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预算草案的报告全文发布
i东莞 2022-01-29 09:43:40

关于东莞市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

和2022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22年1月11日在东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东莞市财政局局长 姚慧怡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提出关于东莞市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预算草案的报告,请各位代表予以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1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十六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统筹发展与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全市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一)2021年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69.46亿元,增长10.75%,完成预算的100.66%。其中,税收收入632.68亿元,增长10.78%,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82.22%,市级税收收入占比在全省稳居前列。非税收入136.78亿元,增长10.62%。加上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再融资一般债券收入、调入资金以及上年结转结余后,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094.92亿元。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1,088.3亿元,增长10.87%,完成预算的108.84%。其中,市本级支出461.68亿元,包括:派驻镇街及园区单位基本支出46.34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支出76.73亿元,市直部门基本支出104.35亿元,一般项目(含预备费)支出204.88亿元,基本建设支出29.38亿元。收支相抵,一般公共预算年末结转结余6.62亿元。年末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滚存余额55.09亿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02.15亿元,下降13.4%,完成预算的95.32%。其中,土地出让收入667.22亿元,下降14.4%。加上上级补助收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转贷收入及上年结转结余后,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收入1,006.05亿元。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支出981.93亿元,增长0.06%,完成预算的97.12%。其中,市本级支出138.75亿元,包括:一般项目支出62.76亿元,基本建设支出51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支出25亿元。收支相抵,政府性基金预算年末结转结余24.12亿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0.79亿元,增长9.46%,完成预算的108.15%,加上上年结余0.08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收入10.87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支出10.87亿元,增长7.73%,完成预算的108.08%。收支相抵结余为0。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施省级“统收统支”后,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总收入194.99亿元,同口径对比增长20.19%,完成预算的103.18%。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总支出174.6亿元,同口径对比减少0.36%,完成预算的90.67%。收支相抵,当年收支结余20.39亿元,年底累计结余2,363.34亿元(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前累计结余2,122.16亿元)。

5.财政收支预算汇总情况。

汇总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剔除重复计算的部分,2021年我市当年征收收入1,482.4亿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收入、下级上解收入、调入资金和上年结转结余等,我市财政总收入2,081.89亿元,财政总支出2,051.15亿元。收支相抵,年末结转结余30.74亿元。年末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滚存余额55.09亿元。

以上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及相关说明详见《东莞市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预算草案》(附件一)。

(二)2021年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我市严格在省财政厅核定的政府债务限额内举借地方政府债务,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

1.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余额情况。省财政厅初步核定我市2021年政府债务限额1,131.67亿元。2021年全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096.24亿元,其中:一般债务519.75亿元、专项债务576.49亿元。

2.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省财政厅2021年下达我市地方政府债券372亿元,其中:新增债券232亿元,全部为专项债券;再融资债券140亿元,包括一般债券111.97亿元、专项债券28.03亿元。

3.地方政府债务偿还本息及资金来源情况。2021年全市偿还地方政府债券本金141.03亿元,其中:按债券性质分,一般债券本金113亿元、专项债券本金28.03亿元;按资金来源分,再融资债券140亿元、财政预算资金1.03亿元。全市地方政府债券利息30.36亿元,其中:一般债券利息17.38亿元、专项债券利息12.98亿元。

(三)2021年预算调整情况

经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四次、四十九次和五十五次会议审议批准,2021年共进行了三次预算调整。调整后,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和总支出均为999.9亿元,均调增40.51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收入为1,020.78亿元,调增109亿元,总支出为1,011.06亿元,调增109亿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总收入为188.99亿元,调增14.06亿元,总支出为192.57亿元,调增30.69亿元。

(四)2021年功能区、园区及街道预算执行情况

2021年,汇总松山湖功能区、松山湖高新区、水乡功能区、滨海湾新区、莞城街道、东城街道、万江街道和南城街道,实现总收入469.11亿元,完成预算的100.44%,总支出361.53亿元,完成预算的96.67%。收支相抵,2021年底结余107.58亿元。年末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滚存余额108.09亿元。

以上功能区、园区及街道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及相关说明详见《东莞市功能区、园区及街道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预算草案》(附件三)。

(五)2021年市本级重点项目支出执行情况

加快完善全链条创新体系。投入14.89亿元,支持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等高新科技项目。投入3.66亿元,支持源头创新、平台载体、技术创新、企业培育、成果转化等。投入9,262万元,支持科技企业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投入8,677万元,打造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

