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旗峰雅韵丨追忆东莞巾帼⑤:莞邑慈母多坚毅,无私胸怀感天地
i东莞 2022-04-10 23:01:21

东莞是中国近代史开篇地,中西方文化在此碰撞交融,生活于斯的莞人,长时间来既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也受到西方新思潮影响,较早放眼世界、走向全球,百余年来成就诸多名人,在各个领域皆有可圈可点的成绩。东莞也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主要发源地和抗日根据地,是中国“敌后三大战场之一”——华南抗日敌后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同样积淀着深厚的红色文化、传承着不息的革命精神,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继“自梳女”“女间”这两个女性群体和组织之后,《东莞日报》“旗峰雅韵”栏目之“追忆东莞巾帼”专题,又连续对“东莞体坛女将”“东莞女先生”两个领域的优秀女性代表进行深入呈现。本期,让我们将视角聚焦“母亲”这一伟大角色,通过莞版“孟母”邓琼宴、莞版“岳母”郑夫人、“革命母亲”李淑桓等人对于子女的成长影响,了解这些东莞女性的感人故事,感受她们坚毅的人格特质、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

 

莞版“孟母”邓琼宴

教育子女四迁辗转

容门三杰学海启蒙

东莞莞城的旨亭街容氏,以科甲起家,五代书香传承,世代人才辈出。尤其近代,容庚、容肇祖兄妹七人中就有四人驰名学术界,筑起家族荣誉巅峰。

其中,容庚在金石界、考古界地位显著,代表作《金文编》《商周彝器通考》至今仍是全球古文字研究学者和青铜器研究学者必备的工具书;容肇祖是民俗学和目录学的先驱,同时对明代思想史的研究至今仍为断代史研究的典范;容媛是近代知识女性代表,在金石目录学也拥有相当的地位。即便是二十岁便英年早逝的容肈新,其篆刻在广东也有一定知名度——近代莞城容氏家族学术巅峰的形成,与邓琼宴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直接相关。

邓琼宴出身书香世家——莞城望族邓氏,是邓蓉镜的第三女,出生之日正是邓蓉镜点翰林赴琼林宴之时,故得此名。邓蓉镜是清同治进士、翰林院编修,曾官江西督粮道,三署江西按察使司,后归田掌教广雅书院(广州广雅中学前身),富收藏,精篆刻,声望显著。容庚祖父容鹤龄亦为同治进士,执掌东莞石龙的龙溪书院、顺德凤山书院十余年,民望极高。容邓二家为世交,容鹤龄与邓蓉镜关系莫逆,遂结为儿女亲家。

邓琼宴自幼读诗书,识礼仪,通情理,颇有见识,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甚是重视。如长子容庚六岁入学,十二三岁已熟读经史,旁及诸子。容鹤龄去世后,容氏家道开始中落,容庚十五岁时,父亲容作恭去世,更是雪上加霜。七个未成年子女嗷嗷待哺,一家生计都落在了寡母邓琼宴瘦弱的肩膀上。容庚在《本支世系家传》中评价母亲:“侍夫教子,极备劳苦,勤俭严毅,子女受熏陶,均克成长。”

▲1925年,容庚与母亲及三弟在北海公园留影

容庚在自述中也坦言,自己儿时颇为顽劣,身上毛病不少,父亲病逝后,更是一度迷失自己。为了几个子女的教育,1909年起,邓琼宴开始“容母四迁”,可谓是“孟母三迁”的东莞版本。容肇祖在《我的家世和幼年》中对母亲的这几次迁居均有记述——

1909年全家迁居广州,为了是让子女能就读四舅邓尔雅任教的广州启明高等小学;1911年迁居榨粉街容氏家塾,这一年容庚考入高等师范附中,容肇新读教忠师范学校,容肇祖入读教忠师范附小。辛亥革命次年搬回东莞容家祖屋,请一老秀才在家教书。1913年容肇祖考入东莞中学,容庚、容肇新也插读该校,为方便子女上学,举家又迁居学校附近。四年之间,单身母亲邓琼宴在广州和东莞之间“四迁”,那时清末民初,王朝更迭,社会动荡,其艰难与坚忍,难以想象。

“容母四迁”的举动,对容氏兄妹成长成才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不说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资源,单说1909年举家迁居广州,容氏兄妹在邓尔雅所任职的学校就读和1913年移居东莞中学附近,邓尔雅来莞任教、居住容家这两段时间,邓尔雅在文学、书法、篆刻上对容庚三兄弟的指导,对他们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容庚更是在邓尔雅的指导下,完成成名作《金文编》初稿,开启了古文字研究的学术道路。

▲容庚故居内对于邓琼宴的相关介绍

邓尔雅学养丰厚、文史哲皆通,以金石、书法驰名岭南。容庚曾这样描述邓尔雅:“舅氏蔼然可亲,未尝见其愠怒之气,且辩才无碍……”据容庚自述:兄妹几人每天课余都与舅舅围着方桌,“或习篆,或刻印,金石书籍拥置四侧,心窃乐之”。容肇祖在《我的家世和幼年》也写道:“大哥(容庚)以后不久,即随四舅草创《金文编》;二哥(容肇新)于书法外,以刻印称;我随四舅学诗,为以后教文学的基础。这都是移居近中学和近外家之所得益。”

