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旗峰雅韵|崇文亦尚武,英雄辈出地——​东莞科举文化之武举篇
i东莞 2022-02-20 21:56:10

自古以来,“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说法深入人心,文武之道,相得益彰。

此前,“旗峰雅韵”曾连续推出解读东莞科举深度专题,包括忠义英雄篇、硕学鸿儒篇以及书院篇、私塾篇、学宫篇、社学义学篇、科举家族篇等不同章节,无一例外,均是文举追溯(罗亨信、袁崇焕、张家玉虽以军功著,但均是文官出身,三人均为文武双全之才)。事实上,在古代科举制度中,除了文举之外还有武举。只不过,受限于古代“重文轻武”的大环境,武举似乎并没有太过受到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举。

▲2021年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主会场启动仪式,莫家拳课间操表演资料图。陈栋摄

崇文尚武的东莞,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历来习武之风盛行,英雄辈出。据民国《东莞县志》记载:邑尚技击,各派武术教馆遍及四乡。如莫家拳,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现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龙形拳、双手洪拳、太极拳、咏春拳等拳种,如今亦在莞邑大地遍地开花,传承有力。

由唐至清代,东莞先后有文武进士252名、文武举人1763名。武举创始于武周(武则天建立的朝代),兴盛于明清两代。明代,东莞有名可考的武进士8人,武举人217人;清代则分别为76人、429人。可以看出,武举人才虽不及文举多,但数量亦不少,陈策、卢廷璋、谢遇奇等人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武则天:恐人忘战创设武举

古代的科举制,起初只设置了文人学子的考试科目,及至武周时期——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创设“武举”,“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一般认为,这就是科举制中“武举”的正式出台。据《新唐书》记载:“又有武举,盖其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自此之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国家网罗武备人才的重要制度。

唐代的武举偏向于武力技勇,考试内容包括马枪、步射、骑射等。唐末至五代,因战乱频繁,武举也处于停摆状态。

到了宋代,重开武举取士,制度逐渐完善,考试项目不再局限于武力,还增加了军事谋略等,如孙吴兵法等,以便录取文武兼备的全面性人才。宋代还设立了武学,专门培养军事人才。元代武举废止不行。

2018年4月,大型情景剧《上阳武则天》演出剧照。新华社图

“应武举者,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俱求实效,不尚虚文。”明代更加突出了谋略在武举中的重要性。明代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明弘治六年(1493年),定武科六年一试,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准试弓马。后又改为三年一试。考试内容主要是马步弓箭和策试。

清代武举基本沿袭明代,考试程序、办法等并无多少变化。因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热衷参加武举考试。清代民间习武之分盛行,各种内家拳术先后出现,众多的武术流派也在这一时期成型。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工业革命的大潮下,冷兵器逐渐被热兵器所取代,“自火器盛行,弓矢已失其利,习非所用,与八比(八股文的别称)试帖之弊略同。积弱之端,未始不由于此”“内外臣工请变更武科旧制,废弓、矢、刀、石,试枪炮”,在强烈的改革呼声下,存续一千多年的武举制度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被废止,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武举的没落与消亡,固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其本身的弊端也不可忽视。在古代,武举并不是选拔武职官员、军事人才的唯一途径,恩荫、保举、捐官以及行伍起家等多种形式的存在,让其存在意义及重要性大打折扣。因而,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像唐代名将郭子仪这样由武举出身并军功卓著者寥寥。最终走向衰败乃至消亡不可避免。

 

陈策:《明史》有传战功屡立

在东莞的数百位武进士、武举人中,名声最大的首推《明史》有传的陈策。

陈策(1552-1621年),字纯伯,一字翼所,莞城人。自幼身手敏捷,且熟读《春秋左氏传》,常以忠义鞭策自己。明万历四年(1576年)、十三年(1585年)两中武举,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授广州左卫所镇抚,后擢恩阳守备。因剿珠池盗李茂有功,迁广海游击,摄广州海防参将,“多所擒获,内海肃清”。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陈策随总兵陈璘统五千广东兵抗倭援朝,分备露梁岛。明军兵分三路,先击败了日本将领平清正于陆,后关白平秀吉假意求和,“拥众二十万据釜山,佯求封贡以缓我师”,暗中偷袭露梁岛,陈策识破其计谋,出兵焚毁关白平秀吉舟师于海,倭患遂平。