构建多元支撑的产业体系。投入30亿元,支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投入10亿元,继续巩固保企业、促复苏、稳增长各项工作成果,设立市“3+1”产业集群试点培育资金。投入1.79亿元,推进东莞市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重点打造“倍增计划”升级版。投入2.28亿元,支持技术改造、智能制造、产业信息化、绿色制造、产业链补强、工业设计能力提升,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投入1.42亿元,支持企业开拓境内外市场,推动电商业务发展。

强化引领创新的人才支撑。投入3亿元,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投入3.31亿元,加快推进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设。投入1.17亿元,支持新时代创新人才和研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投入6,694万元,支持博士后培养和高技能人才国际培训计划。投入4,016万元,提供特色人才住房补贴。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投入29亿元,支持国际商务区建设。投入6.95亿元,支持市政设施和城市公园养护,以更大力度推进“厕所革命”。投入1.45亿元,支持“三旧”改造,持续推进城市更新。投入12.6亿元,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支持打造“数字政府”。

完善城市交通体系。投入26.32亿元,保障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投入8.96亿元,支持轨道交通1号线加快建设。投入10亿元,支持莞番高速公路桥头至沙田段建设。投入6.35亿元,支持铁路东莞站配套工程建设。市财政投入5.92亿元,连同镇街(园区)财政投入的14.45亿元,全市共投入20.37亿元用于公交运营补贴,优化公交线网。投入4.12亿元,支持轨道交通2号线运营。

全力支持污染防治。投入42.74亿元,推动东莞市水生态工程、东引运河流域樟村断面综合治理、全市截污主干管网工程、石马河流域综合治理等治污项目开展。投入13.13亿元,用于全市污水达标处理。投入11.33亿元,支持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水源工程、茅洲河界河环保清淤及底泥处置等水务工程建设。投入1.34亿元,用于全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投入5,568万元,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

全面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投入25亿元,实施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补助,补助力度向次发达村(社区)和水乡地区倾斜。投入3.66亿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创建“特色精品示范村”和“特色精品村”的村(社区)实施奖补。投入1.41亿元,补偿生态公益林、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和非经济林地。投入14.22亿元,对口支援新疆、西藏,支持贵州铜仁市东西部协作以及帮扶重庆巫山,推进韶关、揭阳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

推动镇街、园区统筹发展。投入36.37亿元,加大对镇街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减轻镇街在治安、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就业等方面的支出压力。投入10亿元,支持水乡功能区发展,打造大湾区全面深度合作先导区。投入1.13亿元,对滨海湾新区建设提供补助。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投入30.79亿元,补助镇街(园区)教育经费。投入18.68亿元,开展市属公办学校扩容提质行动,加快推进学校新建和改扩建。投入3.28亿元,为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发放积分制入学民办学位补贴。投入9,149万元,发放民办学校教师从教津贴。投入4,687万元,继续实施中小学校集团化办学和品牌学校培育。

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市财政投入6.27亿元,连同镇街(园区)财政投入的13.73亿元以及医保基金安排的10.56亿元,全市合共投入30.56亿元,用于疫情防控物资购置、核酸检测费用补助、新冠疫苗接种补助及市传染病医院运转,支持建设国际健康驿站。投入3.86亿元,推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建设高水平医院,提升区域中心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投入1.33亿元,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及学科建设,支持市属公立医院与高等院校合作共建附属医院。

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投入6.09亿元,扎实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投入5,385万元,深入落实各项促进就业创业政策,确保全市就业形势稳定。市财政投入1,816万元,连同镇街(园区)财政投入的5,656万元以及失业保险基金8,600万元,全市合共投入1.61亿元,继续实施创业贷款担保贴息,帮助创业者解决资金困难。

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投入12.3亿元,补助城乡一体社会养老保险、农(居)民医疗保险等缴费支出。投入2.44亿元,用于发放残疾人津贴及生活补助,支持镇街(园区)残疾人康复就业中心运转。投入1.63亿元,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将低保标准和特困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100元和1,760元,将临时救助范围拓宽到非户籍对象。投入1.05亿元,资助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投入1.05亿元,打造“民生大莞家”品牌。

(六)落实市人大预算决议有关情况

市十六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批准了2021年预算草案,并对财政工作作出决议。市财政部门充分开展调查研究,结合财政工作实际,在预算编制执行中认真贯彻落实。

1.推动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深化与税务部门沟通合作,加强对重点税源的分析监控,进一步拓展非税收入来源,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75%,收入质量保持较高水平。

2.落实地方政府债务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关于建立市政府向市人大报告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主动接受人大监督,首次向市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总体情况,增强地方政府债务信息透明度。