1916年,容庚于东莞中学毕业,弟弟容肇新病逝,让他深受打击。作为家中长子,容庚觉得有责任分担家庭责任,又彷徨无路,从而有些自暴自弃,染上许多不良习气。他在《颂斋吉金图录》序言中坦白道:弱冠嗜赌博,纸牌、天九、麻雀、骰子、象棋之属靡不喜......母知之,辄痛责,责而悔,悔而改,至于再三。余之不终于堕落者,母之教也……

邓琼宴对容庚兄妹的影响巨大,付出无疑是巨大的,是在她的苦心栽培下,才有后来容庚兄妹的成才和对社会的贡献。1930年,邓琼宴去世,容庚思及母亲付出的种种,悲痛万分。他在《颂斋吉金图录》序言说道:“慈母见背,欲养不待,所以报母者,惟当自奋于学,不辱先耳。”

 

莞版“岳母”郑夫人

沙场报国功勋卓著

抗日名将践诺母训

蒋光鼐(1888-1967),爱国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动家,是我国著名抗日将领,新中国纺织工业的主要领导人。1932年1月28日,作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的总指挥,他率领十九路军打响了中国正规军抵抗日本侵略军的第一枪。

鲜为人知的是,如果没有其母郑夫人的一句临终遗训,蒋光鼐的人生或许将延续祖辈父辈的命运:从文经世,有心为国,却壮志难遂。蒋庆渝在《我的父亲蒋光鼐》书中记载了虎门南栅桐园坊(今三蒋村)蒋氏来源:原籍金陵,元末迁至东莞上沙,清初迁至南栅。蒋氏亦为书香世家,蒋光鼐祖父蒋理祥,咸丰三年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为东莞有名乡绅。曾在乡间组织靖康团练,配合清军在太平伏击进攻虎门的起义军,后拒绝入仕,选择主持龙溪书院讲席,课训学子,唤醒国人。蒋理祥一生清廉正直,热心公益,曾参与编校《海山仙馆丛书》达二十年之久,亦手创过同善堂、虎门育婴堂等公益机构。父亲蒋子敏,丁酉开科(1897年)中举,授职景山宫学当教习,讲授经世之学。

蒋家一门两代两举人,并以廉洁奉公、以天下为己任的儒雅家教闻名,在当地颇具声望。但时局混乱,朝廷腐败,蒋子敏中举后没官当,一生以教书为业。戊戌变法时,他曾参加公车上书,力陈改革。但变法失败后,感于满清政府腐败无能,个人怀才不遇,遂将对家国的悲愤化为诗书。当时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巨变”的时局,蒋家先辈依旧囿于传统知识分子入世为国的道路,到蒋光鼐出生时,家道已经败落。蒋光鼐的母亲郑夫人却有着更为理性、清晰、高远的认识:时局日非,文章不足以救国。也正是其有如此认知,才让蒋光鼐跳脱家族原有的轨迹,走出一条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蒋光鼐故居近照

东莞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虎门更是一块英雄的土地。1888年农历十一月十,蒋光鼐就出生在这块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土地上,出生在南栅蒋氏这个具有良好教育和爱国情怀的家庭里。蒋光鼐的母亲郑夫人出身于虎门白沙乡一个书香家庭,是名绅郑筱湘的长女。作为世家之女,她知书识礼,目光高远。自嫁到蒋家后,侍奉公婆,料理家务,哺育后代等,皆做得有声有色,备受家族好评和信任,很快成为蒋家的重要成员。在虎门南栅荫荔园(蒋光鼐故居)中,时常出现南宋时期岳母教子的画面:林则徐销烟的壮举,鸦片战争的屈辱,关天培血战的气节,义兵节马的传奇等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很早就从郑夫人的口中传入了儿时蒋光鼐的心灵,为其播下爱国的种子。

1903年11月,蒋光鼐双亲相继去世。那时蒋光鼐刚满十五周岁,正跟随在家乡教私塾的大哥读书,朝着中国传统读书人科举仕途的路上一步一步走着。弥留之际,郑夫人将蒋光鼐叫到床前,叮嘱道:汝父读了一世书,教了一世书,虽满腹经纶,却无所作为。如今国家贫弱,时局日非,文章已不足救国,不如弃文从武,以待“异日为民族干城”。

郑夫人临终时的话语,让蒋光鼐受益一生。1906年,还在东莞师范学堂读书的蒋光鼐听说广州黄埔陆军小学招生。他想起母亲的遗愿,不顾几千人报考的激烈竞争,决然报名应试,并被录取。随后便参加同盟会的活动,剪掉了象征满清顺民的长辫子。他的选择和举动在当时并不被身边人理解,同族长辈们更是不能接受,相约来到蒋光鼐家,指着他斥骂。但蒋光鼐不为所动,义无反顾,开始投身革命:东征北伐,淞沪杀敌,抗日反蒋……不断追求光明。

