很多话想到了表达不出来,经常出现NG问题。”林应宁说,短视频制作的技术和信心问题,可以通过训练解决。但同行的冷嘲热讽和吐槽,则给他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发布第一条短视频后,被同行吐槽不务正业,也被身边人说无聊。实体制造业老板不花时间钻研技术和市场,整天捧着手机拍视频、刷抖音,是本末倒置、缘木求鱼。但乐观积极的形态,让他坚持下来。
林应宁告诉记者,开通短视频平台账号以来,通过抖音达成合作的客户,有50家左右。其中,回头客十多家。去年11月份,他的一则视频获得省外客户询盘,订单从12月份起一直做到现在,是迄今为止通过短视频平台,合作的最大客户。
“目前已经积累了2万多名粉丝,很多都是通过搜索找上门的精准客户。”林应宁说,账号开通以来,发布了近300条短视频作品。近期慢慢做开,每天至少更新两条。“单条视频最高获得130多万的播放量,给我带来很大的动力。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也带来新客户,现在越来越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