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9日,航天员王亚平与长安学生合影 资料图片
飞天逐梦,平安归来。4月16日,在经历180余天的太空飞行、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载着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返回地球,为中国航天迄今为止最长一次太空载人飞行画上圆满句号。
把时间拉回到2013年12月9日,航天员杨利伟、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走进长安,与全镇学生代表面对面交流。
许多长安的孩子都还记得,八年前,现时正在太空执行任务的王亚平就曾随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到访过长安,与全镇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代表近距离交流。他们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曾在不少长安学子的成长历程中烙下深深印记。
回忆
几位航天员亮相 全场即时欢呼沸腾起来
2013年12月9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与神舟十号的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走进长安镇第一小学,与全镇1800余名学生现场互动交流。
那天的现场交流活动在长安一小体育馆举行。当时在一小读五年级的林靖杰回忆,几位航天员一到,全场像沸腾了一般,欢呼声一阵接着一阵。“面见航天员是一件庄重且难得的事情,我记得当时特意叮嘱妈妈把我的红领巾洗干净。”他笑着说。
到了提问环节,长安的学生们抢着举手向航天员发问,问题千奇百怪:在太空能看到长城吗?吃东西会直接掉进肚子里吗?在太空怎么睡觉?能洗澡吗?
“现在看来这些问题其实都很幼稚、很天真,但是几位航天员都耐心作答,当时就觉得他们特别亲切。”当时的一小六年级学生倪申越回忆。
那时在一小读五年级的李诗则对签名环节记忆颇深。“有几位同学在现场要到了几位航天员的亲笔签名,大家后来围在航天员身边,水泄不通的,那个排场就像粉丝给超级明星接机。”李诗回忆,后来她也开心地拿到了老师帮忙派发的签名照,“很有纪念价值。”
向往
“太空第一课” 激励学子坚定事业理想
今年3月23日,王亚平在太空讲授“天宫课堂”第二课。这距离2013年6月她首次在太空授课已经过去了八年多。
王亚平也是当年到访长安一小的唯一一位女航天员,而很多孩子对她并不陌生。“那年学校同步组织收看了王亚平阿姨讲授的‘太空第一课’,其中有一个实验展示了液体表面张力,金属圈上形成了一层水膜,当时觉得很神奇。”倪申越回忆。
通过航天员对话讲解,太空里的种种奇妙现象让这些孩子大为震撼,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探索热情及对太空的向往。林靖杰记得,参加完交流活动他还查了很多资料,想进一步了解航空航天相关的科学原理。他如今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一名大一学生,在这所航天氛围浓厚的老牌工科院校,他和同学还会经常讨论最新的火箭发射技术。
倪申越也曾被航天员的成长故事触动。“我从小就爱看宇宙天文相关的科普书,上高中时原本打算报考飞行员,后来因为近视不符合选拔条件才作罢。”倪申越笑着说。他如今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名大二学生,现在也会持续关注中国航天的大事件。
长安一小的科学老师袁瑞纲则记得,航天员到访活动给学校带来了一股航空航天知识的热潮,学生们组建的航空模型队后来在很多比赛上拿到了不错的成绩。
鼓舞
长安学子 学习航天精神勇敢逐梦
在那次难得的现场交流活动上,几位航天员为长安的中小学生带来了一部短片,介绍他们的日常训练、生活以及在太空执行任务的情景。航天员的艰苦训练过程及坚韧品格,让学生们对载人航天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次活动不知道鼓舞了多少怀揣着航天梦的同学,现在想来还是会觉得意外和惊喜。”现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的李诗说,了解到“神舟”系列飞船上天有多么不易,就会由衷敬佩这些航天英雄。在她看来,航天精神意味着在一个科学领域里钻研探索、做到极致,“学习也是一个道理,做学术也需要静下心来研究、钻研,才能真正有所突破。”
倪申越认为,默默奉献、不畏牺牲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内涵。“伟大的事业一定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需要坚韧,需要不畏艰痛。”他觉得自己也是那种会拼尽全力把一件事情做成的性格,希望未来能不断开阔视野,成为精专于某一领域、各方面有所涉猎的人。
中国航天员的坚毅一直让林靖杰心生崇敬,这些榜样在潜移默化之中也影响了他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没有报考家人建议的法学,而是坚定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理工科。“遇到困难时,只要想到航天员的刻苦和坚持,就会受到鼓舞和激励。”林靖杰说。
直到现在,老师袁瑞纲还会在课堂上分享王亚平的太空授课视频资料,然后骄傲地告诉一拨又一拨年幼的学生:“王亚平来过我们一小哦!”
他觉得现在的学生很幸福,可以跟上过太空的航天员面对面交流,还能通过“天宫课堂”直观地学习空间科学知识。“这在我们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由衷地为祖国的科技发展感到自豪,我相信孩子们也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