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香园|“失败官员”李商隐及其启示录
i东莞 2022-03-25 14:51:58

“失败官员”李商隐及其启示录

潘登

 

如何评价一个官员是成功抑或失败?世俗的标准,就是看他的官职做得大不大。要全面客观地评价,还应增加两个标准:一是看他在官位上有无作为、有无政绩;二是看他的作为与政绩是否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所谓“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间”。

对照这三个标准来分析,可以看出李商隐是大唐的失败官员。这是他情诗高手之外,又一个人生形象。

 

(一)

李商隐的从政经历

1、任官时间不长(约7年)。他在《上尚书范阳公启其一》说自己:“成名逾于一纪,旅宦过于十年。”此处“旅宦(外出做官)十年”,应是大概数。商隐一生,三任秘书省校书郎约3年、两任县尉约2年、一任摄守昭平郡数月、一任太学博士约1年,实际总计约7个年头而已。

2、任官岗位平凡,等级偏低。

唐朝官员品级依正、从、上、下分为九品三十级。

商隐任官从秘书郎起步,到正字,到县尉,到太学博士,另挂任的虚职有侍御史、检校水部员外郎、检校工部郎中。

对照唐朝和当代的官制等级来看:

秘书郎:正九品上,职责是校理兰台藏书,清高无实权。九品三十级中倒数第四级。相当于现今国家图书馆副科级书籍校对员。

正字:正九品下,相当于现今之副科级干部。

县尉:主管一县之治安防务工作,管理户口、催租收赋、捕盗缉贼。从九品下,相当于现今县公安局长。

太学博士:正六品上,与重要府县的县令相当,但一般认为是闲职冷官,相当于现代副处级国立大学副教授。

殿中侍御史:从七品上,相当于正科级监察官员。

侍御史:从六品下,相当于副处级监察官员。

检校水部员外郎:从六品上,相当于副处级干部。

检校工部郎中:相当于现今之住建部之司局级(厅级)干部。

3、并无突出作为和政绩,也没有提出什么有影响的建议。只有自我炒作出来的“活狱”一事而已。李商隐任弘农县尉期间,因为替死囚减刑而受到上司陕虢观察使孙简的责难,李商隐感到非常屈辱,最终给州刺史写信,以请长假的方式辞职:

《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刖双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此事说明他很有民本思想,但可能昧于为官之道。

4、时人和后人也不以官员来看待他。

一个无名小官、著名诗人,静静地去世,在当时当地并未引起什么轰动。其墓葬何处,都无确切说法。一说在荥阳的李氏家坟;也有人说葬于祖籍地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其墓志铭也不知何人所写,至今尚未发现。对比太尉李德裕去世,“天下设祭者百”,杜牧与商隐各撰墓志与祭文,何其寂寥凄凉!

他最早的传记见于五代人著《旧唐书•文苑传》和宋人著《新唐书•文艺传》。

 

(二)

原因分析

李商隐一生文才横溢、抱负远大,正如他在《安定城楼》诗中所表白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却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仕宦不进,沉沦下僚。他自己感叹:“忍剪凌云一寸心?”同辈人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感叹:“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笔者客观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身处党争激烈之世,左右为难。跟其一党,则被另一党排挤打压;两党皆不跟,则两党不讨好;两党都跟,最终两党都弃用。

唐朝的朋党之争,从宪宗时期的宰相李吉甫打击“指切时政之失”的李宗闵、牛僧孺等人开始。吉甫死后,以李、牛为首的牛党与以吉甫子李德裕为首的李党倾轧不已,更迭执政,互相攻讦排挤,前后达40年,使政策更混乱、宦官更嚣张、藩镇更跋扈、人民更贫苦。

牛李党争发生在821至860年,李商隐恰恰生活在812年-约858年,正当其时,人家只想做个安静的美男子,却被迫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成为党争牺牲品。

商隐首先投靠属于牛党的令狐楚父子。令狐死后,又转投靠王茂元,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他的行为很轻易地被解读为对老师和恩主的背叛,并且很快就为此付出了代价。

令狐为何要栽培商隐?表面上是为朝廷养才荐才,实际上是为自家子弟选择成长中的优秀伴侣、培植从政后的忠诚羽翼。何以见得?春秋战国时代权贵之家就流行养士,到唐代武将喜欢收养义子,文官喜欢资助优秀学子。令狐坐镇滑台时,在众僧中发现一名小和尚形神俱佳,便请长老让他还俗,起名蔡京,安排他陪自己的儿子们读书,长大后随侍多年,官至节度使。后来华州刺史崔戎也曾收留商隐在家,陪其二子读书。也就是说,令狐和崔收留、栽培商隐本来图谋其忠诚回报,商隐却辜负此意,当然被人恶评、报复。

