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家园 共同守护|“疫”瞬间:抗疫一线,微光可成星海
i东莞 2022-03-18 20:44:55

点滴微光,可成星海。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疫情防控期间,最辛苦的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工作者们或志愿者们,他们穿梭于居民楼里、守候在马路上,深入封控区、集中隔离点,核酸检测、维持秩序、检测消杀、运送物资、信息报送……他们用忙碌的身影守护着我们的家园,成为“莞邑”大地上最动人的风景,成为人民群众最坚强的依靠。

“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一个个感人的温馨瞬间,带给我们战胜疫情的信心,凝聚起众志成城、同心抗疫的磅礴力量。

瞬间一:

志愿者飞速扶起铁栏

东莞市广西商会是东莞市司法局长安分局(以下简称长安司法分局)法治建设共建单位。根据长安镇统一部署,长安司法分局抽调人员下沉锦厦社区。3月16日,长安镇举行全员核酸检测,应长安司法分局倡议,东莞市广西商会派出多名志愿者支援锦厦步行街核酸检测。当日上午核酸检测开始不久,用于间隔人流的铁栏被待检群众碰撞,引发“骨牌”效应连带倒下。这时,东莞市广西商会的志愿者立刻冲上去,快速逐一扶起铁栏固定,维持人流有序排队待检。

拍摄人:骆丁光

拍摄时间:3月16日

地点:长安镇锦厦社区步行街核酸采集点

瞬间二:

学校唯一留校生生活同样精彩

记者走进长安实验中学的课室看到,平时充满欢声笑语的教室只有一位老师和一位学生在上课。这是道德与法治科组长麦爱娣在教室里给线上的居家同学直播上课,而初三学生小卢就是唯一的线下学生。

当讲到姓名权和“盗用”“冒用”等知识点时,小卢不仅自己积极回答问题,还帮忙把直播手机互动面板上其他同学提出的困惑及时反馈给麦老师。麦爱娣说,跟她一样,喜欢在课室里跟小卢一起上直播课的老师很多,因为这样更有真实课堂的氛围,就像仍然在现实课堂一样。

“现在是初三,马上就要中考了,我要争分夺秒,抓住每天的学习时间。”小卢每天像往常一样,早上七时多到课室进行早读,然后按部就班上课、晚修。

以前同学们都在的时候,宿舍有同学叫早,现在只剩一个人留宿,小卢唯一担心的就是早读迟到,哪怕只有他一个人,他必须坚持早读多背多记几个知识点。了解到这情况,生活老师廖铖特地从家里拿了小女儿钟爱的闹钟摆在了小卢的床头。这样即使没有其他同学在,闹钟也能督促他每天按时早起。

拍摄人:长安实验中学

拍摄时间:3月中旬

拍摄地点:长安实验中学

瞬间三:

“大白”入户防疫路上不落一人

“大爷大妈,我们是来给您做核酸检测的,您张一下嘴,啊。”3月17日下午,高埗镇凌屋村干部领着医护人员,上门为95岁的凌爷爷夫妻俩做核酸检测。

“两老上了年纪,行动不便无法出门,作为子女的只能干着急,现在专门有医护人员上门为老人做核酸检测,我就放心了。”做完检测的老大爷家人连声道谢。

在几轮的核酸检测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高埗基于前期排查入户情况,罗列出需入户做核酸人员名单,19个村(社区)各自按时间计划安排,协助医护人员上门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进行核酸采样,确保应检尽检、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拍摄人:冯锦强

拍摄时间:3月17日下午

拍摄地点:凌屋村

瞬间四:

所有采样点的医废都日产日清

污染防治股固废组虽然不到现场支援采样工作,但是他们支援采样工作的时长和辛苦程度却丝毫不输于冲锋防疫一线的同事,甚至工作长达24小时。

在各个核酸采样点布场后,南城生态环境分局固废组的同事就要逐一确认各个点位的医疗废物存放区域是否规范设置。采样工作开始后,固废组就要时刻盯着工作群里的反馈信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联系外出巡查的专管员,前往各核酸采样点位处理医疗废物。

至晚上采样工作结束后,固废组又要协调南城环卫所、医废处理公司等单位及时将医疗废物转运出去,确保所有点位的医疗废物全部清运完毕。每一次,所有采样点的医疗废物清运完毕,往往已是第二天凌晨三四点甚至更晚。

“医疗废物一旦处理不当,将威胁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我们的工作就是保证核酸采样完后,所有的医疗废物日产日清。”南城生态环境分局工作人员冯世杰说。

拍摄人:罗伟良

拍摄时间:近期

拍摄地点:南城医疗废物处理点

瞬间五:

小朋友,一定要“罩”顾好自己

3月17日上午,在横沥镇田头村临时核酸采样点,一位正在忙碌着的志愿者看到小女孩手里拿着口罩怯生生地站在一旁,志愿者立即走了过去,一边安抚小女孩,一边为小女孩佩戴好口罩,并为小女孩找到家人。

拍摄人:刘林志友

拍摄时间:3月17日

拍摄地点:田头村

瞬间六:

