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点起来上网课,马上就要开始了!”“让你关电视怎么那么磨叽,我都说了几遍了!”“做个作业能不能快点!写不完今天不许看电视!”各位家长们,这样的话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呢?孩子在家期间,尤其在因为疫情需要居家学习期间,最崩溃的可能就是家长了,快被宅在家里的“神兽”逼疯了。更别提白天上班、晚上陪娃做作业的妈妈们,要是再碰上个磨磨蹭蹭的“牛磨娃”,简直心脏病都要犯了。
时间管理是孩子自主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能否较好地安排时间、能否充分利用好时间对孩子发展影响很大。孩子磨蹭、拖拉,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时间观念,应该是大多数家长头疼的问题。如何瓦解孩子的磨蹭,实现双赢呢?萌萌姐姐邀请广东省家庭教育指导师,东莞市心理学科带头人、东莞市妇联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东莞市厚街湖景中学心理教师何冬平来支招。

磨蹭背后大有原因
1、家长预期过高
例如一道题,家长们认为孩子应该3分钟内完成,这就是家长的预期。就像你观察3岁的孩子穿鞋子,可能会看到他慢吞吞地撑开鞋子,把脚小心翼翼放进去,没穿好,再重新来一次。他穿好鞋子可能会花上10分钟以上的时间。这个时候如果你只是用自己的标准去想:“我只需要10秒钟就能完成的事情,你为什么需要花那么长时间?你在磨蹭!”当家长预期过高的时候,孩子只要没达到你的心理预期,就会觉得孩子在磨蹭。
2、孩子遇到困难
很多孩子会在做作业的时候抠一下手指,玩一下橡皮擦,望一下窗外发呆,实际上他可能不知道这道题怎么做,但是家长推门进去第一句话可能就是“你在磨蹭,你为什么拖拖拉拉?”没错,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是拖拖拉拉,但是行为背后的原因是“我不会啊”。但是没有人问孩子会不会,大家都在说“你能不能快一点!”四年级以下的孩子,如果我们看到了他们磨蹭的行为,大约有80%的孩子是因为遇到困难了,只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开口,因为说出来大人可能会问你白天在学校没有认真听课吗?与其被否定,倒不如被当成是“我懂但是我磨蹭”更好接受一点。
3、孩子没有期待
“做完了课堂作业,做家庭作业,做完了家庭作业,做补习班的作业,做完了补习班的作业,还要做妈妈为了自己提高而布置的作业……”很多家长都会说当孩子做完了自己的作业之后就是自己的自由时间了,但是当孩子做完作业之后仅剩的一点点时间想看电视了,你可能又会说“孩子,你现在眼睛需要休息一下,我们看看窗外吧。”长此以往,孩子会发现有期待也没有用,磨蹭的话就还能少做点作业让自己轻松一点。
4、有的放失解决磨蹭
首先,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让时间看得见
时间是抽象的,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一定要让孩子看到、感知到真真切切的时间。
5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回顾昨天和预测明天的能力。在晚上睡觉之前,家长可以和他一起讨论明天需要完成的事情,例如“明天几点起床?”“什么时候开始上网课?”“做多长时间的作业?”除了这些,自由时间可以让孩子自己自由规划。
在具体完成作业时,家长还可以用计时器,给孩子定时,让他感知到计划表中的具体时间。比如,你跟他说,“写10分钟作业就可以休息了,也就是钟表上的长针指到6。”当孩子对着时钟来完成某项具体任务时,能够增强对时间的掌控感,也更能提高他对这件事的胜任感,从而能更好地调节自己的节奏。
家长也可以先询问一下孩子做完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他是怎样安排时间的,然后再利用计时器帮助孩子计算一下时间,让他知道实际时间和预期时间之间的差距,训练下来也非常有利于孩子看见时间。
其次,家长需要放下情绪少点催促
有时孩子的磨蹭恰恰是家长催促出来的。过多的催促,使孩子丧失了感知时间快慢、事情急缓的能力,更严重的是从此只要做这件事情就和不好的情绪联系在一起,从而丧失兴趣。比如孩子吃饭比较慢,每次吃饭家里人都催她快点吃,责怪她吃饭每次都是最后一个。吃饭本该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却让她有了心理负担。
减少催促,需要家长先克制自己的情绪。我们要避免带入自己的情绪。有时候因为时间紧迫或者心烦意乱,就会觉得孩子格外磨蹭,忍不住放大孩子的问题行为,过度催促。放下情绪,不催促,也不责备,给他具体可执行的策略,孩子在有成就感的同时,也会慢慢改掉磨蹭的坏习惯。
最后,家校需要及时给予正向反馈
在孩子有进步的时候,家长需要及时多肯定、给予鼓励。写作业是件枯燥的事情,不少孩子缺乏动机,这时家长的及时奖励很关键。
看到孩子有了进步,家长可以跟他说,“呀,这次做作业比上次快多了,5点半就做完了”“真好,这次不用妈妈提醒,你就自己做完了。”听到这些鼓励,孩子一定很开心,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减少走神的次数。奖励和鼓励,会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让孩子更加自律,受益终生。
时间观念的养成、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告别磨蹭和拖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耶鲁大学的研究表明,学龄前孩子的磨蹭,大概到七八岁,随着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增强,会逐渐得到缓解。我们作为家长,能做的是:有耐心,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适当的策略,同时更要以身作则,最终才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自律的人。
专家介绍:
何冬平,东莞市厚街湖景中学心理教师,东莞市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批学科带头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东省家庭教育指导师,东莞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