会昌五年,李商隐守母孝期满,三入秘书省。时值牛党当政,李党首领、宰相李德裕被赶出朝廷,李党人员也纷纷遭到贬谪,其中给事中郑亚贬桂州(今广西桂林)刺史,李商隐同意加入其幕府,期间却多次写诗向牛党令狐公子示好。结果,两头讨好,两头不用。

2、贵人无力,靠山山崩,靠水水流。

他首先投靠令狐楚及其牛党。得其教育和推荐,才进入仕途。开成二年(837),因时任左拾遗的令狐綯多次向礼部侍郎、当年科举主考官高锴推荐,第五次科考进士及第;二月通过吏部关试,终于可以释褐为官了。然而就在等候吏部授官的时候,文宗开成二年(837)十一月,令狐楚去世了。商隐仕途刚入门、未起步,其大靠山却倒了。他的《自南山北归经分水岭》就表达了为恩主悲伤、为前途恐慌的情绪。同年写成的《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有云:“初惊逐客议,旋骇党人冤”“公先真帝子,我系本王孙”,等于向读者公告自己投靠牛党。

次投李党王茂元。开成三年(838),应制举不第,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任掌书记,并且娶了王茂元的女儿。每年入京城应进士考试者,约有千人,但录取名额只有三四十人。商隐作为单身进士,又有文才和诗名,当然容易被权贵人家抢去做女婿了。王家主动抛绣球给他,他乐意接受,都是当时寻常之事,完全可以理解。但如果说他单纯幼稚,没有从政治上考虑转向与李党之人联姻的后果,也不可能。只能说他愿意冒此风险。

开成四年(839),应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过关,得授秘书省校书郎。初夏改任弘农县尉,居从九品上阶,比之前降低了两个等级,或认为遭遇排挤。

842年,二入秘书省,为正字。不料母亲去世。按照惯例,他不得不离职回家,守孝三年。而这几年李德裕任宰相,岳父又与之亲近,本来可以积累资历、业绩和人缘,加上泰山之力,徐图晋升的。但李商隐此时只能眼睁睁错过这个晋升的大好机会。

祸不单行,844年,正是守孝期间,其岳父王茂元在代表朝廷讨伐刘稹叛乱时病死军中。李商隐再次失去靠山,处境更加艰难。

三投崔戎仅数月。大和八年(834)初,转入兖海观察使崔戎幕府。崔五月到任,只过了一个多月,染病暴亡。他在《安平公诗》中悲叹:“呜呼大贤苦不寿,时世方士无灵砂。五月至止六月病,遽颓泰山惊逝波……古人常叹知己少,况我沦贱艰虞多……”

四投郑亚。大中元年847年,属李党的给事中郑亚改任桂州刺史、桂管观察使,邀请李商隐加入幕府,职务是支使兼掌书记。大中二年,摄守昭平郡。不久,郑再贬循州刺史,李离桂北归。

3、贵人虽多,却屡不获提携,应该是本人素质确实不适合当官。

除了前面所述几个方面大员没能提拔他之外,先后有京兆尹郑涓、武宁节度使卢弘正,都对他很赏识,但也只是辟为幕僚,后者为他奏报了侍御史这个虚职宪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也辟他任幕僚,奏为盐铁推官,给了一个肥差而已,并无政治上的大提携。

4、操守不专,时人对其品行较多非议。

《旧唐书》说:“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俱无特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新唐书》也说:“而牛、李党人蚩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摈之。”“绹以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谢不通”。总体上,《两唐书》对李商隐的人品是持负面评价的。之所以如此,除了前述党争站队问题外,在人情交际、书信往来之中,也暴露了李商隐不够成熟圆融,乃至违心背义之处,以致遭人诟病。

比如在与令狐父子的交往之中,令狐楚对其有知遇之恩,岁给资装、教授骈文、介绍人脉、指点迷津,李商隐也一直深为感念,但后来却在《漫成五章》中说“当时自谓宗师妙,今日唯观对属能”,对宗师有不敬的意思;后来在《白云夫旧居》中更说出“平生误识白云夫”,虽是自伤身世的气话,也难免背恩弃义之嫌。李商隐在后期与令狐绹的相关诗文中,对其颇多怨念,忘了当初正是由于令狐绹多次向主考官举荐,自己才得以进士及第;在自己潦倒之际,也是令狐绹的安排,才得到太学博士这个正六品的官职,虽是冷官,但也是李商隐职业生涯中品级最高的职务。任职不久,他就弃职转随柳仲郢去了东川幕府,可谓驳了令狐绹的面子。令狐綯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至大中十三年(859)唐宣宗去世止,一直担任宰相,从此没再推荐提拔李商隐。可以说,两唐书对李商隐背恩之评价,也是事出有因。

