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香园|“优秀文秘”李商隐及其启示录
i东莞 2022-03-08 23:02:36

“优秀文秘”李商隐及其启示录

潘登

 

说起唐人李商隐,世人皆知他是大名鼎鼎的情诗高手,但是很多人不知他还是值得学习的优秀文秘。

所谓文秘,唐代一般称为幕僚,是为地方大员管理章奏、起草公私文书的雇员。

唐朝的地方大员节度使、观察使等,建有衙门,称为使府,雇有一批幕僚,分任判官、支使、掌书记、巡官等职,帮助府主办文办事,由府主与对方商洽聘任,但需要府主向朝廷申报获准才可担任,如李商隐撰《为安平公兖州奏杜胜等四人充判官状》就是向朝廷申报4人任职的。府主也可奏请朝廷为幕僚授予官衔,如殿中侍御史、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这种官衔称为宪衔。拥有宪衔的幕府人员称宪官,虽不在朝廷供职,但也有朝廷命官的身份,可应征入朝廷为官,例如韩愈、令狐楚、杜牧等唐代大文人,都是先任幕僚、后任大官。但是大多数幕僚都没有晋升入朝廷的机会,比如李商隐之父李嗣,任获嘉县令满3年,本可留任从调,但他选择转任浙东观察使孟简之幕僚、殿中侍御史宪衔,官阶为从七品下,比县令还低。府主与幕僚,不仅是上下级关系,还有主宾关系,甚至师友关系。

根据《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等记载,李商隐生前重其文而轻其诗,整理了自己当幕僚写的文章,先后编成《樊南甲集》和《樊南乙集》,但并没有亲自编辑或托人编辑自己的诗集。李商隐当幕僚写的文章主要是骈文,而多数骈文在历史上留下了形式僵化、内容空虚之类不好名声,所以后人大都轻其文而重其诗,没有保全其骈文集,反而广泛收集其诗,出版了多个版本的商隐诗集。这就形成后人多知“玉溪诗”而少知“樊南文”的状况,更少有人从文秘视角研究李商隐。

当代词学泰斗叶嘉莹曾对《樊南文集》作出不无激愤而悲情的评述:你打开看看,都是骈文,写的是什么?不是写他自己思绪感情的文章,而是他给人家做秘书,替那些长官写的应酬文字。所以每当看到李商隐的《樊南文集》,我就非常替李商隐悲哀,这么好的才华,这么好的文笔,每天去给那些长官写这种无聊的文字,真是非常悲哀的事情!

她从诗词学角度评论李商隐,认为是悲哀,但从笔者本人22年文秘工作经历的角度看,则必须承认和肯定李商隐是当时优秀文秘,善于“为他人作嫁衣裳”,长于代拟文稿,值得研究和学习。

 

(一)优秀文秘的优秀表现

1、担任幕僚时间长达十九年多。

李商隐从文宗大和三年(829)十一月,18岁(虚岁,下同)左右加入令狐楚幕府开始,至大中十一年(857)46岁离任幕僚,期间共任幕僚约19年多,占他工作时间29年的65%,占他47年人生的40%。

如果不是优秀文秘,哪能在此行当混迹这么多年!

2、服务节度使、观察使、州刺史等方面大员多达9位。

李商隐作为幕僚,服务过令狐楚、王茂元、卢弘正、柳仲郢等4位节度使,崔戎、郑亚两位观察使,周墀、李褒两位州刺史,还有京兆尹郑涓等人。

(1)任令狐楚幕僚约6年。从文宗大和三年(829)商隐游学洛阳,投文献诗,结交当地最高行政长官令狐楚开始,到文宗开成二年(837)十一月,令狐楚在山南西道节度使任上去世,头尾9年,减去商隐开头一年学习、大和七年至八年令狐楚入朝任吏部尚书不用商隐一段时间、商隐多次应试占用时间,实则约6年。

