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麒麟拜年祈福,在客家传说中,凡麒麟踩过的地方,都会给人们带来好运,所以客家人认为新年舞麒麟,新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春节,舞麒麟队伍穿街走巷、挨家挨户进行“参门”(拜年),贺新春,热闹非常。麒麟舞是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今天是2月1日(大年初一),东莞市文化馆推出“非遗带你过大年”系列短视频第五集,聚焦莞邑特色春节习俗——麒麟参门,以此传播传统节日文化,和大家一起感悟传统文化的厚重,以及浓浓的年味与乡愁。
记者观察
瑞兽舞动,驱邪避害迎福祥
东莞自古崇文尚武,民间舞蹈丰富多彩。据宣统《东莞县志》载:“元夕,张灯,烧火树(烟花),为狮、象、鱼、龙百戏。”“冬至犁耙挂上墙”,民间开始各种各样的瑞兽舞蹈活动。其中,以舞狮子、舞麒麟、舞龙,甚至舞貔貅等游艺习俗密切结合,更是逢年过节必备节目。瑞兽舞罢,便接着进行武术表演,颇为热闹喜庆。

东莞的民间舞蹈与武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过去,“拳馆”便是这些民间舞蹈练习的地方。比如,大朗镇大井头社区舞龙、舞麒麟、醒狮等民间传统文化技艺兴起与清末民初东莞崇尚习武之风有关。相传,清初福建南少林寺莫姓僧人到东莞一带传授武功,教授舞麒麟、舞狮子等技术。大井头村派出一批青壮年前往学习,学成回村兴办了8所武术馆,教授舞龙、舞麒麟、醒狮等技艺,并开枝散叶。到清朝末年,但大朗镇就建有舞龙、麒麟、醒狮武术馆20多所。
传统舞麒麟武术、醒狮表演是东莞最受欢迎的舞瑞兽表演。每当春节,莞人喜欢以舞麒麟、醒狮的形式穿村走巷,表达欢庆与祈求祥瑞。有大朗民歌为证:“正月又是正,睇了狮子睇麒麟。二月长工皆出尽,耙田种地乱纷纷。正月就是正,先睇麒麟后睇灯。睇休麒麟又睇元宵景噢,又讲耕田呢件事情。”
东莞狮舞属于中国南狮,始源于明朝。每逢喜红庆典、过年过节,舞狮祈求平安吉祥,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龙舞起于明朝中期,盛于清,誉于今,主要分布在东莞市的丘陵片、山区片、城镇片和埔田片的部分村落,尤以大朗镇、长安镇、厚街镇、石龙镇和莞城街道等最为活跃。传统舞麒麟武术表演上,诸如凤岗的竹塘麒麟舞,以及塘厦镇、清溪镇、樟木头镇的麒麟舞,各具特色,颇具名气,广受群众欢迎。
珠三角麒麟舞以东莞最为鼎盛,而东莞又以山区片的乡镇最为普遍,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东莞的舞麒麟表演一般都是在每年的秋收以后进行入组班的准备工作,各个麒麟队开始练习武术和舞麒麟的套路,至春节十天前举行开光仪式,启封后年初一开始麒麟就到各个村庄进行舞麒麟武术表演活动。表演以寻青、惊青、闻青、试青,采青、吃青、吐青、吞青为主要情节,表现其喜、怒、哀、乐等情绪,是给人们驱邪避害,迎福纳祥的舞蹈。据宣统辛亥年清代东莞学者陈伯陶重修的《东莞县志》卷九记载:“元旦至晦,结队鸣征鼓,以纸糊麒麟头,画五采。缝绵被为麟身,两人舞之,舞罢,各演拳棒,曰舞麒麟。”
其中,麒麟引凤是颇具特色的麒麟舞,陈伯陶的《东莞县志》中就有东莞春节麒麟引凤的记载:“邑尚技击,秋冬闲,延师教习,元旦至晦,结队鸣钲鼓,以纸糊麒麟,其习弹唱者以纸糊凤皇,两小童戴之,对舞,舞毕,唱班本歌曲曰:舞凤。”麒麟引凤分为文场及武场两大类,模仿麒麟和凤进行舞蹈,主要流传于水乡地区。文场者,麒麟先舞,然后凤凰出,麒麟与凤对舞。后由粤剧曲艺演员演唱一些粤剧中流行的小曲。武场者,麒麟先舞,然后凤出,与麒麟对舞,后由武术队员表演武术。凤舞多为粤剧中的排场戏,凤代表女性,麒麟为男,有男有女才是好意头,经过世代艺人的不断加工发展,运用粤剧中的锣鼓,音乐和一些排场戏,逐步成为一个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节目,流传至今。
如今,随着非遗进校园活动和各中小学非遗在校园活动的举行,舞龙、舞麒麟、舞醒狮等民间传统文化技艺在东莞中小学生中得到良好传承,不少学校还以此为特色,组建社团和专门表演队伍,并搭建各类平台,让学生去比赛得奖,在各种节日舞台表演。如大朗的巷头小学,从2005年起,就在全市率先在全校普及醒狮技艺,并成立武术醒狮社团。其中,由巷头社区出资聘请了号称“两广狮王”“国际金狮王”的总教练郭谦荣师傅主教。目前该校已基本形成一支稳定的队伍,成为大朗逢年过节醒狮表演的主力军。其中,2015年在大朗镇闹元宵活动上,该校受邀参加演出,由120多名小学生舞动的60头醒狮,成为了活动现场的最大亮点,也是大朗镇历年来规模最大的醒狮汇演。此后,每年该项活动就被该小学“承包”了。

东莞的貔貅舞独具特色。旧俗春节期间到各家各户驱邪送福,然后在祠堂前的地堂表演武术。此貔貅头不大,约60公,面部较平,造型比较接近真的狮子。貔貅舞说的是神童紫微仙人降伏貔貅做吉祥物的故事,时间约一个半小时。貔貅舞采用锣鼓击乐伴奏,从貔貅出场、扑食、翻滚、搔痒、戏水到登上塔顶采青等动作,分别为轻、柔、缓、急、强、劲。全套动作包括牌过山、过桥、上小山丘、叠牌山、上牌山等。貔貅舞中的逗兽灵猴,能在“十”字竹架上表演各种动作,甚至武术。
与此同时,瑞兽表演类年俗所衍生的制作技艺,东莞也名气十足。如石龙镇“德和兴”醒狮店是百年老店制作的醒狮头、樟木头刘金星制作的“眨眼麒麟”、东莞清溪的“高华麒麟”均蜚声海外。
总之,这些莞邑民间习俗,这些瑞兽舞蹈表演及其相应的制作技艺,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丰富的财富,尤其是瑞兽舞蹈表演,不仅增添了节庆的喜庆气氛,留下传统春节的乡愁记忆,更寄托着人们希望瑞兽能驱邪避害,带来新年好运气的美好生活期许,有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