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角灯亮相央视 全国观众朋友一品东莞别样“年味”
i东莞-莞城周刊 2022-02-15 11:10:32

东莞非遗文创作品发布会现场

千角灯

2018年东莞千角灯传习所开班,千角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树祺现场讲授千角灯制作方法

张灯结彩辞旧岁,万家灯火庆团圆。1月31日晚,东莞带着“非遗之光”——千角灯亮相央视新闻频道(CCTV13)除夕特别报道《龙腾虎跃中国年》,让全国观众感受“中华第一灯”的独特之美。

据悉,这是一场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总站联合东莞广播电视台在东莞人民公园进行跨媒体、全方位、全过程现场直播,东莞广播电视台派出了强大的摄制、技术团队协助拍摄。

中国的灯笼统称为灯彩,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宫灯更是制作精美,集绘画、剪纸、纸扎、刺缝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当晚,东莞人民公园挂起了几十盏这样的宫灯,照亮除夕夜。

张树祺整理将在直播中展示的千角灯

一盏宫灯寄祝福 人丁兴旺花常开

傍晚时分的东莞人民公园,年味别样浓厚。这里正在举行着一场简单而又喜气洋洋的挂宫灯活动。

在东莞方言里,“灯”和“丁”发音相近,除夕挂宫灯,希望人丁兴旺,多子多孙多福气。现场的宫灯,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角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树祺和他的徒弟、家人们一起制作而成的。为了体验制作宫灯的乐趣,记者和张树祺老先生一道完成了制作宫灯的最后一步——装饰宫灯。

传统的东莞宫灯分为四角灯、六角灯、八角灯,最有名的还数千角灯。记者身旁放着一盏独特的四角灯——除了灯身上雕刻精美的镂空花纹,灯面由画师手工绘制而成,灯的四面分别是四幅画。其中,一面是“连年有余”;另一面写上了“双万城市”,寓意着东莞经济社会发展企稳向好,成为全国第15个“双万”城市。

高高悬挂的千角灯为市民带来浓浓年味

传统特色大盆菜 满载幸福年滋味

除了宫灯、年花,在东莞过年,当然少不了“意头十足”的新春小吃。在直播中,记者向全国观众介绍了油角、糖环这些别具东莞特色的美食。其中,油角寓意着荷包满满钱多多,糖环寓意着环环相扣、甜甜蜜蜜、生生不息。

除了年味小吃,年夜饭是东莞人对团圆的理解和执着。这顿饭中,盆菜是一道“硬菜”,也是经典菜式。直播中,记者带着全国人民,一起云品尝属于东莞的年夜饭。盆菜,寓意着一家团圆、盆满钵满,十分适合其乐融融的团圆气氛。掀开锅盖,暖融融、香喷喷,让人垂涎三尺。不仅如此,里面的花样也非常多,而且每一种食材都有着吉祥的寓意,也代表了大家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央视新闻直播报道东莞千角灯文化

延伸阅读

感受东莞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春节期间,开灯又称“添灯”,是岭南地区特有的民间习俗。在东莞,比较典型的有千角灯、洪梅花灯、莞城花灯等,其中千角灯最为知名。千角灯是宋代八角宫灯的形式,缀有一千个角,一千盏灯,其意是取千角千灯人丁兴旺,千花本同树,千角本同根的寓意。灯身为多个不同的立体三角形组成,集书画、剪纸(刻纸)、刺绣等优秀民间手工艺于一体。

历史上,东莞千角灯纸扎工艺由师傅口传身授,既无图纸也无样本,传承困难。千角灯扎作完毕后于正月悬于赵氏宗祠内供开灯之用。由于扎作成本高,流程复杂,每10年扎作一次。随后,千角灯由原莞城工艺厂三位扎作老艺人张森、张金培、尹全制作,后三位扎作艺人相继去世,目前通晓千角灯完整制作工艺的只有传承人张树祺一人。2006年,东莞千角灯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张树祺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莞城花灯是用于本地区开灯民俗,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据《东莞县志》载:上元前数夕,生子者张灯结彩为酒馔庆于祠,俗呼为灯头,称其祖父为灯公,家里生了儿子就要开灯并悬挂花灯,寓意吉祥如意。其中,王藻记花灯店制作的花灯大大小小100多道工序,扎作技艺非常考究,是东莞传统习俗的反映与实物记载。

而花灯中的“王者”便是千角灯,有着“中华第一灯”的美誉,东莞目前仅有三盏千角灯,相传千角灯原为东莞赵家所独有。因东莞赵氏为大宋皇族,在古代东莞只有赵氏宗祠才有资格悬挂,作为本家族添男丁开灯仪式之用。其做工非常考究,造价又高,旧时莞城赵家也只能每10年扎作一次。因此,旧时每年除夕开灯与元宵佳节结灯时,位于东莞解元坊的赵氏祠堂都会吸引过往的百姓围观。

莞城从2004年开始对东莞千角灯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2005年,东莞千角灯参加“沈阳国际新春灯会展”一举夺得民间艺术山花奖金奖和“中华第一灯”的称号。近年来,莞城十分注重对东莞千角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包括成立东莞千角灯传习所、注册版权商标等。2016年,东莞莞城文化服务中心建立“东莞千角灯传习所”,向社会招收有手工制作基础的学员,邀请传承人授课,开展系统、全面、长期的培训,让这项技艺得以传承。张树祺现在已有一批入室徒弟,作为千角灯传承人的重点培养对象,其中一位徒弟胡志华还创新地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千角灯模型。

另外,张树祺还在东莞市文化馆非遗展厅为小学生传授基本扎作技艺。他致力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千角灯的历史文化,感受东莞优秀传统艺术独有的魅力,让千角灯这一民间工艺瑰宝薪火相传。

文字: 韦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