(2)任观察使崔戎幕僚约几个月。令狐楚任吏部尚书期间,大和八年(834)初,商隐转入兖海观察使崔戎幕府。崔五月到任,只过了一个多月,染病暴亡。

(3)任王茂元幕僚约3年。商隐从开成三年(838年,令狐楚去世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任掌书记、侍御史,到844年王茂元病死忠武军节度使任上,头尾6年,减去其中开成四年(839)在秘书省任校书郎几个月、初夏起改任弘农县尉约一年、842年二入秘书省为正字一段时间、同年起为母亲守丧3年,实际不到3年。

(4)任观察使郑亚幕僚约2年。大中元年(847),给事中郑亚改任桂州刺史、桂管观察使,李商隐应邀加入幕府,职务是支使兼掌书记、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二年,李商隐摄守昭平郡。因很快郑再贬循州刺史,李商隐离桂北归。

(5)任京兆尹郑涓的参军约1年。大中二年,吏部调选为周至县尉后,晋见上司京兆尹郑涓,当即被留在府中为属掾,以参军之职,专管章奏之事。

(6)任节度使卢弘正幕僚约1年半。大中三年九月(849),卢弘正任武宁军节度使,李商隐受邀请随往徐州任判官,得侍御史宪衔。一年多后,大中五年春卢病故,李商隐不得不另谋生路。

(7)任节度使柳仲郢幕僚约5年多。大中五年(851)秋天,东川节度使柳仲郢邀请李商隐任上军,后任节度判官兼掌书记、检校工部郎中。大中九年(855),柳仲郢升吏部侍郎,大中十年改兵部侍郎,充盐铁转运使,奏李商隐为盐铁推官。约一年左右,商隐以病辞职回乡。大中十二年(858)卒,年47岁。

(8-9)短暂为华州刺史兼镇国军潼关防御使周墀(841)、郑州刺史李褒(守丧的最后一年期间)等官员做过代笔工作。

如果不是优秀文秘,哪能得到这么多地方大员的雇请聘用!

3、代拟公私文书数量多、质量好。

大中元年(847),在郑亚幕府中,编定《樊南甲集》,序言自云收骈文433篇文章;

大中七年(853)十一月,在柳仲郢幕府,编定《樊南乙集》,序言自云从6年来积得五六百篇中,选取约400篇。

代拟过山南西节度使令狐楚、兖海观察使崔戎、忠武军节度使王茂元3位高官的遗表:遗表,是地方大员临终之前向皇帝呈送的最后一道公文,叙生平、谢皇恩,便于朝廷定评、史官立传参考;提出地方政务人事安排建议;诉请个人和家庭要求。于己于人于朝廷,都十分重要。

令狐楚,23岁进士及第,后在太原府任幕僚,得三任节度使信任,“自掌书记至节度判官,历殿中侍御史。楚才思俊丽,德宗好文,每太原奏至,能辨楚之所为,颇称之。”(《旧唐书·令狐楚传》)当第三任节度使暴死,他被武将挟持代草《遗表》,一气呵成,辞恳意切,感动三军泪下,使迫在眉睫的兵变,转危为安。从此声名更重,逐步晋升,从翰林学士做到宰相,又出京任节度使、观察使。

令狐楚本人虽是顶级文秘出身,但他在山南西道节度使任上去世前,对于起草遗表这个重任,他没有亲自操刀;他的儿子令狐绹(795-879)比商隐早考上进士、时任朝中高官,但他不委托儿子代拟;他的幕僚还有刘贲等名士,但他也不委托他们代拟;偏要从长安招来商隐代为起草,足见他最信任商隐这个文秘高手。他对商隐说:“吾气魄已殚,情思俱尽,然所怀未已。强欲自写闻天,恐辞语乖舛。子当助我成之。”(《旧唐书·令狐楚传》)