陈策后又随陈璘督广东兵征播州,平定播州之乱。不久,陈璘移师征讨皮林,斩获甚众。有功的陈策改任四川叠茂游击,并升为威茂参将,随即因剿镇雄等番有功,升遵义副总兵,镇抚建南。陈策在任十六年,政绩突出,威信大增,当地民众深为怀念他。

【崇祯】《东莞县志》中关于陈策的生平记载

萨尔浒之战后,辽东局势危急。屡立战功的陈策随后“擢都督,总川兵援辽,军虎皮驿,与沈阳犄角。”明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后金兵攻奉集,为陈策所败。三月,沈阳沦陷。陈策率军赴援,“遮战浑河口”。因敌众我寡,陈策军被数万后金兵所围。虽激励将士,奋力死战一天,但终因寡不敌众,全军死伤惨重,受伤十多处的陈策也不幸牺牲,时年69岁。陈策死后,朝廷诏赠太子少保、左都督,赠谥“忠愍”,立祠,谕祭葬,“官其子世袭指挥佥事”。

戎马一生的陈策,以忠义为先,不惧艰苦,治军恩威并施,赏罚分明,能与将士同甘共苦,深得士兵信服,“故能得其死力”。明末社会动乱,陈策外御强敌,内平贼乱,为维护国家与社会稳定作出很大贡献。

对此,民国《东莞县志》如是评价道:“露梁岛之覆倭,海龙囤之灭播,虽璘谋勇,亦策之力居多,特位属偏裨,功归主将,史未之知耳。及辽事起……杨镐以二十余万之师一战而败,而策以八千人当十倍之众,杀伤相当,卒于俱尽,其血战致死,比之于綎,尤烈亦壮矣哉。”

明代东莞人邓云霄(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有挽诗曰:“西川才散犬羊群,平播当年屡建勋。飞檄征兵书插羽,援辽出峡气干云。锋摧一旅甘同死,力抉重围亦冠军。想象沙场霜月冷,独留遗剑闪青文。”

明代东莞人(万历十年举人)尹守衡亦有挽诗云:“壮岁相从尚几人,须眉长想旧精神。可怜燕市千金骨,化作龙堆一段尘。白草黄云同惨淡,凄风苦雨共悲辛。君恩此日河山远,莫道沙场不见春。”

 

卢廷璋:探花出身戎马一生

若论东莞的武举出身,武探花卢廷璋(?-1817年)堪称翘楚。卢廷璋,字树昭,号玉圃,虎门村头人。少小习武,臂力过人,远近闻名。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中武举人,四十九年(1784年)夺一甲第三名武探花,授二等侍卫。

清承明制,武科考试均同文科之例,大致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进行,殿试后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第二名是武榜眼,第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进士及第”资格。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

《东莞市虎门镇志》。赵水平摄

殿试以后,通常由兵部授予官职,但不同时期授予的官职不一样,如顺治年间,当时规定武状元授正三品的参将,武榜眼授从三品的游击,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备,三甲授从五品的署守备。康熙年间又有变动,改为一半授营职,是直接带兵的官,另一半授卫职,是皇帝的宫廷侍卫。雍正五年(1727年)规定,武状元授御前一等侍卫,武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再从二甲中选头十名,授三等侍卫。其余全在兵部注册授予守备等营职。雍正以后各朝武进士的授官情况还有一些变化,不过所授品阶基本上以康熙朝定制为准,没有太大的变更。乾隆年间的武探花卢廷璋,授二等侍卫,正好吻合。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任期满,卢廷璋领参将。两年后朝廷对侍卫进行选拔,卢廷璋表现优异,充任署四川提标中军参将。

清嘉庆元年(1796年)九月,白莲教起事,滋扰于湖北,延及四川,卢廷璋随署四川总督英善前往征剿,频频告捷。横山子一役,卢廷璋负伤,回本任。

清嘉庆五年(1800年),卢廷璋调任云南武定营参将。翌年旋调广东,任新会营参将,一年后又回调四川复任提标中军参将。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擢升为绥宁协副将。署任两年,转调维州协副将,两年后又平调懋功协副将。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升任松藩镇总兵。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戎马一生的卢廷璋卒于任内。

