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东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万江街道申报的洞箫制作技艺项目入选。据了解,截至目前,万江街道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万江赛龙舟”1项;省级非遗项目“庾家粽子”1项;市级非遗项目6项,包括新村腐竹、岭南古琴修复与斫制技艺、金鳌传说、东莞粥品、东莞小吃、洞箫制作技艺。
从“门外汉”到“老箫生”
走在万江金泰社区的一条陋巷中,耳边传来阵阵清雅而悠远的箫声。循着声音的方向找去,来到一扇木门前。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是挂满了整张墙面的南音洞箫,洞箫制作人李文卫用洞箫吹奏《领航》一曲。就在这个几十平方的工房中,李文卫专心制作洞箫,原创具有南国风味特色的箫曲。
李文卫说,他最初接触的乐器是笛子。“初中开始接触笛子,那时候我就凭着感觉去吹,从一个个音符去试探、了解。”李文卫说,买了笛子,商贩还送了他一些关于笛子吹奏的入门理论书籍和部分乐谱,他就开始自学。
1998年,李文卫“南漂”到了东莞。他不甘于做流水线上的工人,凭着自己吹笛子的一技之长,到粤剧团做伴奏,跟着粤剧团到深圳、湛 江、广州等地演出。不久,他又喜欢上了吹箫、制箫,并拜师学艺,成为了第四代洞箫制作传承人。在他看来,吹箫是自我心灵的对话,比较沉稳,也适合他的性格,便从吹笛改吹箫。随着时间的沉淀,李文卫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老箫生”。多年来,他创作了过百首箫曲,很多人从网络上听到了他吹奏的曲子,沉醉于他老到的火候、真挚的情感和浑厚的古韵中,也喜欢上了南箫。
在网络上开班授课
2012 年,李文卫结识了制作乐器的朋友,便开始自学制箫,边做边研究,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李文卫手中,一把好的南音洞箫,无论选材或工艺都十分严苛。从选材来说,用于制作南音洞箫的竹子,其外观、年份、密度、厚度都有讲究。多年来,李文卫在一次次制作调试中,积累经验,逐渐摸索出自己的制箫之法。
“这门手艺,需要耐心,也需要思考。”李文卫说,制箫的过程,工序繁复。遇到问题,他也不急,会选择静心思考,寻找解决方案,慢慢钻研,加以总结。经过一番探索后,2013年,李文卫成立了自己的制箫工作室。如今,李文卫在洞箫的内堂处理工艺上有了进一步的创新,相比传统的洞箫有了更大的音量与共鸣。
李文卫顺手拿起一把洞箫,解释道:“一把南音洞箫,不仅要有文化底蕴,还要有艺术美感。传承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还要能够展现时代风采、寄托美好蕴意。”细看李文卫制作的成品南音洞箫,虽然在外观、长度上大体一致,但他能将每把洞箫吹出不同的韵律。
李文卫介绍,他的原创音乐代表作有《长箫吟》《古巷情》《一帘秋雨》《一缕清波》等。其中,《一帘秋雨》已授权给中央音乐学院陈悦教授。近两年,李文卫除了制箫,还跟“粉丝”分享新制作的作品,录制课程视频,在网络上开班授课。“比起以前作曲、制箫,现在我更愿意把多余的时间放在吸引更多人对箫感兴趣上。”李文卫介绍,他正着手积累原创箫曲素材,希望可以整理成专辑,并通过举办多场南箫制作与品鉴分享活动,让更多人对箫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