写过4位大人物的墓志铭或祭文:唐人重门第、爱炫耀,集中体现在喜欢以高价润笔聘请权贵名人写墓志铭或祭文,借机大吹特吹,传之后世。商隐当时官位不高,但名气很大,所以多人请他写墓志铭或祭文。据《新唐书·令狐楚传》,文宗开成三年(838),令狐楚临终前交代家人:“吾生无益于时,无请谥,勿求鼓吹,以布车一乘葬,铭志无择高位。”最终由商隐来写墓志铭,事见《撰彭阳公志文毕有感》,但目前尚未见到铭文出土。

大中二年(848)冬,故宰相牛僧孺卒,次年下葬,杜牧为墓志铭并序,今存于《樊川文集》;商隐为祭文,今佚;京兆尹赞叹“二事为不朽”。

大中三年(849)政界名宿、诗坛盟主白居易(772-846)去世三年,在其子恳请、其堂弟白敏中(时任宰相)属意之下,商隐撰写《太原白公墓碑铭》。

王茂元曾任岭南节度使兼广州刺史这个肥缺,家财巨万,在长安、洛阳建有豪华府邸。在忠武节度使任上病死后,商隐为他写了两篇很感人的祭文。

李商隐还曾代桂管观察使郑亚,为故宰相李德裕文集起草序言。

如果不是优秀文秘,哪能有这么多涉及高官名人的重要文章由他来写!

4、身处僻远的梓州幕府,却有读书人慕名赶来求学文章,帮助编抄文集。

当时有位文学青年杨本胜,出身于名门望族,伯父杨虞卿、父亲杨汉公皆系当世权贵。大中七年(853),先去长安探望李商隐之家属,再来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潼川镇)请教,协助编定《樊南乙集》,边干边学。有商隐诗《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男阿衮》为证。

 

(二)李商隐代拟公文优在何处

李商隐的写作,除诗歌以外的成就被论及较少。李商隐最初随其处士叔学习古文,以古文出示诸公,但到洛阳结识令狐楚等政界人物之后,认清了骈文是一种极为讲究体式、韵律的文体,虽然受古文运动的影响,处在逐渐没落中,日常写作已不常用,但仍是当时官场唯一通用的公文文体,要走仕途就必须写好骈文。李商隐在令狐楚的培养下,成长为骈文专家,为许多官员代笔起草过奏折、书信等文书,是晚唐时期最重要骈文作家之一。

所谓“古文”,指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所谓“骈文”,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讲究四六对仗、辞藻、音律、典故,形式僵化,文风萎靡,看起来华丽整齐,内容却空洞无物,少有优秀作品。

范文澜编著《中国通史》第四册指出:“李商隐四六文的特长,就在‘好对切事’一语。四六文如果作为一种不切实用,但形式美丽不妨当作艺术品予以保存的话,李商隐的四六文是唯一值得保存的。其余四六文作者固然还有不少名家,按古文运动的标准,都可以归入陈言务去的一类,全部废弃并不可惜。”

例如李商隐《祭外舅赠司徒公文》,是规范的祭文,追叙岳父王茂元之家世和生平,形式上皆用对偶,四六交替,隔句押韵;内容上,叙人事而绝不直述,多用比拟和典故;句式整齐、音韵铿锵、诗赋铺排,但含蓄隐晦,难懂难传。令狐楚对李商隐有重大恩情,故《祭外舅司徒公文》,写得既文彩飞扬又富有真情实感,堪属佳作。

又如李商隐《为濮阳公与刘稹书》,是代时任河阳节度使王茂元写的劝诫书信,后来刘不听、举兵交战,《文苑英华》等收录此文改题目《为濮阳公檄刘稹文》。

针对刘稹旬日前拒绝朝命之事,“再陈祸福,用释危疑”,反复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君臣大义说到友情关系,说到家族利害,直到最后发出严重警告,促其悬崖勒马、服从朝廷,从容文雅,形象生动,音节铿锵,气势磅礴,多论理讲情,力求服人。相比骆宾王之《讨武曌檄》,偏长,偏深,偏软,偏理。

总而言之,李商隐骈文的优点有:

