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说“虎”,你知道虎门名字的由来吗?有人说虎门之名是始于鸦片战争,也有人说虎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域的称谓,更有人说虎门的称号源自民间的传说,那么虎门这个名字究竟是从何说起呢?记者查阅虎门镇志得知,虎门名字后面,还真有一个美丽神话传说。
▲大虎山
虎门有段“古”
相传远古时候,珠江口水妖啸聚,浊浪排空。南海龙王派三太子进驻江口后,江海绥靖,水道泛珠流光。于是,人们把这条水道称为珠江,龙王进驻的地方隆起的那座海岛取名龙穴岛。话说,东海龙王寿辰之时,南海龙王父子前往祝寿。殊不知,在龙宫外海,早就游弋着一条长鲸。它红髯碧眼,能目及百里海域,口吞万担鱼虾。长鲸得知南海龙王父子到东海赴宴,便伺机作乱。一日清晨,一群民女采青归来,见江水清澈,便解衣沐浴。那妖鲸见了,扑向民女,张开大口将3个民女吞下。恰逢下凡巡察山林的神虎,因怀胎九月,欲往东岳临盆。路过此处,见到妖鲸祸害民女,满腔义愤,长啸一声,扬起虎爪掐住鲸腹。妖鲸怪叫一声,吐出3个民女,她们被激流一冲,送上了岸边……
话分两头,神虎的一声长啸,震憾了十里山峦,惊动了正在东畔深溪龙潭修炼的龙穴王之女阿娘。阿娘飞身出潭,见到江中妖鲸、神虎正在搏杀,而神虎渐处于下风。阿娘立即飞步上前,也许用力过猛,踩塌了一角山岗,跌落了脚上穿的一只绣花鞋。这时候,鲸翻虎跃,虎扑鲸攻,阿娘手无寸铁,正愁不知如何对付妖鲸,岸边有个渔夫扔来一支船桨,阿娘接过来瞄准鲸头就打,结果船桨断成两截。这时,渔夫又抛过来一条缆绳,阿娘接过来反手一抽,妖鲸被打得脊背出血,忍痛逃向了外海。阿娘连忙追赶,奈何脚陷淤泥,一时难以自拔。
龙宫中的虾兵蟹闻讯而来,急忙扶起阿娘,就近在江湾歇息。江面顿时风平浪静,太平无事。神虎与妖鲸搏斗,动了胎气,只好伏在江中提前分娩。原先得救的民女呼来沿岸百姓,携带食物撑船来到江心慰问神虎,阿娘也领着龙宫乳娘赶来。恰好这时小虎出世了,阿娘欲抱小虎上岸,神虎却表示要留在江中守护一方平安。这时,一朵莲云飘来,观音菩萨飘然而至。观音菩萨一拂柳枝,珠扛两岸普降圣水,神虎母子羽化成江心中两座形如虎踞,状若昂啸的“大、小虎山”,阿娘斗鲸打断的两截船桨变成了“上、下横档”两座小岛,她跌落的那只绣花鞋则变成了“阿娘鞋岛”(威远岛),被踩塌的那角山岗从此名为“缺口”,她最后歇息的江湾也因“太平无事”而被称为“太平”。
以上是民间传说中虎门的来由。
虎门的历史由来
虎门,最开始是来源于相似的形状。古代珠江口水面辽阔,在江心有两座形如虎伏,状若昂啸的岛屿,民间就将大的岛屿称大虎山,小的则称小虎山,二山对列,如关隘当立,因此这里也被称虎头门。
▲大人山上的虎门寨城遗址 张永通摄于1968年
根据史实,虎门起初是称为虎头门,以明初军防建寨而名世,先由大、小虎山起名,专控珠江口主水道,后随海防形势变化,寨城防务又向东南一隅伸延,相应地实指的地名也随军防扩展而为域名。
进入清代,当时东南沿海实行海禁,虎头门水域定界内迁30里,即现在的虎门地域除南栅划入寨城前卫免迁,按当时勘界,桩定怀德、蜀竖(树田)界下一律驱民迁走为无人之区。
至清嘉庆十五年,虎门防务再度升格,建制的水师提督驻署虎门寨城,统管全省水师36营,虎门防线拉长,虎门寨成了广东海防最高指挥署所。虎门水师提督官衔正式由朝廷颁定,自此,虎门这个地域的称谓也随之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