知名作家詹谷丰在其著作《喋血淞沪:蒋光鼐将军传》中表示,蒋光鼐在人生最重要关头的选择,就是母亲的指引。若没有母亲郑夫人的教诲,蒋光鼐的人生也许是另一个结果。他毕生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了履诺母亲的这句遗言:“郑夫人,一个知书识礼的睿智女子,一个不平凡的母亲。”

 

“革命母亲”李淑桓

亲送七子上战场

坚贞不屈女英雄

作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主要发源地和抗日根据地,东莞成为中国“敌后三大战场之一”——华南抗日敌后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纵的战斗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女烈士叫李淑桓(1894-1941)。抗战爆发后,她舍弃安逸的生活,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将自己的七名儿女送上战场,自己也为革命英勇就义,被誉为“革命母亲”。

李淑桓(上,资料图)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尤爱《烈女传》,崇尚岳飞、文天祥、花木兰等爱国英雄。1913年,结婚后的她便在广州开设“时修”女私塾,亲自执教,随后将私塾迁到香港。“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三省在日寇的刺刀和铁蹄下沦陷,她义愤填膺,挥笔写下《哀国难》,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奋发学习,报效国家。她在文章中写道:“今日为我国最悲痛之日也。最悲痛之日即吾人复仇雪耻之时。”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李淑桓便让长子郭显承奔赴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投身抗日救国。郭显承毕业后参加八路军,后在战斗中牺牲。目睹国破家亡的李淑桓,毫不犹豫,先后送三子郭显绪参加东江抗日游击队,送次女郭云翔参加“回乡救亡工作团”,送六子郭显怡参加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1939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李淑桓在领略著名女革命家何香凝的演说后备受鼓舞、热血沸腾。同年5月,党组织安排李淑桓随慰问团回东江探望在部队的儿女,李淑桓毅然把双胞胎的四子、五子郭显和、郭显乐带上,并送到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

部队在召开欢迎慰劳团大会上请李淑桓讲话,她把在场的五个子女都叫上台来,按照高矮次序站好。李淑桓说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日人人有责。我大儿子去了延安参加八路军,三儿子在香港做抗日救亡工作,其余的都在这里,最小儿子(郭显隆,1941年参军)才九岁,等他长大些也送来参军。”现场群众和战士备受感动,无不热烈鼓掌。

▲许群波、欧华星雕塑作品《李淑桓》

1940年3月,五子郭显乐随曾生、王作尧部东移海陆丰地区时在掩护部队突围的战斗中牺牲。曾、王东移部队不少在战斗中被打散,与部队失联的战士,辗转来到香港找到“郭妈妈”求助,李淑桓家便成为这些战士的避难所。“你们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我有得吃,你们就不会挨饿,放心吧,我的家就是你们的家。”李淑桓的鼓励令很多和部队暂时失联、处在彷徨无助中的战士深感温暖,重新燃起希望。

继郭显乐牺牲后,1941年初丈夫病逝。李淑桓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着丧夫失子的沉重打击,仍然全身心投入各项抗日救亡工作,并带着仅十二岁的小儿子郭显隆离开香港,到东莞大塘村小学以教书作为掩护,进行抗日民运和交通情报工作,负责游击队第三大队大塘情报站的工作。

同年农历八月十四日,国民党顽军突然向大岭山根据地进攻,李淑桓不幸被捕。顽军多次严刑拷打,并骂其为“游击婆”,要她“改邪归正”。李淑桓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你们要杀就杀,我一个老太婆死了,还有我的儿子,还有许许多多的爱国抗日志士,你们杀不绝,他们一定会替我报仇!”随后,敌人用一个箩筐抬着身上和手脚被打得皮开肉绽的李淑桓,押到金桔岭顽军司令部秘密处决。李淑桓英勇就义时,年仅四十七岁。第二天,李淑桓的四子郭显和也在大王岭战斗中牺牲。

李淑桓不幸被捕英勇就义的消息传回革命根据地,广大群众挥泪相告,悲痛万分。1942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东江纵队机关报《东江民报》刊登李淑桓的英勇事迹,号召根据地全体军民学习李淑桓崇高的革命气节,树立必胜的信念,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李淑桓崇高的革命气节和母亲的伟大胸怀,对抗日根据地军民影响极大,人们称李淑桓为“革命母亲”。新中国成立后,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在回忆录中,专门写下对李淑桓烈士的深切追忆,称她是一位共产主义的女英雄。

参考资料:《容庚家族》(黄河方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喋血淞沪:蒋光鼐将军传》(詹谷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我的父亲蒋光鼐》(蒋庆渝著,团结出版社2013年版);《东莞抗日实录》(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红心向党洒热血永“志”不忘照汗青——李淑桓》(东莞市地情网,2022年3月23日)等

 

专题监制:张树坚

专题顾问:李炳球

专题策划:雷石鹏 张洪波 虞清萍

专题统筹:刘爱琳 龙小晖

本期撰文:沈汉炎

专题出品:都市新闻部

文字:沈汉炎 图片:蓝业佐、东莞市委宣传部 编辑:王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