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摘星’了,开始新一天的工作!”望着工厂排着队出货的货车,东莞南新塑胶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容波用手机拍了个短视频,发在了朋友圈,迎来了一波点赞。
“东莞‘摘星’之后,给企业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工作人员出差顺畅了,少了很多流程和手续。”东莞市澳星视听器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澳星视听”)董事长赵文发告诉记者。
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一边用好政策一边自救,在做好自身经营的同时畅通上下游……这是许多东莞企业近两个月来的真实写照。随着东莞疫情的缓解,企业车间熟悉的机器轰鸣声更响亮了。记者在走访发现,在抓好双统筹的前提下,东莞企业正在忙着抢产能、抢订单,危中寻机、增资扩产,寻求新的发展之路。
东莞摘星后,人和货走得更顺畅了
14日,入夜后的莞长路,货车渐渐多了起来。每天通勤于长安与南城的老杨对记者说,最大的感受是塞车——近两天路上的大货车确实明显增多了。
东莞的发展最初得益于区位优势,位于广深两地之间,一小时可达珠三角各主要城市。这是东莞优势,但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却带来了挑战。可随着东莞“摘星”,东莞的人和货走出去的步伐更快了。
正如澳星视听董事长赵文发所说,东莞“摘星”最直接的影响是人与货物的顺畅出行。“人可以出差,货可以通行。”赵文发说。
然而,国内畅通,但香港疫情让该公司的货物运输受阻。
不过,新冠疫情的“大考”,留下东莞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是求变——此路不通,走他路。
“现在转为水路运输,情况得到有效缓解。”赵文发表示。
记者在采访发现,改变运输方式,已经成为不少东莞企业的选择。
东莞市日正国际物流存储供应链有限公司一直以来通过陆路运输出口货物,因疫情导致粤港跨境货车司机短缺、运力不足,货物如果走陆路运输抵达香港的时间难以估算。“我们借助莞港水运专线,货物可8小时抵达香港屯门码头,有效解决了东莞与香港之间物资运输紧张的问题。”该公司总经理廖辉云高兴地说。
“我们很多材料都是从香港进口,需要用跨境货柜车从香港拉到东莞,每周3—4个货柜。”宝利安塑胶(东莞)有限公司的物流部经理王高玉表示,因为跨境货柜车数量减少,只能走水运。目前宝利安塑胶(东莞)有限公司每周均会有1个标箱的原材料通过水运专线从香港运回东莞。
开足马力,抢产能、抢订单
随着东莞“摘星”后人通、货通带来的正面激励,东莞企业的车间里,机器轰鸣声更响了——纷纷忙着抢产能、抢订单。
在位于清溪镇力合双清创新基地的东莞市兆东电子有限公司,该公司生产线正全速运转。该企业是2018年从深圳迁来东莞,主要生产电子元器件。“在全力运转中。”兆东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刁广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走进广东气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气派科技”)生产车间,目前企业已经进入满工满产状态。该公司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内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该公司的满工满产,关系到东莞电子信息产业产品结构与下游终端市场紧密结合。作为半导体产业链的下游环节,气派科技是芯片成品的把关者,与终端电子产品息息相关。
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多条生产线同步运行,各工位生产工人按部就班,现场忙碌而有序,一派热火朝天生产场景。疫情期间,得利公司紧跟市、镇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及时动态调整公司防疫指引,确保防疫、生产两不误。今年一季度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5%,全年预计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约20%。
澳星视听的工人也在日夜加班赶订单。该公司专业研发和生产高清视频会议系统、高清家庭影院、激光电视、投影机、投影屏幕、电子白板等视听设备,是一家外贸企业,90%的产品出口海外。“公司有员工400多人,公司订单充足,预计今年会有稳定增幅,整个发展形势很不错。”赵文发对于企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信心比黄金重要。生产车间机器的轰鸣声,马路上川流而行的货车,反映出东莞制造业的信心又回来了。
东莞“摘星”全域降为低风险后,一直对疫情保持谨慎态度的东莞新技电子有限公司(简称“新技电子”)信心又恢复了些。“疫情前我们今年的目标是5%到10%的增长,疫情暴发后我们的目标是达到与去年持平,”该公司管理部负责人刘宇敏说。“但是现在我们又相信今年可能会有小小的增长”刘宇敏笑道。
新技电子隶属于技研新阳集团,后者目前是东莞市桥头镇规模最大的日资企业。新技电子去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保持这个水平并不容易。全域低风险后,东莞出入境物流通道将更为通畅,供应链顺畅运转起来,新技电子也将充分开足马力,扩大产能。
而随着订单的持续增加,位于松山湖的广东红珊瑚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珊瑚药业”)将新增加3条生产线,采取两班倒的方式加速生产。同时红珊瑚还引入孵化多个生物医药领域的前沿企业,为公司在未来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
趁势而上、加快转型
经历过2020年疫情之初的“折腾”,经历过“6·18”疫情的“淬炼”,如今又在奥密克戎疫情之中面临“大考”——东莞制造,“世界工厂”的韧性也在这一次次的疫情之中彰显无遗。
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不时暴发的疫情已然深刻地改变着东莞企业的韧性,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除了抢产能、抢订单,众多有远见的东莞企业也在趁势而上、加快转型,坚持为长远发展铺路。
赵文发计划疫情缓解之后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毕竟,核心技术是该公司疫情下持续保持订单的关键。“公司经过多年自主研发,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所研发的菲涅尔透镜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该类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话语权,因此企业不缺订单,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赵文发表示。
生产加大马力,新技电子的新产品开发也提上了日程。刘宇敏告诉记者,根据客户和市场需求,公司一直在致力研发新产品,但因为疫情原因,不能在线下做供需的精准对接,也没办法看样,就一直耽搁着。“接下来我们将跟客户对接好,做好新产品的开发工作”。
有的企业开始从只瞄准国外转向国内国外兼顾。以出口为主的新技电子也正向国内市场拓展。松开疫情桎梏后,企业将积极开拓市场,加大与国内客户对接合作,研发更多适合国内客户的新品,持续确保稳定的营业额。
而位于凤岗的老牌港资企业得利公司,企业董事长梁伟浩还亲自做起了电商直播,让自主品牌打响国内知名度。今年该公司将大力发展钟表和首饰事业部,把业务面拓展,加大内销力度。
疫情第三年,东莞双统筹的能力依然在线。又迈过一个坎儿后,东莞制造的视野更开阔了,战略更长远了,信心也更足了。
“虽然前两个月受到影响,但对今年的发展仍然有一定的信心,预计今年营收在2个亿,相比去年有20%的增幅。”刁广明对今年公司的发展保持乐观预期,他看好当前国家推出的大统一市场建设。“长期看好,将有利于推动电子信息行业供应链的优化,给国内企业成长带来机遇。”
气派科技的信心更为明显——该公司近期准备增资扩产。该公司总经理文正国告诉记者,公司二期厂房正加紧建设。预计新增8万平方米的厂房,产能预计可扩大一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