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旗峰雅韵|追忆东莞巾帼⑦:南国红棉生南国,燃尽青春救家国
i东莞 2022-04-24 22:25:31

 

▲东江纵队女战士1984年合影留念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历程中,作为华南抗战的一面旗帜,东江纵队拥有着“知识分子多、港澳同胞多、归国华侨多、女战士多”等鲜明特点,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值得挖掘与书写。本报“旗峰雅韵”栏目之“追忆东莞巾帼”专题进入收官篇章,让我们将视角聚焦于东江纵队女战士身上,回望这群“南国红棉”艰苦卓绝、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伟大斗争精神,感受她们坚毅的精神力量与感人的家国情怀。

 

巾帼战场不让须眉

东莞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始终展现着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意志。东莞巾帼亦不让须眉,在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之初,队员有150余人,女战士就有50多名,约占队伍成员的三分之一。东纵北撤队伍中也有400多女战士,占比1/5。

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在华南地区建立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成立前闻讯而来的女战士,就有莞城的何佳、卢洪婉、黄宝珍、梁霞冰、刘青、何小士、叶茵、赵学光、施伟文、李晃莺、李晃章、黎颖瑜、刘暖等;有在东坑跟随卢仲夫的抗日自卫队前来的张惠文、陈怡、卢当、卢杨焕等;从高埗镇赶来的罗慧贤、“莫氏四姐妹”(莫银裳、莫福娣、莫就兴、莫婉兰)等;太平镇的简易师范学校的师生何欢、何群、王棠棣、黎少娣、方盛娣等;以及从其他地区到来的女战士,如曾玲、王河、王月富、王农、王月娥、王雅宜、谢坚、何婶、陈淑、蓉妈、陈根妈等。

这些女性为了为抗日救亡贡献自己的力量,不惜舍家抛业。其中陈怡千方百计地说服家婆,毅然把两岁的儿子留在家,自己参加了武装队伍。独生女卢当则瞒着母亲参队,被发觉后多方受阻,还曾被大姑送到香港,困在哥哥家里。不得已说服哥哥让她出去做工,直到见到模范壮丁队来港的同志,才得以跟着归队。

全面抗日后,中国青年同盟东莞分盟及秘密读书会等组织,冲破国民党顽固派的压制,迅速地开展了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当时东莞各界妇女也纷纷投入各种形式的救亡运动,担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责任。“抗日后援会”“妇女救亡会”“抗日歌咏队”“戏剧队”“抗日宣传队”“抗日政工队”等组织雨后春笋般涌现。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正式宣告成立时,全队只有几十把旧枪和几百发子弹,给养也很困难。她们便把平时省吃俭用的积蓄和金银首饰、珠宝玉器,甚至珍藏的结婚纪念品都捐献出来。

在日寇占领广州和重要的交通线后,部队被迫分散活动以保存力量。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女同志仍和男同志一起坚持战斗。莫氏姐妹、林桂枝等留在整训队做炊事工作。在县委组织的武装政工队中,王河任支书,赵学光任副队长,在铁场、青溪一带山区开展群众工作,开办识字班、歌咏队,组织姐妹会、妇救会;发动进步青年踊跃参军,为部队补充新生力量;发动妇女为部队探情报,买物资,磨米、割草,掩护伤病员,帮助部队解决后勤供应的困难。这期间,何佳、梁霞冰、陈福嫒(陈文慧)、何欢等一批女战士被派回敌占区,恢复和发展党的地下工作;组织地下抗日组织,建立交通站、情报网,配合部队搞侦察,袭击日寇驻地,打击敌伪政权等,更加深入和广泛地开展抗日战争。

有斗争就有牺牲,从模范壮丁队第一个牺牲的女战士王月富开始,牺牲时不时出现,卢洪婉、莫福娣、王月娥、王农……她们牺牲方式虽有不同,但都不畏惧牺牲。她们都是英雄。

 

知识女性撑起半边天

东江纵队知识分子多,知识女战士也多,其中有不少大学生。在当时的战斗中,电台里的通讯兵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永不消逝的电波,被指战员们誉为“平凡的无名英雄”。尤其是东江抗日游击队活跃在五岭之南,远离党中央,孤悬敌后。部队组建初期,有事向中央请示,不得不由地下交通员通过敌人重重封锁,把电文交到香港秘密电台发往延安。这样辗转联系,既不方便,又往往耽误时机。