 

谢遇奇:绩著边陲情系桑梓

若论传奇性,当属谢遇奇。谢遇奇,字慕渔,茶山南社村人。自幼酷爱习武,少年壮志。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谢遇奇于广东水师提标步兵报捐把总衔,同年中武举;清同治四年(1865年),中武进士(第42名)。

清同治元年(1862年),陕西、宁夏发生叛乱,局势紧迫。清廷于同治五年(1866年)谕令左宗棠前赴西北平乱。谢遇奇“护解洋炮赴甘肃”效力,最终“荡平金积堡”,以都司仍留原省原标尽先补用,并赏戴蓝翎。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谢遇奇故居,现存主屋、书房两部分,总占地面积592平方米 茶山供图

彼时,新疆各地豪强也趁机而起,出现割据纷争、各自为王的混乱局面。浩罕汗国阿古柏入侵新疆,盘踞新疆大部;沙俄侵占伊犁地区;英国也对南疆多加干涉,西北边防吃紧,局势错综复杂。清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光绪二年(1876年),谢遇奇克复迪化(乌鲁木齐)等城,以游击仍留原省原标尽先补用,并赏给“健勇巴图鲁”名号。光绪三年(1877年),克复达板各城,赏换花翎。后又因攻克玛纳斯各城,以参将仍留原省原标后尽先补用,赏加副将衔,并赏换“音德本巴图鲁”名号。

清光绪六年(1880年),谢遇奇以副将仍留广东尽先补用。光绪十六年(1890年),委署大鹏协中军都司。光绪十七年(1891年),委署水师提标前营都司。光绪十九年(1893年),借补水师提标中军参将。光绪二十年(1894年),补广东香山协副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调补福建金门协副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调回广东,委署督标中军副将、南韶连镇总兵。此后,两广总督张人骏奏请,再将谢遇奇借补顺德协副将。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谢遇奇出任东莞明伦堂董事。东莞明伦堂是晚清至民国时期东莞最重要的地方组织之一,对东莞近代地方社会具有重要影响。谢遇奇告老还乡后,通过东莞明伦堂继续为地方公共管理事务发挥重要作用。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广九铁路动工建设,修至南社村时,因要穿过谢氏祖坟,遭到当地村民强烈反对,并阻挠施工,要求改道。县令黄凤祺多次到南社村进行调解,均没有效果。无奈之下,“由总督行文县宪谕饬谢遇奇监视开工,各绅耆开导村人,然后买田兴筑”。最终,广九铁路离谢氏祖坟14丈处通过。1911年,广九铁路全线贯通,成为穗港之间最为重要的交通要道。

上马治军则挥师千里,下马安民则福泽乡梓——这是谢遇奇一片赤子丹心的真实写照。南社现存谢遇奇家庙、谢遇奇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家庙是清光绪皇帝为表彰谢遇奇功绩御赐建造,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成,1997年重修。

 

延伸阅读

武举兴盛的明清两代,东莞有名可考的武进士、武举人达730人。陈策、卢廷璋、谢遇奇是其中的佼佼者。在重文轻武的历史环境里,武举出身的人,受重视程度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及文官的。因而,方志典籍里记载不多,很多只是寥寥几句。在翻阅东莞各镇(街道)的志书中,发现不少科举望族,文举兴盛的同时,亦出了不少武举人才,如企石江边黄氏、常平桥梓周氏、道滘叶氏等。

 

植璋

植璋,字纲四,号榕南,石碣水南人。父亲省齐,留心乡党的学塾,提倡建学院。植璋少年时勇而有谋略,最擅骑马射箭。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武举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武进士,殿试一甲第二(榜眼),充任御前二等侍卫。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回部加一级。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授给浙江处州镇标中军游击。因功受到朝廷嘉奖,记其大功,又加一级,并赏绸缎多匹及貂皮荷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跟定西将军阿桂出师,克复多地。植璋善于判断,治军严肃,恃胆色谋略,遇敌果敢锐利,常常身先士卒,不避箭石,屡次都有功劳。后因伤而死在军中,朝廷从优抚恤。

 