1、善于揣度和表达别人的感受。李商隐的骈文多是奉命代人立言所作的表、状、启、牒等公文。这些公文作为官场文章,少不了许多套话,而骈文本身还有字词句方面的约束,又是代人而作,所以在写作时所受的约束就更多,但李商隐却能将自己的感情与所代之人的情绪合二为一,从“感同身受”的角度着笔,化呆板为典雅而得体,写出府主认同接纳的话语和感情,确实难能可贵。

2、不拘格式,在限制当中有突破,往往骈散间用,使得抒情叙事相对更加自由发挥、感情表达淋漓尽致。

据陈冠明《“三十六体”:宋祁总结、认定的骈文体派》分析:李商隐、段成式、温庭筠三人大力提倡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的四六文,集六朝骈文(工整)和唐骈文(散化)之所长。就中以李商隐的骈文最具代表性,精工典丽、情韵并美,行文流畅,富于变化,在华美的形式之下,多了几分自然圆融、灵动之气。

3、善于把高妙的诗歌创作技巧转用到骈文中。骈文有诗歌的语言、情韵,讲对仗,讲凝练,讲节奏。而这正是李商隐拿手的。

4、熟读经史,信手拈来运用典故。

商隐在《樊南甲集》序言中自述说:“樊南生……后又两为秘省房中官,恣展古集,往往咽噱于任、范、徐、庾之间。有请作文,或时得好对切事,声势物景,哀上浮壮,能感动人。”《旧唐书》也说他“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骈文之外,商隐的古文也写得很好,大有韩愈之文风。多在私人通信、序言等场合使用。如《李贺小传》《别令狐拾遗书》《上崔华州书》《与陶进士书》等。

 

(三)李商隐文秘工作启示录

1、个性倔强、主见过多的人成不了优秀文秘。例如,韩愈6年考了4次科举才中进士,但接下来连续3年都未考过吏部关试,不能当朝官,为了谋生只好去当幕僚。虽然韩愈是公认的大文学家,做过两府幕僚、时长4年,但没有人说他是优秀文秘,因为他个性倔强、主见过多,初到幕府,就上书反对早出晚归的作息时间表,要求修改规定;平时也不甘于琐碎而平庸的工作,牢骚满腹;尤其不愿写骈文,一心倡导并带头写古文。杜牧虽然也在3个幕府共做了10年幕僚,也不被认为是优秀文秘,大概因为个性张扬、风流过度、赋与政论更加有名之故。商隐则个性文弱,与多位府主融洽相处,用心钻研骈文,从而成为优秀文秘。

2、李商隐的本职工作是当幕僚、当官员,业余特长是写诗歌,最终留名历史的是后者。这启示我们:只要善于利用业余时间、发展业余特长,也大可以发展成为主业之外的行业高手。当代中国人,一年365天中可以拥有115天的公休假期(不计带薪年休假期);在每一个工作日当中,至少拥有3小时的可自由支配而且连续的时间。中国先贤说:“假以十年,何事不成?”西方“一万小时定律”专家说:“无论何人从事何行业,只要能持续坚持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都能成长为行业大师”“每天坚持3小时,大约10年才能达到一万小时”。

3、有高手指点才更易成就事业。李商隐曾在《樊南甲集》自序中写道:“人或目曰:韩文,杜诗,彭阳章檄,樊南穷冻,人或知之。”这说明,韩愈的古文,杜甫的诗歌,令狐楚的骈文,并称为当时的三名。他有幸得到令狐楚这个骈文名家的教授,加上他自身素质较高,又勤奋学练,也就成了文秘高手。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人生成功,需要高人指路、贵人相助、个人奋斗、小人监督”。

4、不能小看文秘行业。诗歌未必能养家糊口,但文秘肯定能。文秘虽然磨人,但能煎熬出头的就是能人。李商隐其实不想当幕僚,更想当大官,但他的现实选择却是先当好优秀幕僚,再争取当大官。也即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谋求更好的发展。没有平凡的工作,只有平凡的人物。把平凡的工作做到不平凡,把简单的工作做到不简单,就是非凡,就能得到较高的回报。