3.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开展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摸底调查,建立工作台账,夯实管理基础。着手成立工作专班,全面掌握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土地房产物业情况,积极盘活低效利用土地和老旧物业。

4.全面上线“数字财政”信息化系统。实现预算管理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一体化,推动全部预算支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各层级财政资金动态大监控,助力形成市镇“一盘棋”格局。

5.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强化市镇两级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全流程预算绩效管理。实现绩效自评全覆盖,扩大部门评价试点,选取了25个项目实施财政重点绩效评价,涉及金额27.27亿元,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监督,提高了绩效评价的权威性和透明度。

整体来看,2021年我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十四五”财政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财政管理水平稳步提升,财政管理工作首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成为当年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环境变化及财税政策调整,财政运行面临不少压力和挑战。一是受全球疫情蔓延、中美经贸摩擦、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土地资源紧约束等综合因素影响,全市财政收入增幅存在一定的波动性。与此同时我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资金需求明显增加,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面临更大挑战。二是盘活政府资源资产资金的能力有待加强,在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加强基层财政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2年预算草案

根据国家、省关于编制2022年财政预算的有关要求,我市2022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1+1+9”工作部署和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落实新的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完善大事要事保障机制,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开源节流,集约节约,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健全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机制,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实现经济在万亿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奋力谱写东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2022年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为:

坚持聚焦中心,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三本预算统筹,加大盘活各类政府性资源资产资金力度,落实大事要事保障机制,做到政策聚焦、资金聚焦、工作聚焦。坚持精打细算,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牢固树立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的观念,坚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完善预算申报“三挂钩”机制,推动预算编制精准高效,继续压减一般性支出,进一步压减各类公务活动预算。坚持绩效优先,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稳步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质扩围,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提高财政支出的精准有效性。

(一)2022年全市收入预计及支出安排

1.一般公共预算草案。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7.94亿元,增长5%。其中,税收收入664.32亿元,增长5%,非税收入143.62亿元,增长5%。加上上级补助收入84.67亿元、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17.32亿元、从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入5亿元、其他调入资金10亿元、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40.09亿元、上年结转结余6.6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971.64亿元。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971.64亿元。其中,市本级支出497.95亿元,包括:派驻镇街及园区单位基本支出45.79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支出80.45亿元,市直部门基本支出106.1亿元,一般项目支出220.87亿元,基本建设支出38.74亿元,预备费6亿元。收支相抵结余为0。年末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滚存余额为15亿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55.55亿元,增长7.61%。加上上级补助收入0.81亿元、上年结转结余24.12亿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收入780.48亿元。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支出768.17亿元。其中,市本级支出139.64亿元,包括:一般项目支出47.88亿元,基本建设支出63.26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支出28.5亿元。收支相抵,政府性基金预算结转结余12.31亿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收入23.23亿元,增长113.53%。其中:上缴利润收入5.59亿元,股利股息收入3.63亿元,其他收入14.01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支出23.23亿元。收支相抵结余为0。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总收入186.19亿元,下降4.51%,主要是失业保险在2022年7月起实行省级“统收统支”,不再列入地市级预算。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总支出176.01亿元,增长0.8%。收支相抵,当年结余10.18亿元,年末累计结余2,373.52亿元。

5.财政收支预算汇总情况。

汇总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剔除重复计算的部分,2022年我市预计实现当年收入1,586.72亿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调入资金和上年结转结余等,我市财政总收入预计为1,753.03亿元。计划安排总支出1,740.72亿元。收支相抵,年末结转结余12.31亿元。年末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滚存余额15亿元。

以上预算草案的具体情况及相关说明详见《东莞市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预算草案》(附件一)。

(二)2022年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2022年全市安排偿还地方政府债券本金49.59亿元,包括一般债券本金46.91亿元、专项债券本金2.68亿元,主要资金来源为市镇两级财政预算资金和再融资债券;全市安排地方政府债券利息36.71亿元,包括一般债券利息17.59亿元、专项债券利息19.12亿元。根据预算法规定,我市将严格在省下达的政府债务限额内举借债务,待省下达新增债券额度后依法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三)2022年市本级部门预算安排情况

市本级部门预算由77个预算主管部门和309个预算单位组成。2022年市本级部门预算财政拨款支出444.47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拨款支出344.26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拨款支出94.3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拨款支出5.91亿元。

