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城四大世家之张氏家族:博厦园林中的书画世家
i东莞-莞城周刊 2022-04-18 10:03:49

可园盛景——邀山阁 莞城供图

张敬修《频年马上看梅花图》 莞城供图

作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可园在全国声名远播。而它的建造者则是“莞城四大世家”之一张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张敬修。张氏家族是唐代张九皋的后人,传承悠久。张家历史上出了数位著名将领,以征战军功起家,却尤为注重诗画修养,以诗画传家,后人在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上屡有建树,并对于岭南地区的诗歌、绘画和园林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战起家,传之以书画

据历史记载,张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在南宋绍兴年间,张九皋的后人张岘被任命为海丰尉,举家迁往东莞,定居于栅口(今可园附近),是东莞如见堂张氏的始迁祖。此后,如见堂张氏在此开枝散叶,分支遍布东莞博厦、篁村、新基、村头、水口、马坑、湛翠等地。张敬修所属的分支的祖辈,则由栅口迁往博厦居住。

张敬修的父亲张应兰,字楚佩,号九畹,是乾隆时期的附贡,著有《素行堂文抄》,现留有一首诗作《题〈寒窗读史影图〉》。张应兰生有四子,分别为源深、熙元、敬修和抡元。张敬修的二哥张熙元很早便成为家族中的梁柱,担起了整个家族重担。在张熙元的经营下,张家不久便富甲一方。张熙元先后支持张敬修与大哥张源深的儿子良翰从军,并为他们捐了同知(官职)。后来,张熙元还通过各种形式帮助过在外带兵的张敬修,甚至自己的儿子张家齐成年后,也跟随着张敬修从军。

如果说张熙元为张家搭建了根基,那么张敬修则让博厦张家名扬天下。张敬修自23岁起,便征战沙场,赢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儿子张振烈也常年随他征战四方。

在征战之余,张敬修在诗、书、画上的造诣颇高,其诗文多收录在《可园遗稿》之中,并留下了多幅书画艺术作品。不仅如此,本着对于艺术的热爱,张敬修还曾长期扶助居巢、居廉两位艺术家的创作,为日后岭南画派的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

扶助二居推动岭南文艺发展

凭着对诗书画的热爱,张敬修喜欢结交文人雅士,且不问出身,时常周济各地的有识之士,并常常广邀文人墨客雅集于可园, 抚琴吟诗,使得可园成为广东近代的文化策源地之一。诗人陈良玉、简士良、罗珊、何仁山等是可园的常客。在可园聚集的文人雅士之中,当属日后对岭南画派产生深远影响的画家“二居”与可园张家联系最为密切。

张敬修在广西任职时,聘请居巢做自己的幕僚,同时允许他作画授徒。两人切磋画艺,志趣相投,亦师亦友。张敬修曾举荐过居巢出任同知,在得知居巢无心仕途之后,凭着对居巢的赏识之心,长期资助居巢进行艺术创作。这一时期,居巢的弟弟居廉跟从兄长,一同成为张敬修的幕僚。

1855年,张敬修因浔城失守落职,次年返回东莞老家。之后,“二居”多次应张敬修和张嘉谟之邀同赴东莞,于张敬修的可园和张嘉谟的道生园客居了近十年时间。张家雄厚的物质资助使得“二居”能够专心从事艺术创作活动。可园的自然、人文环境具有浓厚的岭南地区的文化特色,这给“二居”的创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绘画素材与创作灵感。同时,可园之中清新灵秀的自然与文化氛围,也深深影响了“二居”的艺术风格。

建造东莞清代四大名园

自张熙元起,就展露了张氏家族对于园林的热爱。1858年,张熙元辞去了广东德庆学正之职,为了纪念曾经自己担任学官的这段经历,张熙元修建园林,命名为“学圃”。

张敬修一生经历多次沉浮起落,可园的修建始终贯穿其中。1850年,张敬修的征战请求未被采纳,心灰意冷辞官回乡。再加上母亲多病,张敬修开始修建可园,以期望有一处可以安养母亲的园子。1856年,张敬修在浔江兵败受伤被免职。回东莞养病期间,他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可园的修建上。后来,张敬修又因战功复官,直至1861年因病退休。此后直至逝世前,张敬修都一直在修建可园。

受父辈的影响,张嘉谟、嘉言两兄弟同样对于园林有着浓厚兴趣,分别修建了道生园与欣遇园,张氏家族所建四座园林被后世合称为“东莞清代四大名园”。

■参考文献

《岭南建筑经典丛书·东莞可园》 王红星 主编

《东莞可园张氏诗文集》 杨宝霖 编著

《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第三十九册,集部(九)》 东莞市莞城图书馆 编

《张敬修资料汇编》 东莞市可园博物馆、暨南大学艺术学院 编

《可园蕴秀》 东莞可园博物馆 编

文字:韦琼 通讯员 龚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