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墨客丨东莞青年作家刘帆:台前幕后,主推东莞小小说走向全国
i东莞 2022-02-24 15:10:44

在文学创作领域,东莞青年作家刘帆是一个多面手。他从1992年在报刊发表文章起,散文、诗歌、小说等都多次见诸国内报刊、年度选本,获各级赛事大奖。尤其2017年到桥头镇工作后,他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小小说上,为桥头、东莞,乃至广东小小说发展默默付出,成为东莞小小说的主要推手之一。

在创作上,他在全国小小说界占有一席之地;在编务和活动组织上,从《荷风》杂志(小小说季刊)的品牌打造、东莞小小说阵地和队伍建设,他不余遗力,让东莞小小说走向广东、走向全国。近年来,他还潜心理论研究,努力为本土小小说创作提供理论支撑……正是有像刘帆这样一批全方位、全身心投入东莞小小说事业中的作家和社会各界人士不断推动,才使得“桥头模式”“桥头文学现象”“桥头小小说现象”更加家喻户晓,东莞小小说才从桥头走向广东,走向全国。

刘帆是东莞小小说创作的主力军(受访者供图)

 

 

章法有道,小小说创作丰厚多义

近年来,刘帆更是侧重于小小说创作,作品在《小说选刊》《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发表,还被《小小说月刊》《精短小说》等名刊大刊常设性名家栏目推介发表,进入国内名刊“名家视野”,入列名家序列,如《渡船》在《小小说月刊》2021年2月上半月刊“名家视野”栏目头题刊发。此外,《别茶》《渡船》《长生井》《沪上风雨声》《兵》《67号马车》《小镇的阳光与月光》《马灯》等多篇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入选为全国省市中学语文试题,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成为万千青年学子学习和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对象。这些成就,对桥头文学以后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影响及人才培养均具有良好的引领作用。

刘帆并不是一个多产的小小说作家,至今发表小小说也仅仅100来篇左右,但他对作品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并集腋成裘,在国内小小说界影响逐渐增大。说起个人创作,他坦言,其很早就为自己树立了这样一个创作思维:在广阔的写作视野中专注小小说的写作意识,做好锻造经典的准备,树立超越前人的勇气和创新的可能性。“小小说是平民艺术,也是新时代作品,需要有平民意识、时代特色和创新性,我每创作一篇作品都追求尽可能高的美、味和神,以丰富人们对小小说文学的期待和需求。”

刘帆对“美”的追求体现在想象的丰美、思想的唯美、内容的醇美和语言的精美,以精心构思布局、匠心精雕细琢以及发自内心的书写,让每一个作品都有其动人的故事和灵魂。对“味”的追求,反映在作品智慧的含量,通过艺术性的表达,将人生的厚度、温度、情感和力量融入其中,引发思想的共鸣。对“神”的塑造,反映在对社会正气的坚持,不管是针砭时弊还是点赞人性,他都在传递一种正向的人生价值,传递积极的社会能量,将作品的高度和深度相对完整地统一起来,给予读者力量。

为了达到自己的写作要求,刘帆积极融入生活,走进基层深挖素材,走进现场体悟时空,走进历史贴近人文,抓取其作品的“诗眼”。全国知名作家蔡楠评价他的小小说:“章法有道,丰厚多义”,认为“他的每一篇小小说,提炼了题材最好或最关键的部分,并与之呈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造诣,相比于大多数小小说作家,他的创作是独特的,是有创新的,是令人眼前一亮的”。

刘帆首部小说作品集《蝴蝶》封面(受访者供图)

 

 

搭建人梯,推动东莞小小说发展

除了文学创作之外,刘帆将很多精力投入在对东莞小小说的推动上,是东莞小小说发展的有力推动者之一。从2017年执行主编桥头镇小小说季刊《荷风》开始,他便有明确的目标,即努力将《荷风》打造为一个国内知名的小小说文化品牌,并以此为阵地,打造东莞小小说孵化平台,引领小小说更好地繁荣发展。