以上部门预算安排的具体情况及相关说明详见《东莞市2022年市级部门预算草案》(附件二)。

(四)2022年功能区、园区及街道预算草案

2022年,汇总松山湖功能区、松山湖高新区、水乡功能区、滨海湾新区、莞城街道、东城街道、万江街道和南城街道,预计实现总收入483.95亿元,计划安排总支出425.23亿元。收支相抵,2022年底结余58.72亿元。年末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滚存余额66.41亿元。

以上功能区、园区及街道预算草案的具体情况及相关说明详见《东莞市功能区、园区及街道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预算草案》(附件三)。

(五)2022年市本级重点项目支出安排情况

1.支持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培育经济发展强大新动能。把握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重大机遇,全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速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推动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全面提升全市创新能级。安排6.5亿元,保障散裂中子源稳定运行,支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安排5亿元,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安排3.93亿元,围绕源头创新、平台载体、技术创新、企业培育和成果转化等主要创新节点,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安排1.07亿元,支持知识产权和质量提升战略。安排5,000万元,促进总部经济发展。

打造湾区先进制造新高地。安排5.2亿元,实施“促升规、稳在规”规上工业企业奖励,支持“3+1”产业集群试点培育,支持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安排3.46亿元,支持技术改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产业信息化、产业链补强等项目,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安排1.69亿元,打造“倍增计划”升级版。安排1.48亿元,实施科技金融发展资助,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实施“鲲鹏计划”。安排1.2亿元,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安排5,000万元,鼓励优质企业项目落户莞韶产业园。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支持实施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积极参与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安排3亿元,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安排2.38亿元,支持湾区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办学与科研。安排2.55亿元,全面支持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推动产业发展与高精尖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安排1.88亿元,大力加强博士后、创新人才、研发人才引进培养。安排3,714万元,为特色人才提供住房补贴。

大力发展外贸、消费新业态。常态化安排3亿元,加快推进外贸转型升级,积极培育竞争新优势。安排1.08亿元,鼓励企业开拓境内外市场,支持大项目投资,健全内外循环的贸易体系。安排1.05亿元,支持物流和跨境电商新业态,增强东莞港、中欧班列、空港中心承接和辐射能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安排7,800万元,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加快推进消费升级,促进企业转型发展,提升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

2.支持对接“双区”建设,打造大湾区高品质现代化都市。充分发挥作为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优势,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筹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严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建设大湾区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安排16.9亿元,支持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建设。安排17.7亿元,支持轨道交通2号线、穗深城际轨道、莞惠城际轨道运营。安排5.32亿元,提升铁路东莞站配套道路设施。安排2亿元,支持莞番高速桥头至沙田段建设。安排8,500万元,保障深圳市外环高速公路东莞段项目建设。安排4.28亿元,支持国省道、县道、市直城市道路养护。市财政安排6.57亿元,连同镇街(园区)财政安排的15.33亿元,全市共安排21.9亿元用于公交运营服务补贴。

全域优化城市环境。安排4.4亿元,用于市直公共设施管理与维护,支持城市碧道建设,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安排23.11亿元,用于水生态建设一至五期、东引运河流域樟村断面和东江下游片区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等PPP项目付费。安排13.34亿元,支持全市污水处理。安排1.08亿元,支持全市截污主干管网养护。安排9,700万元,支持樟村国考断面上游重污染河涌一体化污水处理。安排5,000万元,支持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优化社会治理体系。安排14.08亿元,支持“数字政府”建设,强化城市管理创新。安排8.81亿元,支持平安东莞建设。安排1.5亿元,支持消防救援、安全生产、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等。安排1.23亿元,保障市民服务中心正常运转,支持12345政府服务热线升级扩容,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安排2,500万元,支持提升基层末端执行力。

3.支持重大平台、镇村统筹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强化重大平台项目的支撑带动作用,提升区域综合实力,加强对镇村的支持力度,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加快高水平重大平台建设。安排7亿元,作为十大连片产业单元土地收储整备的启动资金,收储一批近期可开发的连片产业用地,支持重大发展平台面向全球龙头企业“揭榜招商”。安排4.26亿元,深入推进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支持市属园区等重大平台建设。安排2.65亿元,加快推进全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

支持镇村统筹发展。安排37.55亿元,加大对镇街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减轻镇街在治安、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就业等方面的支出压力。安排28.5亿元,实施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补助,补助力度向重点帮扶村(社区)和水乡地区倾斜。安排4亿元,巩固拓展市内帮扶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中安排1.4亿元,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创建“特色精品村”的70个村(社区)实施奖补。安排1.37亿元,补偿基本农田和非经济林地,激发农村发展动力。