东莞好人志愿服务队践行和弘扬志愿精神

中堂志愿者协会副会长、东莞好人志愿服务队中堂分队副队长邓国强,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坚决有效阻断疫情传播,他奋勇当先,从未缺席,带领社会志愿者们参与大型核酸检测工作,给志愿者做好岗前培训,落实“不培训不上岗”;面对老幼孕残群体,邓国强主动帮助、耐心引导,一步一步为群众解决难题、提供便利。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和弘扬志愿精神,向群众展示良好的中堂形象。

拍摄人:史正宇

拍摄时间:3月17日

拍摄地点:中堂文化广场

瞬间七:

雨中核酸检测

3月16日,大岭山镇按照上级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开展第3轮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中午,天空不作美,大岭山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在当天的核酸检测中,大岭山多个村(社区),如大岭村、居委会、农场社区都为群众准备了雨衣。中午时分,农场社区上网课的孩子、下班的人群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12时55分,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雨。为了排队的人群不被淋湿,农场社区工作人员立即响应应急预案,拿起雨衣冲进人群中,争分夺秒地向大家派发雨衣。13时04分,雨势渐小,社区工作人员拿起手机,拍下了这一幕蓝精灵排队的画面。此时,在场近300名群众们纷纷表示“农场社区服务很好,能在短时间内能快速地派发雨衣,点赞!”

摄影人:李卓盈

摄影时间:3月16日1点左右

摄影地点:大岭山镇大岭村、居委会、农场社区核酸检测点

瞬间八:

为聋哑夫妇送爱心物资

 

“猪肉20元,鸡肉25元,黄瓜3条,白萝2条,心菜。”3月16日晚9点30分,石排镇下沙村志愿者微信群,收到了一对聋哑夫妇的求助信息,称由于他们无法和外界语音沟通,致长时间无法进食充饥。石排镇下沙村团总支部副书记王振洪,了解情况后马上行动,到附近菜市场为该夫妇采购了一批食品。

3月17日上午,王振洪穿戴好防护装备,手提几袋食品步行进入到管控区,数分钟后来到了聋哑夫妇的住所。这批物资,2斤猪肉,4条红萝卜,2条白萝卜,菜心2斤,还有一盒口罩。为减少近距离接触,他们从楼上抛下绳子将食物吊上去,取到食物后对王振洪等志愿者们连连比划致谢。

拍摄人:王艳景

拍摄时间:3月17日上午10点,

拍摄地点:石排镇下沙路25号101室

瞬间九:

二维码里的全心全意

二维码是平面的,没有温度的~

二维码里面是立体的,温暖人心的,是以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为宗旨的!

手持“粤核酸”小程序二维码在检测队伍中穿行的党员志愿者拉开了群众们一米的间距,却拉近了我们党员与群众之间的心里的距离~

当中国红遇上了疫情,只要信念在,党群心连心,暂时的一米间距,更加体现了我们众志成城,万众一心,那就没有打不赢的“战役”~

拍摄人:周珊珊

拍摄时间:3月17日

拍摄地点:洪梅镇

瞬间十:

热心驾校腾出场地助力核酸检测

3月17日,高埗镇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位于高埗村的明庆驾校积极配合核酸检测工作,无偿提供面积超1万平方米的训练场地,作为本轮核酸检测新增的采样点,方便了辖区居民就近采样。

明庆驾校核酸检测采样点,结合训练场实际情况合理规划了排队等候区、信息采集区、采样区等,原本的教练休息室布置成为医护休息区,小会议室布置成为临时隔离点,为医务人员和广大市民提供舒适的检测环境。

“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支持、配合抗疫工作。这次除了提供场地以外,我们还为医务人员和广大市民准备了250箱矿泉水和1500个口罩,免费派发给大家。”明庆驾校负责人林喜强还积极发动并组织带领员工参与抗疫志愿行动,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投身抗疫第一线,助力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

拍摄人:李淦斌

拍摄时间:3月17日上午

拍摄地点:高埗村明庆驾校

瞬间十一:

点亮抗疫夫妻“微心愿”

3月18日,道滘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人员接到一线抗疫人员陈先生的微心愿信息,夫妻两人在道滘镇社卫中心工作,因疫情防控工作需要,被抽调开展防疫工作,无法照顾家中两位小孩,希望得到帮助。在接收到消息后,道滘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立即行动起来,联合公共服务办、妇联,组织社工为他们照看小孩。

拍摄人:道滘社工

拍摄时间:3月18日

拍摄地点:昌平社会工作服务点

/链接/

“疫”瞬间征集

连日来,本报推出《“疫”瞬间》专题报道,现向全社会征集战“疫”影像,以图片形式反映战“疫”一线的故事,从影像角度讲述一线工作场景、一线工作人员工作故事和市民支持配合防疫政策的故事,让这些瞬间感动市民、引导市民。

征集要求:每张图片配以“拍摄人”“拍摄时间”“拍摄地点”以及200字左右的图片说明。

征集方式:直接发送本报记者的微信cl930320。

这些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感动瞬间,是黑暗里的一束阳光,带来的不止光明,还有温暖和必胜的希望!

文字:张喜林 李健武 甘劼伟 韦琼 刘志斌 袁健斌 刘维佳 吴金华 通讯员 邱发平 图片:各署名人供图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