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袁崇焕故事、江边水丸制作技艺、石龙豆皮鸡制作技艺等21个项目入选,至此东莞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达167个(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个,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44个)。
这也是《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后,开展的首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新入选的这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何特色?传递出哪些非遗保护与传承信号?记者话你知——
倡导符合条件的异地传承项目申报

潮绣?这不是粤绣的一大流派(另有广绣),发源并流行于今潮汕地区的刺绣艺术么,也能申报成为东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没错,异地传承项目也行。
根据《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列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须满足“活态存在,保存完整”“具有三代以上传承,谱系清晰”“具有百年历史积淀,证据充分”等条件,其中明确规定“异地传承项目,应当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传承8年以上”。也就是说,异地传承项目是可以申报的。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人才的流动性不断增强,非遗传承人的流动也日益频繁,非遗项目跨区域传承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让非遗异地传承有法可依,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潮绣(寮步),是在寮步地区发展起来的潮绣分支,堪称非遗异地传承的一朵奇葩。其主要传承人蔡小苹生长于潮州湘桥区,为其家族的第四代传承人。她自幼学习潮绣,于2008年开始在寮步从事潮绣行业,历经多年,潮绣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东莞特色的潮绣分支——寮步潮绣。目前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的方式延续。
寮步潮绣以垫高绣为主,平面绣为辅,两者相互结合。潮绣历经千年,善于纳百家之长,在发展中不断学习和吸收地方文化元素,寮步潮绣亦如此。寮步潮绣因地制宜,在绣品中以莞香花、白玉兰、荔枝等本土元素作为题材,以莞香作为垫或缀的材料,将平面绣与垫高绣相结合,令潮绣这一潮汕地区的传统美术项目发展为独具东莞特色的工艺美术项目。

新入选的这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除了潮绣(寮步),还有白眉拳、尺八吹奏技法、传统红木家具制作技艺等异地传承项目。
可见,对符合条件的异地传承项目,东莞是倡导申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这也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传承与发展。
传统医药类项目数量增加兼具质量
新入选的21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传统医药类占了3个(岭南固元艾灸法、子午流注脏腑服药法、石龙张氏骨伤疗法),比较亮眼。
在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之前的146个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中,传统医药类仅有6个——土法凉茶“春明茶”、浸冬瓜水、方氏正骨、中医清宫正骨、刘氏毫火针疗法、卢氏正骨。

传统医药类项目数量增加的同时,兼具质量。岭南固元艾灸法运用与传承以东莞市中医院为核心,现阶段主要分布于东城、莞城、企石等镇街。从第三代(第一代李贵平、第二代李光海、第三代李秀霞)开始由家族传承转向公立医院单位师带徒方式继续传承,为以后传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众徒弟(以戴奕光最具代表性)在各自医学领域发展岭南固元艾灸法,不断积累该疗法的临床经验,丰富和发展了此艾灸疗法。
子午流注脏腑服药法,是在子午流注学说和脏腑阴阳辨证学说指导下,根据人体脏腑气血运行节律,把握核心病机,认准特定的经络脏腑,选择最佳服药时间以提高临床疗效的治疗方法,主要分布在岭南地区的广州及东莞。该法以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相结合,杨梅宾(第一代)系统整理并具体运用于临床,首先以家族传承形式传承,第三代传承人何世东把该法从广州带回家乡东莞,在东莞市中医院以师带徒方式传承与发展,传授给宁为民、彭剑虹等弟子,第四代传承人宁为民成立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创新带徒方式,以“名师带群徒”形式传承至第五代,弟子有杨康强、刘晓羽等,子午流注脏腑服药法在莞代代相传并开花结果。
张氏骨伤疗法是石龙镇张氏家族世代相传的中医骨伤疗法。该疗法有着“痛苦少、安全、康复快、疗效显著”等特点,享誉东莞、惠州、增城等地。中医骨伤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张氏骨伤疗法在学习传统中医骨伤疗法的基础上,经过张氏族人上百年的实践及创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骨伤治疗法,是岭南传统医药的文化结晶。张氏骨伤疗法起源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历经五代,在张氏家族的坚守下,传承从未中断。现由第四代传承人张志明与第五代传承人张永强继承并不断发展,因疗效好,口碑相传,许多骨伤病患者慕名而来。
目前,东莞的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均为市级项目。记者获悉,此次申报,从申报要求到申报材料、申报标准均对标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为未来申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次民间文学类项目亦增加了两个——袁崇焕故事、欧仙公传说(此前的民间文学类项目有节马传说、海月风帆传说、盲佬话、鸦片战争民间故事、金鳌传说、银瓶山传说、紫霞道人传经传说、黄大仙传说),且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好的民间传说故事,不妨申报。
新入选的非遗美食各具特色
新入选的这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最受吃货们关注的,当属美食类项目。此次共有7个美食类项目入选——江边水丸制作技艺、广式腊味制作技艺(茶山腊肠制作技艺)、莞城脆皮烧鹅制作技艺、中堂槎滘鱼包制作技艺、道滘广式喜饼制作技艺、石龙家酒煮咸姜水制作技艺、石龙豆皮鸡制作技艺,欢迎品鉴。

