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7日)是大年正月初七,也是“人日”,又是新年期间一个重要的节日。按照东莞本地“人日”的传统习俗,今天会全家人相聚一起吃饭、吃糖煮丸子(或汤丸),共同“庆生”,祈求在新的一年人人身体健康、团团圆圆、甜蜜富足。
当然,人日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尤其在民国时期,青年男女会结伴到郊外游玩,还有“人日皇后”的活动。年初七早上,各家各户就把年三十蒸好的年糕切成片,煎成金黄色,摆在盘中,配上水果、糖果大吉等贡品,祈求神明保佑好人一生平安。

据东莞民俗学者张铁文的观点,在东莞的春节传统中,春节在冬至(犁耙挂上墙)这一天拉开序幕,并一直持续到蒸满(正月三十)。大体按时间先后,重要的节点或活动有冬至、立春、尾祃、扫尘、办年货、花市、祭灶,除日卖懒、贴春联、团年,初一到初九各日习俗,正月十二槎滘会景,正月十三庆灯,正月十四超朗景,正月十五元宵,正月十六大王斋,正月十九家家煎堆补天穿,正月二十人皇诞,正月二十四盘交会,正月三十蒸满,几乎一个多月之中,每天都有各种民俗活动,尤其是祭祀习俗及其相关活动,且都富有东莞独特的民俗特色。比如冬至打边炉,“以鱼、肉、蚬、菜杂煮,环坐而食”;冬至大过年,全家团聚,共同祭祖;要“㓥鸡公”,先敬神明后敬人;家家户户舂米粉,准备做年果,等等。
而在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前,东莞多个镇街各村会为本族在上一年出生的男孩(按农历计算)进行一项宗族活动仪式,俗称“开灯”,按顺序有请灯、挂灯、开灯、贺灯、结灯等完整的过程。粤语里,“灯”与“丁”谐音,因此,开灯有传宗接代之意,开灯作为东莞地区常见的一种人生礼俗,举行时间又适逢春节,所以极其隆重热闹。开灯习俗是第二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为此,今天(大年初七人日),东莞市文化馆推出“非遗带你过大年”系列短视频第七集,聚焦莞邑特色春节习俗——初七“人日”和元宵前的开灯习俗,以此传播传统节日文化,和大家一起感悟传统文化的厚重,以及浓浓的年味与乡愁记忆。
记者观察
添丁点灯,东莞隆重的人生礼俗
东莞的开灯是以一个宗族为核心的集体活动,该活动按顺序有请灯、挂灯、开灯、贺灯、结灯等完整的过程。东莞各地区开灯的时间不尽相同,从大年初一到初九不等,家长事先要买好“灯公”(泥公仔)等开灯用品,到庙或祠堂或家里挂祈福灯,举行开灯仪式。点添丁灯时,要用刀在灯的一个面上戳开,点上蜡烛。灯下面有留须,上面写上婴儿的名字。在古时,小孩要点了灯才能把名字写入族谱。因此,点灯被视为是家族添丁的庆祝仪式,也是入族入谱一种重要仪式。随后,事主要设宴请众乡亲喝灯酒,拿着灯公去贺门、拜门(即拿灯公去拜年),即为“贺灯”。亲友们向婴儿送红袍或送压岁钱,灯仔家也给亲友送上屋堆、年橘,之后,大家才入席畅饮。元宵节晚上,即新年正月十四和十五交子时将花灯升天来“结灯”。

开灯习俗在东莞传承数百年,也衍生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民间技艺,比如灯公、花灯的制作技艺等。其中茶山绸衣灯公是茶山镇及周边乡镇,甚至惠州博罗、广州增城等地开灯时摆放在祠堂里供祖先观看及给来喝灯酒的宾客观赏的工艺美术作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工艺美术价值,对研究茶山本土人文历史颇具参考意义。据传,绸衣灯公形成于明朝嘉靖年间,迄今有400多年历史。其前身茶山泥塑甚至可以追溯至宋末元初,是正月举行开灯仪式时供奉于祠堂之上的必备品。旧时工匠所造的绸衣灯公“不卖不送”,顾客不能讨价还价,问好工钱之后,就到店里“接”公仔。接公仔要放鞭炮,有钱人家还会舞着狮子或麒麟敲锣打鼓而来,颇为隆重。至清代,模塑的出现,产生了可以批量生产、价格低廉的模塑的茶山泥塑——“茶山公仔”,后来居上,成为开灯时的首选“灯公”。
花灯的制作技艺中,比较典型的有千角灯、洪梅花灯、莞城花灯等。洪梅镇各村点灯的历史很悠久,据传清朝中叶已形成。该镇一直是花灯的原产地和主产地,花灯品种繁多,有添丁灯、长寿灯、棱角灯、龙头灯、鱼灯、中秋灯等。洪梅花灯传承数千年岭南民俗文化,具有浓郁的广府特色,充分反映疍家文化在逐水而居基础上的传扬和继承,对研究岭南文化、广府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开灯习俗在洪梅已经演变成了全民参与的节庆活动,自2010年举办首届洪梅花灯节起,该活动逐渐发展为融祈福文化、旅游文化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品牌。
莞城花灯是用于本地区开灯民俗,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据《东莞县志》载:上元前数夕,生子者张灯结彩为酒馔庆于祠,俗呼为灯头,称其祖父为灯公,家里生了儿子就要开灯并悬挂花灯,寓意吉祥如意。其中,王藻记花灯店所制作的花灯大大小小100多道工序,扎作技艺非常考究,是东莞传统习俗的反映与实物记载。
而花灯中的“王者”便是千角灯,千角灯是千盏灯的灯,其意是取千角千灯人丁兴旺,千花本同树,千角本同根的寓意。千角灯有“中华第一灯”的美誉,东莞目前仅有三盏千角灯,相传千角灯原为东莞赵家所独有。因东莞赵氏为大宋皇族,在古代东莞只有赵氏宗祠才有资格悬挂,作为本家族添男丁开灯仪式之用。其做工非常考究,造价又高,旧时莞城赵家也只能每10年扎作一次。因此,旧时每年除夕开灯与元宵佳节结灯时,位于东莞解元坊的赵氏祠堂都会吸引过往的百姓围观。
民国时期的东莞诗人杨鹤宾在《东莞竹枝词》中这样写道:“一灯千角庆元宵,赵氏天潢衍宋朝。但愿灯花来报喜,三年抱两饮灯烧。”作为中国花灯文化瑰宝的千角灯,承载着人们美好生活的祈愿,至今千年。
总而言之,古代中国是一个宗法社会,在人们观念中,认为只有生了儿子才可以继承祖业,延续后代。流行于东莞市各镇区春节期间的重要民间习俗——“开灯”(亦称“点灯”“添灯”,粤语里,“灯”与“丁”谐音,有传宗接代之意)历来备受重视,是各村为本族在上一年出生的男孩子进行的一项宗族活动的仪式,也是东莞地区常见的一种人生礼俗。而这个“人生礼俗”因为意义重大,从而也衍生出一系列相应的文化记忆和民间工艺,对丰厚东莞文化底蕴和丰富人民文化生活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