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乡土文化的根,既记录家族传承,也反映时代更迭。位于厚街镇桥头社区的通政陈公祠有着四百年的历史,这所祠堂曾被国民党用作粮仓,其中后堂可装粮几万公斤。
清明过后,厚街镇桥头社区春意盎然。迎着春日温暖的阳光,笔者漫步村巷,来到该社区祠边小组,了解通政陈公祠的历史。
■厚街通政陈公祠
祠堂始建于清代 为纪念桥头九世祖
厚街桥头社区共有7个自然村小组,分别为新屋、祠边、北社、南社、元洲、塘面、井头。新屋小组与祠边小组相邻,位于新屋小组的节度陈公祠距离通政陈公祠约100米。笔者先来到节度陈公祠附近,后沿着小巷往里走,便看见了另一座祠堂——通政陈公祠。该公祠对面有一口水塘,金灿灿的阳光倾泻下来,使单调而平静的水面变得有些色彩。
据了解,通政陈公祠始建于清代,为纪念桥头九世祖陈琏。陈琏曾任南京通政使、礼部左侍郎等职;诗书画文章均有建树,黄佐称其“博通经史以文学知于时”,许多士绅登门求碑铭序记诗赋诸作;好读书,建“万卷堂”于莞城同德街,多秘府所无之书,免费供仕子阅读;著有《琴轩集》《归田稿》等,是明初岭南地区成就卓著的学者、诗人。
祠堂坐东向西,硬山顶,人字山墙,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碌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三开间四进合院式布局,总面宽14.43米,总进深47.75米,占地面积689平方米。祠堂头门两侧立着两头尖牙咧嘴的石狮,头门前廊用四根花岗岩石方柱承重,两侧设有塾台,灰塑博古正脊,门额麻石匾刻“通政陈公祠”,两侧悬挂着一幅红木雕祠联“三賢明世,萬卷傳家”。檐板和檐梁上有着精美的木雕和壁画,花草、神兽、人物等造型活灵活现。
穿过大门,进入祠堂。二进为三开间牌楼,歇山顶,灰塑牛角脊,正脊立鳌鱼,垂脊立陶塑狮子,明间门额匾刻 “名官郷賢”。三进为厚德堂,中设有屏风隔扇,四周摆放着实木桌椅。四进后堂摆设陈氏祖先神台,整个建筑布局和造型备具传统岭南建筑特色。据悉,该祠堂在2004年被确定为东莞市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东莞市公布为第十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曾经被国民党用作粮仓 武工队攻占粮仓开仓济贫
今年79岁的陈叔住在通政陈公祠附近。他告诉笔者,1946年到1948年期间,国民党将公祠的中后堂做粮仓使用。“因为公祠的中堂和后堂的面积非常大,前后都有天井,透气通风,地面少见水汽。”陈叔说道,由于环境条件合适,国民党便将中后堂做粮仓使用。
“1947年上缴的粮食最多,很多征粮名目都不记得了。从7、8月份开始到11月份,就是交粮时间,征收的粮食多的时候粮仓都快放不下了。”陈叔说,“那时入库的收购粮要求高,稻谷应‘一干二净三饱满’,挑来粮库之前,农民都要自己风干谷子。检验的程序严格,一把米放在簸箕上面,筛出几粒瘪的来,就不合格。”
由于是粮食重地,国民党专门请了两个人来照看公祠,村里的小孩子可以在门口附近玩耍,但是不准进入。1948年,莞太武工队配合部队攻占了粮仓,并开仓济贫,村民都很高兴。
此外,新中国成立后,该公祠被用作学堂。1958年至1963年,公祠被用作幼儿园,当时桥头村全部孩子被送到公祠上学。幼儿园解散后,仙桥人民公社组织村民到公祠编莞草席。
■对话
厚街镇桥头社区宗祠管理员陈应均
公祠或设立
桥头村史陈列馆
笔者:修缮通政陈公祠的费用大概是多少?这笔费用是由政府承担的吗?
陈应均(厚街镇桥头社区宗祠管理员):节度陈公祠曾在明永乐年间、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1997年重修过,破损程度较通政陈公祠低,而通政陈公祠是第一次修缮,花费比较多,大概花费480万元。谈到这笔费用,多亏了社会各界的帮忙。近年来,东莞市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市财政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对于积极修缮文物单位的项目,将按市、镇街(园区)及村(社区)3:7比例予以补助。
此外,2019年12月,桥头社区举行宗祠修缮筹款活动,主要为辖区节度陈公祠和通政陈公祠这两个公祠的修缮筹款。厚街企业、桥头村陈氏族人和社会热心人士积极踊跃捐款,共筹得资金700万余元。作为桥头人,看到如今焕发生机的公祠感到非常骄傲,归属感愈加强烈了。
笔者:修缮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问题吗?
陈应均:由于通政陈公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修缮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必须秉承“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做好“四保存”,即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保存原来的建筑结构,保存原来的建筑材料,保存原来的建筑工艺。要最大限度保存文物历史信息,恢复祠堂原貌。
笔者:修缮工作完成后,桥头社区有什么计划吗?
陈应均:修缮工作完成后,桥头社区将进行活化利用,设立桥头村史陈列馆,实现文物保护成果社会共享。
■采访手记
通政陈公祠先后被用作粮仓、幼儿园、饭堂……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功能似乎在转变。但村民自发捐款修缮公祠的举动却证明了现今它依旧是维系族人情感的纽带,寄托着人们对故土的眷念,对家族祖先的缅怀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