黄龙韬

黄龙韬,字小姜,号卓贤,企石江边村人,生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据传少时有大志,聪颖而有胆识,勇武过人。日间勤于读书,夜间勤于习武,后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参加乡试,中武举人,为解元(第一)。初授广州府戒严,后任广(广州)南(南雄)韶(韶关)连(连州)四州总镇。后因镇压太平军有功,受朝廷诰封为“振威将军”,并御赐牌匾一个,匾额悬于黄氏宗祠中堂大梁上,后筑家族宗祠——冠堂公祠,卒于清光绪年间。

 

叶至刚

叶至刚(生卒年不详),字配义,号集斋,茶山京山村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中武举,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中武进士。历官御前侍卫、陕西怀远堡都司、延绥镇标右营游击、西安提标中军参将、直隶通州协副将、广东雷琼镇总兵等。出巡不扰士兵,拒收土豪重金。因事谪戍,卒于道,享年68岁。曾请款续筑西湖堤,经京山延至鳌峙塘,保护三村农田,此为京西鳌立围之始。

 

叶锦标

叶锦标(1840-1899年),字彩昭,号杏桥,道滘人。有智略,娴熟武艺。清同治三年(1864年)考中武举人;同治七年(1868年)考中武进士,授蓝翎侍卫。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到广西柳庆,任左营守备。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调郁林,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盗贼聚众攻城,兵寡不敌,退回城中,贼围城十五日,锦标督兵民固守,单骑巡四城,命令煮粥以供战士充饥。五更贼懈,开城奋击,围遂解。士民德之。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秋,锦标积劳久病,告归、送者挤于道,当年冬天去世,时年59岁。

 

陈庄

陈庄(1729-1819年),字怀端,号慎斋,虎门北栅人。少读史书,童试不第,因而弃文习武。后跟随武举人郑刚,学习骑射。青年从军,担任左翼镇材官,深受器重,提拔为外委,后擢升前山把总、虎门千总,驻防麻涌,署守备职。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被举荐入京,授为蓝翎待卫,不久就职昆明湖教习,出入宫禁,保卫皇室。随后回虎门海防任都司,不久任游击,调守新安,后迁任山东登州游击,驻防胶州。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出巡江南,陈庄受命保护皇帝安全。随后擢任吴淞参将,晋升太湖副将。恰逢天灾,当地民众聚太湖挖藕充饥,同知领兵镇压,以致官迫民反。陈庄知其事,单骑直走民寨,给于安抚救济,民怒悉平。复调狼山总兵,兼理兵民诉讼,执法严明,兵民敬畏。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当地水浸田庄,发生饥荒,陈庄带头捐出俸禄,发动各界施赈救济,后来获士民立祠纪念。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监考江南武举乡试,不久调任浙江温州总兵。正值大门洋海盜猖獗,陈庄率领舟师800余艘,征剿两个月,洋面盗贼平息,战利后移守黄岩。翌年,回调虎门。后调任碣石总兵,又转署雷琼军防,任南澳总兵。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陈庄以年事日高,请求告老还乡。因声名远播,归乡后,当地士民狮鼓迎归。当时的两广总督吉庆对其尤为推崇,并以园田数顷赏为养老之本,但陈庄力辞不受,其高风亮节,时人传为美谈。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卒于家。

 

 

参考文献

1.【崇祯】《东莞县志》,(明)张二果、曾起莘著,杨宝霖点校,1995;2.《东莞历史名人》,东莞市博物馆、暨南大学历史地理教研室编,王元林、张龙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3.《东莞茶山南社建威将军谢遇奇生平考述》,万娟,《岭南文史》2020年02期;4.《东莞市茶山镇志》,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07;5.《东莞市虎门镇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08;6.《东莞市企石镇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10;7.《东莞市道滘镇志》,方志出版社,2019.06;8.《东莞市石碣镇志》,中华书局,2010.12

 

专题监制:张树坚

专题顾问:李炳球

专题策划:雷石鹏 张洪波 虞清萍

专题统筹:刘爱琳 龙小晖

本期撰文:赵水平

本期编辑:王晨征

专题出品:都市新闻部

文字:赵水平 图片:赵水平、陈栋;新华社资料图;茶山供图 编辑:王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