这7个美食类项目,各具特色。江边水丸制作技艺,是以鲮鱼肉为主要原料,通过选料、起骨、刮肉、摔肉等步骤,制作成鱼丸的一种传统肉食品加工技艺。江边水丸的突出特点是用料新鲜、肉质爽脆嫩滑,深受当地民众欢迎,并入选企石美食“九大簋”之一。

茶山腊肠制作技艺是东莞腊肠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广式腊肠的重要构成。制作主要包括准备食材、灌肠衣、扎孔、捆扎、清油、风干等步骤,其制作和保存都保留着传统的方法。
烧鹅是岭南地区有着悠久历史的特色传统美食。莞城脆皮烧鹅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四代传承,皮脆肉嫩,色泽金红,味香可口,已成为莞城老少街坊的日常佳肴。

中堂槎滘鱼包(鲍),因乡人品尝后觉如鲍鱼一般鲜美,取名鱼鲍,后经传播取简化字“包”。鱼包,顾名思义,就是用鱼皮擀制而成的皮,包裹肉馅而成。不过,它形不似普通面包那样,而像一尾首尾俱全的大头金鱼。它的制作技艺,亦远非用面粉制包那样容易,而须经过能师巧匠的精细制作,是中堂镇槎滘村传承百年的水乡特色传统美食。

道滘广式喜饼是历经百年四代传承发展而形成的独特的礼饼总称,种类繁多,有油饼、蛋黄饼、瓜子饼、贵子酥、合桃酥、红豆饼等,是经过发粉、筛粉、打蛋、配料、成形、上色等系列环节后,再通过系统烘焙,制作出的层层酥脆、香甜可口、甜咸交融的喜饼。
石龙家酒煮咸姜水制作技艺是石龙镇翡翠宫餐饮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起源于清末民初,在翡翠宫代代相传,至今已历五代传承。其制作技艺复杂而讲究,主要分为自酿糯米酒、采姜、熬煮三大部分。注重酒与食材的搭配,一碗家酒煮咸姜水聚集了自家酿制的糯米酒、老姜、鲜鸡、肉片、鸡蛋等多种食材,精心熬成,足料且味浓,口味独特。

石龙豆皮鸡制作技艺是石龙镇最具代表性的粤菜之一,其皮爽肉滑,清淡鲜美,风靡东莞。作为石龙一道地标美食,更有“不吃豆皮鸡,枉来石龙镇”之说。其制作工艺比传统白斩鸡讲究,在制作上加入的配料比传统白斩鸡多十余种。秘制酱汁也是由十多种材料经过特殊工艺混合而成。石龙豆皮鸡制作技艺一重选鸡,二重浸鸡,三重配味,四重口感。从选材到制作,十分讲究,严格把关,保证豆皮鸡的口感层次丰富。吃上一口就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想一饱口福?安排!下来,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计划邀请这批新入选的非遗项目集体亮相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