又如,李商隐对李党领袖李德裕深怀敬意,写过《李卫公》《旧将军》《漫成五章》等诗称颂;在郑亚幕中,曾代为起草李德裕文集序言,称赞李“万古之良相,一代之高士”,表达了对李德裕的同情和仰慕。而在东川幕府期间,李商隐曾因公务出使西川,刻意甚至费尽心机地给西川节度使杜悰写过两首长诗。杜悰是中唐宰相杜佑之孙,杜牧之堂兄,是牛党骨干人物,唐宪宗驸马,曾做过宰相,在位期间与李德裕势同水火,为官声名不佳。为了讨好杜悰,李商隐在《五言述德抒情诗一首四十韵献上杜七兄仆射相公》诗中,不仅对杜悰攀亲沾故、歌功颂德、大献殷勤,还对李德裕加以贬损,如“恶草虽当路,寒松实挺生”,在第二首诗中吹捧对方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如“家擅无双誉,朝居第一功……疲民呼杜母,邻国仰羊公”,更加上哭穷、检讨、恳求,实属两面三刀、违心之举、有损操行,成为其创作史上抹不去的一大污点。李商隐有族叔李褒,曾任郑州刺史、礼部侍郎、吏部尚书等职,他多次致信李褒,表达了渴望援引之意,二人关系一度密切,但李褒逐渐显贵之后,并未施以援手,也表明其对商隐不大认可。他曾经两次赠诗同时代的大诗人、属于牛党的杜牧,对方竟一字不回,这其中或许有党争立场考虑,也许有恶其操行考虑,也许有趣味不相投的考虑?

身处当时的官场,也许多数人都难以免俗,李商隐也不例外,只不过在手腕上没那么娴熟圆融,以致落下把柄,影响了仕途。

商隐善于写诗文,但在真正的政客眼中,却未必适合从政为官,所以少推荐、无提拔。然而,他无自知之明,汲汲于功名,耿耿于衷怀,只能郁郁而终。

横向对比一下:商隐的同榜进士韩瞻,也是他的连襟哥,进士排名不如他,说明考功不如;尽管当时与商隐多有诗歌唱和,但不见诗文传于后世,说明文才不如;但是率先被王茂元择为东床快婿、资助于长安建起豪宅;因善于做官,做官比商隐更顺利:唐宣宗大中中期,任司勋员外郎,出为普州刺史。复入为虞部郎中。时夏侯孜为右丞,以瞻声绩不立,诙谐取容,出为凤州刺史、兼本州镇遏使。十二年,拜睦州刺史。而商隐之亲弟中了进士,也仅仅累为宾佐。

诗人从政、文人从政,多数做不了大官大事,反倒促成了他们为文写诗更有成就。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还有柳宗元等八司马等多如此,只有张说、李绅、韩愈、白居易、张九龄等少数人做官成功。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人生不幸诗文幸”。

 

(三)

经验教训

1、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反对拉帮结伙、结党营私。李商隐从政失败的根源,主要是党争。历史上,唐代的牛李党争与宋代的新旧党争,最为激烈。皇权不振,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文官便结党争权夺利。党争严重破坏官场生态,让栋梁之材有志难伸,李商隐便是典型的受害者、牺牲品。

再看同样生活在牛李党争时代的大诗人、散文家杜牧(803-约852)的经历。他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几个月后江西观察使沈传师辟其为幕僚。大和七年(833)至九年,得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幕僚,深受牛之关照。开成二年(838),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府。开成四年(839),年底离开宣州,赴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开成五年,杜牧升膳部员外郎。会昌元年(841),杜牧调任比部员外郎。会昌二年(842),外放穷僻的黄州任刺史。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因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会昌四年(844)起,杜牧先后任池州、睦州刺史。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相周墀帮助,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宣宗大中四年(850)转吏部员外郎。在令狐綯为相期间三请而得外放湖州刺史,后升考功郎中、知制诰,累迁中书舍人。虽然做了十年幕僚,却不被认为是优秀文秘;虽然仕途同样深受朋党之害,颇为坎坷,但毕竟更善于为官、幸得贵人相扶,官至中书舍人、正五品。

无论何时,结党营私,必祸国殃民,要坚决反对,要始终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无论在体制内外,碰到朋党之争,应坚决回避,甚至不惜离开该地区该单位。

2、认清你自己,不要勉强自己去做不适合的工作。

李商隐本不太适合做官,却孜孜以求,郁郁不得志,最后忧怨而终。学而优则仕,但学优未必仕优。从后人整理的《唐朝诗人官阶排名》一文可看出这点,文人从政,有成有败,难以一概而论,大体宜走专业路线。如果实在走不通仕途,务必谨记王勃之叹:“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且以韩愈作对比:对韩愈(768-824)的公认身份,除了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之外,还有高级官员。贞元八年(792),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使幕僚,继任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因谏迎佛骨一事,再次被贬,远至潮州。但终获重用,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事实证明,他确实比李商隐更长于做官,是文人做官成功的典范。

文字:潘登 编辑:王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