唐及后世,延及当代,很多人从文秘起步,获得事业成功。秘书职业,可以养家糊口,成为优秀文秘,甚至能达到当时中等收入水平。李商隐在《献河东公启其二》说:“伏蒙示及赐钱三十五万,以备行李。谨依荣示领讫……未草檄以愈风,不执鞭而获富。敢将润屋,且以腾装。戴荷之诚,寄喻无地。”参看康震教授列出的开元年间物价表:一斗盐,10钱;一斗粮食,20-30钱;一斗酒,数十钱;一匹布,400-600钱;一斤猪肉,500-600钱;一个奴婢,4万钱;一匹马,数千-数万钱。又有人说:当时节度使一个月的薪俸约3万钱。对比可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聘用他作幕僚的这笔赏钱是一大笔收入!他的父亲当年放弃做县令转做幕僚,估计一是因为做幕僚收入更高,二是更能与府主密切关系,有利长远打算。令狐楚对他也是“岁给资装”,资助他的家庭生活。

他在《樊南甲集》序中说:“十年京师寒且饿。”这是夸张、愤懑之说。他在自我反省、自伤身世时认为,正是因为学了骈文,以至于世间仅以“能文”视之,以至于只能代人草写文章谋生糊口,以至于充当幕僚几乎成了唯一的出路,才写出带着不良情绪的诗话。

他这是因为从政为官、“回转天地”的远大理想未能实现,因而彻底否定了自己的优势和成绩、否定文秘生涯。这是不客观不公正的。与唐朝有文才却连文秘都当不上的李白、杜甫(孩子都饿死)等人相比,他算不上“穷冻”。“猴群当中,向上看都是屁股,向下看都是笑脸”之谓也。

5、文秘出文集要遵守当时的知识产权法律。在商隐那个朝代,幕僚代府主起草的公文稿,可以在文章标题上标为“代某某官员……”或“为某某官员……”,然后公然收录在自己的文集里面,双方和社会上其他人也都接受。但在当代,文秘万万不可这样做,因为当代知识产权(著作权)法规定:文秘职务出品公文,知识产权属领导或单位,不属于文秘个人,不能对外说出哪些是自己起草的。违反者,犯大忌,必倒霉。如美国“邪恶轴心”始作俑者与布什、白宫之故事。

6、今人能巧用骈文骈句,会产生“物以稀为贵”“阔别惊艳”之感。所以,商隐骈文值得用心学习揣摩。骈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格,是结构相同、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有同字相对的两句话,是一种讲求均衡的语言艺术,要求文字对称、音韵和谐。当今使用骈文骈句的人不多,偶有人使用得好,会大大增强文章的简洁美、对称美、音韵美、变化美,往往给人惊艳之感。当今常用骈文骈句之处,一是宣传标语,如“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不聚餐是为了以后还能吃饭,不串门是为了以后还有亲人”等;二是纪念性碑文,如纪念公园、大型建筑等建成的文章,多用骈文为主的散文;三是人物传记,不少也采用骈散结合的文体,如《长安镇人大主席王志明荣休纪念册序言》等;四是在日常散文中偶尔穿插骈句。

7、成为多面手才更易成就事业。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考取的士人个个能诗善赋,所以他们能否再上台阶,还得比拼其他能力、资源。李商隐是一名崭露头角的文学青年,想在官场有所成就,还得学会写请示报告、通知总结之类的公文才行。同时代的杜牧基于此理,发表了多篇重要政论文章,提出很多有价值的建议,还深入研读《孙子兵法》,著有专著上呈,并为宰相李德裕平定刘稹叛乱献计,被采用见效,故更受重用,官至中书舍人、正五品。

既要有文学才能,又要有其他专业技能,形成跨界优势,才更易成功。网络语言“斜杠青年”“斜杠人生更精彩”,专业语言“培养复合型人才”,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李商隐的多面人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人生的无奈,感受了人间的深情、人世的精彩,领悟了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文字:潘登 图片:新华社 编辑:王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