电台是技术部门,在电台的战士们第一道关就是文化关。因此电台创建初期,从部队挑选年纪轻、有文化的女战士,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一个一个地进行训练。因此在电台工作的有半数以上是女同志,她们为游击队能够与南方局和党中央取得最快的联系,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电台创建时,这些女战士要经过严格培训,前后经过4期培训,共培养出江群好、潘雪琼、梁葆葆、余绿玻、张小章、李子芬、梁宛玲、文健、杨碧群、黄楚珊、刘婉、伍慧珍、关旭华、温健、杨白云、施斌、梁林、陈真、李健、黄蓝峰、潘淑均、王春、黄梅、方新、李坚等、郑波、李帆、郑平、王冰、叶茂丽、邓岸、唐竹等一大批女战士。她们结业后,立马跟随部队风餐露宿,投身到各种各样的恶劣环境中战斗。

因为电台的保密纪律很严,这些女战士不能随便与外人通信和接触,不能随便单独外出,就连找对象也只能在本电台里找。这对于年轻好动的女孩们来说,是一个很大考验。但她们都能很快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一心都扑在工作上。在东纵电台里,曾经举行过别开生面的集体婚礼。但即便这样幸福成家的女战士,为了不影响工作,也总是千方百计地不让自己怀孕和生小孩。

女战士中的知识分子,还有很多是文艺兵,她们来自前线、后方,海外、本地,农村、城镇,工厂、课堂……听从党的安排,不计较本身条件,抱着不懂就学的决心,尽可能培养自己的文艺素质,努力发挥自己的文艺才能,团结群众,鼓舞士气,为广东抗日游击战争的壮丽画卷增添了一笔异彩。

东江纵队的文艺活动非常活跃,部队先后组成过的剧团、宣传队很多,从“东江流动歌舞团”到“东江流动剧团”再到“东江纵队政治部政工队”……成员中女战士占一半以上。她们有赵学、何小士、何汝、叶芳、张瑞英、黄英等,经常在惠、东、宝各地演出。东纵成立一周年时,在东莞大岭山金桔岭演出《路西一年》,开创了自编自演多幕话剧的先例。

▲黄稻资料图

在东江革命斗争史上,《前进报》占有重要的一页,它有力地唤起民众,团结抗日,推动了东江抗日形势的向前发展。而在《前进报》的社史上,女战士们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像黄稻等女战士更是军中的“笔杆子”,会被选入新闻宣传工作队伍。东江纵队的队报《前进报》就聚集了许多文化女战士,比如许洛明、陈梦云、黎笑、黄志坚、黄玉飞、刘洁、杨韶等女战士,是新闻宣传战线的生气勃勃的力量,是报社的“半边天”。

当然,东江纵队女战士比较多,大部分安排在医务所、后勤部工作以及交通站工作。担负救护伤病员任务的女卫生员们,同时要兼顾掩护、保卫、照顾伤病员的重责,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

 

革命家族女子多壮志

▲厚街小坞园王氏参加革命的名单及照片

在民族危难、家园沦陷的时刻,东莞人民奋起抵抗外来侵略者,涌现了不少“抗日家庭”。比如,厚街小坞园王氏家族先后有王作尧、王启光等16人投身抗日斗争,小坞园也成为中共地下党组织和抗日游击队的活动据点。王家参与革命的女性,除了王彩琪、王章、王农、王兰、王真外,还有王步尧的妻子林桂芝,王启光的妻子李素良等。

再如,厚街菊塘坊王氏(庆记)家族也是东莞著名的革命家族,先后有王晓、王磊、王永祥、黄高阳、陈铭炎、陈福媛、王月娥等26人参加抗日战争,其中5人壮烈牺牲。1998年重阳节,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隆重举行仪式,将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115名抗日烈士名册安放在纪念花园的纪念龛内,名册中列有这个家族的王月娥母女的英名。

陈福媛是王永祥的妻子,同样是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战士,曾请缨参加东江抗战史上著名的榴花阻击战,成为东莞第一位上阵杀敌的抗日女战士。当时原本没有安排女战士参战,这让她们很有意见。陈福媛更是苦苦缠住一队的带队何与成说:“我们受过军训,学过救护,会打枪,会救护,参加抗日模范壮丁队,就是要拿枪杆上前线杀敌,怎么临阵不让我们去?”最后,陈福媛、梁霞冰得偿所愿。次日的战斗中,陈福媛看到班长王尚谦负重伤躺在血泊中,就不顾个人安危,冒着弹雨冲上前去抢救,终于把个子比自己高大得多的王班长和枪支背下火线,一口气撤到江边。这就是模范壮丁队第一次上火线杀敌,有十一位同志牺牲了。陈福媛、梁霞冰等女战士与男战士一样,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厚街菊塘坊王氏的另一名女战士王月娥同样英勇无畏。她是奉命从大屿山转移时不幸被日寇逮捕的,并在狱中受到种种酷刑后惨遭杀害。王月娥对当时地方组织和秘密交通的情况了解很多,但她纵然受到百般折磨,也没有泄露一点机密,面对敌人屠刀,依旧宁死不屈。她是所有东纵女战士的缩影。

