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下午,万江的天气余寒中透着明朗。下午5点多,阳光变得柔和,天色渐暗。位于万江街道新和社区香蕉蔬菜研究所内的“鸟岛”上空,盘旋着一群又一群外出觅食的“归客”,每天定时上演“千鹭归巢”的壮观景象。鹭鸟本是一种夏候鸟,但“鸟岛”的鹭鸟却选择在这里“定居”,无疑是对万江生态环境品质的一种“肯定”。

日落西山,群鹭归巢
近日,记者在傍晚时分来到研究所,“鸟岛”静悄悄的,几棵大榕树“蹲坐”在池塘中。用望远镜看,树林里一只鸟儿都没有。太阳下山不一会儿,从大榕树的上空传来了鸟叫声,几只白鹭从远方飞回,翱翔几圈后,选择了榕树一枝丫,精准地降落休息。
随着天色越来越暗,归巢的鹭鸟从几只变成几十只,一群接着一群回归到它们的“领地”,像是排练舞蹈一般,集体在榕树上空盘旋。太阳下山约半个小时后,整个池塘上空聚集了成百上千只鹭鸟,有纯白的白鹭,也有身体具褐色纵纹的池鹭,在昏暗的夜色映衬下,黑压压一片。它们来回飞翔,相互呼应,发出的“嘎嘎”声像是在互道“晚安”。最后,每只鹭鸟都在榕树上选择了自己的落脚点栖息,逐渐地安静下来。
放眼望去,“鸟岛”的每一棵榕树枝丫上,似乎都有一个专属“哨兵”,只要外面有任何风吹草动,警觉的鹭鸟就会集体起飞。

吸引不少摄影“发烧友”前来打卡
“这里鹭鸟的数量目测大概有1000多只,我们观察到里面主要有白鹭、夜鹭、池鹭,还有少量的牛背鹭。”这样壮观的景象经常会吸引摄影“发烧友”和观鸟爱好者前来观赏,车高华便是其中一位。
车高华是东莞观鸟协会的会员,他经常扛着“长枪短炮”和望远镜到这儿,安安静静地等待日落西山后的这一场视觉盛宴。他表示,“千鹭归巢”的景象跟鹭鸟的作息规律有关,鹭鸟会选择群体栖息增加安全感,因为周边的食物不够,他们便会成群地飞出去觅食,到傍晚时分,成群地归巢,“在这里观鸟是一种享受,相机和手机都拍不出亲眼所见的震撼。”车高华观鸟无数,但依然觉得“鸟岛”的归巢景象十分壮观。
“千鹭归巢”是秋冬和初春季节“鸟岛”独特的壮观景象,到了暖春和夏季,“鸟岛”又有另外一番不一样的景象。
“现在鹭鸟几乎全部一大早就飞出去,傍晚才回来,但到了清明节前后,进入了繁殖期,鹭鸟就会在树林里筑巢,哺育雏鸟,外出觅食的鹭鸟大概会比现在少一半。”吕先生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他表示,到了鹭鸟繁殖的季节,白天会看到许多鹭鸟在岛上自由自在地生活,它们在树林里打闹,在湖面戏水,在泥沼上散步,千姿百态,神韵十足,吸引不少摄影“发烧友”前来拍摄。

“鸟岛”宁静,鸟儿去又归
据悉,如今的“鸟岛”先前是一个大鱼塘,为了整治环境污染,研究所用机器把鱼塘底下的污泥全部挖起,堆在鱼塘中央,又用水泥砖头把污泥围起来,种上榕树等绿色植物,形成一个“人工”小岛。2003年,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意外地发现,树林里开始有了鹭鸟栖息,且鹭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
香蕉蔬菜研究所占地273亩,除了办公楼,几乎都是科学耕种的农田和交错的河沟,没有污染,风景优美。而小岛四周也是被鱼塘围绕,观鸟的人只能隔岸观看,因此“鸟岛”与人类活动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再加上近两年受疫情的影响,研究所不再对公众开放,想要观鸟,便只能到岛的另一岸远观。人少了,“鸟岛”更宁静,鸟儿更自在了。

“鹭鸟是自然迁徙而来的,我们没有干预,让它们自然生长。”吕先生表示,发现有鹭鸟栖息后,他们没有刻意地去保护或者打扰它们的生活,让它们在这里自然地生长、安家。近两年,有摄影爱好者为了拍鸟,不恰当使用无人机而惊扰到鹭鸟,鹭鸟成群离开小岛,但数月后又返回。吕先生说:“可能是因为这里的环境比较好,也比较安静,人类活动少,鸟儿又回来了。”
鹭鸟本是一种夏候鸟,但“鸟岛”的鹭鸟却选择在这里“定居”,无疑是对万江生态环境品质的一种“肯定”。算下来,这群“不速之客”已经在“鸟岛”繁衍生息近2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