为此,他坚持作品质量为选稿标准,侧重具有时代性、创新性作品,精心编辑打造,逐渐让该杂志成为国内小小说界一个文学圣地;他积极与《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等国内大刊、名刊编辑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积极推荐在该杂志刊登的优秀作品;围绕杂志,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学赛事,举办改稿会、名家讲座、座谈会、培训班等文学活动,加强杂志品牌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在杂志中特设本土小小说作家作品专栏,如“莞邑新星”“莞邑双子星”等,将作品展示和名家评论相结合,精心推介本土小小说作家的作品,助力本土作家作品更快更好地进入一流展示平台,提高本土小小说作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刘帆不善言辞,却甘为人梯,以务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和文学热诚,默默耕耘《荷风》多年,步步为营,不断推陈出新,迄今《荷风》出刊27期(卷),推出了1200多篇精品力作,《荷风》原载作品被《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小小说月刊》《微型小说选刊》《故事会》《读者》等知名期刊和《中国年度作品•小小说》《中国年度小小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等年度选本转载,数量超过300余篇,其中,国家权威刊物《小说选刊》转载16篇,省级刊物转载率逾25%,在全国具有超强影响力,已成为一本不可多得的引领时尚阅读体验的精品期刊。

《荷风》杂志也因此收获诸多荣誉:2017年荣获中国品牌内刊“优秀期刊奖”;2018年荣获全国品牌内刊百强,进入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序列;2019年成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团体会员”;2021年荣获第四届全国文化(群艺)馆期刊交流展示“2021年度期刊”……中国当代小小说文体倡导者杨晓敏更是赞誉《荷风》为全国业界大刊名刊。

此外,刘帆还长期担任东莞小小说创作基地、小小说学会、桥头文联、桥头作协等机构的秘书工作,在莫树材等领导的支持下,大力推动东莞小小说队伍建设,先后推荐30多人次到全国小小说高研班、金麻雀作家班等地学习深造,莫凤珍、杨娟梅、姜帆、赖海石、白茅等本土作家迅速在全国亮相。

刘帆主编的小小说文学期刊《荷风》

 

 

潜心研究,夯实东莞小小说理论基础

为了更好地推动本土小小说的发展,刘帆近两年来加强对小小说创作的理论研究,希望结合自身创作和编辑的经验,总结出适合新时代、适合广东、适合东莞的小小说理论。其中,2020年12月,他在全国金麻雀作家班做了《小小说的思维与风尚》的授课讲座,对小小说的创新发展提出了建设性观点,文章被金麻雀网刊推发,受到极大关注与好评。2021年2月,他在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会员群作《广东小小说的地域特色》的授课讲座,对广东小小说的地域特色问题和如何使广东小小说呈现更明显的地域特色等进行了理论探索,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与论述,受到全省小小说界的普遍赞赏。

在如何使广东小小说呈现更明显的地域特色这个问题上,刘帆认为,作家在创作上要有“大历史观”,将个人故事与国家故事有机融合,在作品中要看得见民族的血泪史、奋斗史、成功史;要始终重视社会化意义,坚持平民性,重视千百万在经济社会中处于苦闷和苦恼的年轻人;要有利于社会的公序良俗的道德建设,不要违反公序良俗;要把灵魂放在有镜子照耀的地方,让情感找到皈依;要虚构一个可以相信的未来和世界;要涉及到人的灵魂、自由与解放;要有明确的使命与方向等,融入的自己深刻的经历和思考,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刘帆还特别注重小小说的时代性研究,不仅自己写作时,在题材和故事选择以及人物塑造上注重当下性,也主张作品的新媒体用户思维,让作品更加契合当下主题和市场。比如,他非常关注小小说的产业化趋势,在创作和工作上,也尽量往这方面着力,如作品如何更加适合改编为影视剧或小品,或包装为音视频,或小小说活动如何与企业合作,共同打造品牌,互利共赢。

此外,刘帆还十分关注小小说与新媒体的关系,并应用到实践之中。他在工作上,就常常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运用新思维。如主持《桥头文学》公众号全国小小说的“一人一篇小小说”的推介,对入选作品撰写特色评鉴和精心推介,目前已推出106篇优秀作品,助力小小说的探索创新与繁荣发展,在全国小小说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一个时代新文体,小小说已走向成熟。东莞尤其桥头较早地抓住历史机遇,引进小小说,并在莫树材等东莞作家的努力下,成为东莞文坛的一个文化品牌。”刘帆说,小小说正处在一个崭新的时代,他愿意长期潜心小小说,与东莞作家共同努力,让小小说成为东莞的一张富有全国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文化名片。

文字:沈汉炎 图片:沈汉炎 编辑:王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