厚街小坞园王氏的女战士王农同样不愧为杰出的女战士。日寇投降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进攻我方根据地。1946年初,因伪保长告密,王农被捕。在敌人的酷刑和威逼利诱下,她坚贞不屈,后被敌人用铁丝穿过手心,押送到猪仔铺刑场。她沿途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慷慨就义。

▲寒溪水罗氏革命家族人物关系图

此外,茶山寒溪水村罗氏,莞城新沙坊何氏,高埗上江城村的李氏等一个个革命家族同样走出了许多巾帼英雄。比如何氏的何佳、何韶美、何小士、何淑丽,李氏的李南、李芬、李琼,罗氏的罗映梅、罗慧舒、罗慧贻等,她们同样秉承优良的爱国爱乡的革命传统,在中国革命道路上留下的勇往直前的身影,宁死不屈的精神,感动了一代代东莞人。

▲图为从寒溪水村走出投身革命的罗立斌1985年与弟妹合影。左起依次为罗任兴、罗映梅、罗克明、罗立斌、罗国兴、罗少荇、罗肇兴

 

总结

南国木棉别样红

在《南国红棉》一书中,王作尧、曾生、尹林平、杨康华等原东江纵队的领导都为东纵女战士倾情题词,很好地概括了东纵女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历史贡献。王作尧赋诗《咏南国红棉》曰:山河破碎起硝烟,不作蔷薇作木棉。独臂岂能遮毒日,红花辉映半边天。救死扶伤增战力,露宿风餐有炊烟。南国长流红豆泪,碧血丰碑亿万年。曾生则赞美她们:为了抗日救国,冲破封建牢笼,奔赴战场,英勇奋战,不畏艰苦,不怕牺牲,迎来全国的解放,不愧为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

尹林平称赞说,东纵女战士最可宝贵的品格,是为革命刻苦耐劳,英勇献身;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血肉相连。“她们犹如南粤英雄花——红棉花,根子扎在东江两岸的土地上,秀丽挺拔,经得起风吹雨打。她们的形象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杨康华也表示,我们“幸存者”,永远怀念这许许多多的女英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烈士!努力学习你们,刻苦磨炼自己,坚决完成你们的遗志!一息尚存,奋斗不息!

东江女儿,飒爽英姿。她们来自农村,来自城市,来自港澳,来自海外侨居地。有广大的农民和工人,有许多学生和知识分子。为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勇敢欢快地走到一起。她们不爱红装爱武装,艰难困苦志不移。一心一意干革命,从不计较个人私利。当卫生员、炊事员、运输员、民运工作员,只要是革命需要就争着去。当艺术宣传员、抄写刻印员、交通情报员、电台机要员、机关和部队中的指战员,事事处处都有她们的身影。为了革命的胜利,艰苦奋战,履险如夷。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巾帼不让须眉。就算不幸被俘,在敌人的牢房里、法庭中、刑场上,依旧横眉冷对千夫指。坚信革命必然成功,慷慨陈词,高呼共产党万岁,从容就义。这样的南国红棉,谁看到都会心生敬佩,为之动容并感怀于心,砥砺我们以之为榜样,奋斗在当下,为国家,为社会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参考资料:《南粤红棉:东纵女战士》(内部资料,广东省妇女运动历史资料编纂委员会东江组编,1983版);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高风亮节——东纵老同志廉政事迹展》;《东莞抗日实录》(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版);《“东纵女兵”黄稻:不作蔷薇作木棉,不爱红装爱武装》(杨杨,《信息时报》,2020年8月21日)等

 

专题监制:张树坚

专题顾问:李炳球

专题策划:雷石鹏 张洪波 虞清萍

专题统筹:刘爱琳 龙小晖

本期撰文:沈汉炎

专题出品:都市新闻部

文字:沈汉炎 图片:沈汉炎及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等资料图 编辑:王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