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厚街镇溪头西路行走,很容易找到村中的隐斋公祠,这是一座由水磨丝缝青砖砌成的有480多年历史古建筑,墙壁上仍然清晰可见数幅颜色鲜艳、画工精美的壁画,绿琉璃瓦当滴水镶边光彩夺目,精致的浮雕灰塑工艺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据悉,隐斋公祠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嘉庆年间,保存了各个时期的建筑工艺特征,其明清时期的岭南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2012年被认定为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近年来,厚街镇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保护古祠堂建筑,充分活化和利用祠堂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隐斋公祠
古祠堂工艺精美
隐斋公祠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经历了480多年的风雨洗礼和多次修建,时至今日依旧熠熠生辉。公祠坐北朝南,为三进三开布局,主体建筑面阔三间,分为前厅、中堂、后堂三部分,前厅与中堂、中堂与后堂均由东西两侧厢廊相连,砖石木结构,红砂岩门框,硬山顶,镬耳山墙。总面阔109米,总进深337米,占地面积约为490平方米。
走进公祠,两扇黑漆大门便映入眼帘,头门斗拱雕刻人物图案,麻石月梁上立石狮。门下为巨大的红砂石门枕,大门上方嵌有花岗石横匾,阳刻“隐斋公祠”四个楷书大字。首、二进间博古正脊,后期加立一对陶塑鳌鱼;二进设有屏门,悬挂在后檐横梁上的红底金字“六桂堂”堂匾分外抢眼;三进后堂摆设方氏祖先神台。公祠屋顶栩栩如生的灰塑,墙檐上花鸟松竹、人物典故、山水等造型活灵活现、色彩艳丽,横梁上还刻有精致的木雕,将公祠点缀得精美细腻,花眉檐板上以石榴、仙桃、福鼠组成的图案寓意福禄寿全、人兴财旺,整体建筑显得庄重大气、典雅细致。
公祠楹联背后有段古
“龙井源流远,马溪派衍长。”熟知祠堂的方汉明向笔者介绍,隐斋公祠大门两旁悬挂的这副木雕楹联其实记录了溪头曾为“马溪头”的一段古。
方汉明说,隐斋公祠是方氏族人为纪念事业有成的三世祖守恒公(号隐斋)所建,公祠楹联是方氏族人为纪念马姓族人立村所撰,“龙井”意指溪头方氏源出莆田之龙井村,“马溪”则意指溪头是由马氏族人立村,古时溪头又称 “马溪头”。后因马氏族人势力骤降削弱,渐渐地“马”字从“马溪头”里撤去。村中还流传着一段关于马氏族人离开有“一尿惹火烧村”的传说。相传,一位异乡客途经“马溪头”,在树下歇息时被村中一名调皮的小孩尿了一身。刚想发怒,异乡客看到一行人抬着轿子朝他们走来。异乡客不仅不生气,还奖励小孩吃甘蔗,说“夏当头,尿淋头,一生无病也无忧”,直夸小孩做得好,并怂恿小孩再爬到树上,等轿子里的达官贵人下轿后尿其一身,定会受到奖励。小孩信以为真,结果被尿淋的达官贵人勃然大怒,并下令捉拿小孩。小孩知道闯祸了,急忙逃跑藏了起来。达官贵人愤怒难消,下令惩处马溪头人。得知消息后,马溪头人连夜逃离,见村中四处无人,达官贵人一怒之下,命人放火烧村后才愤愤离去。马姓族人因此搬离,远走他乡。后方氏族人迁入,重建村落。

对话
厚街镇溪头社区党委委员方沛全
公祠周边将打造文创广场
笔者:隐斋公祠修缮之前建筑保存状况如何?这次公祠修缮工程主要有哪些?
方沛全:由于历史久远,隐斋公祠外围墙面霉变发黑,略有污渍,局部砖瓦有破损;屋内的墙面部分有开裂,灰塑风化损毁严重,表层的金粉已斑驳脱落。2019年,市、镇、社区按照3:3:4的比例共投入325万元对隐斋公祠进行修缮,修缮工程包括拆除部分受损严重的屋面、地面、墙体等,重铺屋面、地面;剔除墙面霉变物质,重新对部分内墙抹灰;新增墙体、门窗、外墙面及脊饰;清洗和修补屋面及部分挂饰;对彩绘和灰塑进行重制修复等,最大限度地原貌恢复隐斋公祠的历史面貌。
笔者:修缮完工后的隐斋公祠,溪头社区有什么使用规划?
方沛全:近年来,厚街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保护古祠堂建筑,充分活化和利用祠堂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溪头社区精品村改造二期工程,将结合隐斋公祠打造文创广场,在公祠周边设立村史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优化提升周边环境,并在公祠内增设桌椅,将其活化成老年活动中心,成为老人休闲娱乐、开展文化活动的好去处。
更多阅读
溪头小学在隐斋公祠内办学30余年
隐斋公祠的修缮进程也牵动着村民的心,今年81岁的方兆佳老人拄着拐杖迫不及待地来到祠堂,认真端详着祠堂中的一砖一瓦,看着公祠的“新面孔”感慨良多,让他想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此读小学的时光。“我小时候,村里没有建小学,当时溪头小学就是在隐斋公祠里办学30余年。” 方兆佳老人回忆说,溪头小学创建于1936年,设校址为带川公祠,1944年迁入隐斋公祠,当时有4个班,学生有90余人。“当时溪头小学只有一到四年级,五六年级的学生要去沙塘上学。”
据记载,1958年,中央要求“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开设半工半读和夜校班。当年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手工劳动,挣工分补贴家用。而这项举措也解决了因各种困难不能入学的学童学习问题。后来由于原校舍老旧,1969年,现溪头市场位置新建了一所溪头学校,1970年投入使用。
采访手记
祠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不仅记录着当地家族的荣耀和家风家训,更是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充分挖掘和利用祠堂文化, 赋予祠堂更多功能,充实新的内涵, 使优秀的传统文化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让古老的祠堂焕发出新的生机,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