支持对口帮扶与协作。安排6.63亿元,用于对口帮扶韶关、揭阳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全力支持对外帮扶。安排5亿元,支持贵州铜仁市东西部协作。安排2.57亿元,对口支援新疆、西藏。

4.支持大力发展社会民生事业,努力改善千万人口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增加优质供给、强化兜底保障,增强人民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提升教育优质均衡供给水平。安排12.27亿元,用于保障市属学校生均办学经费。市财政安排7.1亿元,连同镇街(园区)财政安排的4.9亿元,全市共安排12亿元,发放义务教育阶段积分制入学民办学位补贴。安排5.67亿元,支持公办学校扩容提质行动和学校改扩建。安排2.5亿元,支持11所市属学校开办。安排1.04亿元,发放民办学校教师从教津贴。安排1.03亿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

加快健康东莞建设。安排6.58亿元,推动公立医院改革,支持区域中心医院校地共建,提升公立医院服务水平。市财政安排2.62亿元,连同医保基金共安排3.77亿元,用于东莞国际健康驿站运营、核酸检测、防疫物资购置等常态化疫情防控支出;同时,财政和医保基金统筹预留资金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疫情,确保疫情防控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安排8,534万元,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标准从86.5元提高至91.5元。市财政安排1,332万元,连同镇街(园区)财政安排的3,066万元,全市共安排4,398万元,为全市适龄女生提供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免费接种,为妇女“两癌”筛查提供补助。安排1,151万元,建设知音莞家心理关爱热线。

全面提升民生福祉。安排9.89亿元,补助城乡一体社会养老保险、农(居)民医疗保险、在校学生医疗保险等缴费支出。安排1.16亿元,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440元、290元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460元、300元。市财政安排8,478万元,连同失业保险基金共安排1.15亿元,稳定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安排1.13亿元,将高龄老人生活津贴标准每人每年提高600元。安排2.27亿元,深入开展“民生大莞家”专项活动,完善急难社会救助帮扶机制。安排3.32亿元,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全力打造“品质文化之都”。安排9,803万元,用于保障全市粮食安全。

三、坚定信心、主动作为,全力完成2022年预算任务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定信心、主动作为,为我市在“双万”新赛道上跑出“东莞速度”提供坚实有力的财政支撑。

(一)优化财政收支管理,全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聚焦财政收支主线,统筹做好预算平衡,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财政保障。一是保持财政收入合理增长。完善财税协同机制,严格落实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涵养地方税源。加强非税收入制度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管理。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在加快土地出让、管好配建物业、盘活存量资金等方面形成合力,打造财政收入增长新支点。二是主动对接上级财政政策资金。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支出联审机制,增强前期研究经费保障力度,发挥第三方专业力量,提升各部门项目前期研究谋划水平,做实做细项目储备,以优质项目争取更大规模、更可预期的政府债券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满足重点项目高投入的资金需求。三是提高财政支出的精准性有效性。全面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要求,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保证财政支出强度,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支出精准度,推动财政政策与就业、产业、金融、投资、消费、环保等政策的衔接协同,增强财政调控能力。系统梳理存量专项资金和财政投资政策,避免“撒胡椒面”,推动财政投入提质增效。

(二)巩固拓展改革成果,全面提升财政治理能力

落实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要求,持续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协同完善各项财政管理业务,推动财政治理能力水平不断提高。一是深入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大财政、大预算、大资产”管理格局,建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财政保障机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执行监控和绩效管理,以预算制度建设促进政府治理效能提升。二是持续创新优化政府投融资机制。坚持“经营城市”理念,深入推进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的投融资模式创新,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探索推动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通过盘活资产、撬动社会资本,多渠道筹措基础设施建设资本金。三是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提高依法理财能力和水平,完善预决算公开制度,推动建立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体系,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提升财政监管效能。进一步优化“数字财政”建设,提高财政大数据分析运用能力,推动财政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三)统筹发展与安全,促进财政健康可持续发展

坚持从国家总体安全和财政可持续发展出发,平衡好促发展和防风险的关系,严肃财经纪律,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一是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完善新增债券管理工作机制,坚持举债规模与偿还能力相匹配,持续加强和完善专项债券管理,用好地方政府债券带动扩大有效投资。完善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强化政府债务闭环管理,严格落实政府向人大报告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制度,主动接受人大对政府债务的审查监督。二是提升民生政策可持续性。规范民生支出管理,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防范民生领域过高承诺、过度保障风险,确保民生政策与财力状况相匹配。落实民生支出清单管理,提高规范性和透明度,严控提标扩围,适度清理退出,确保民生政策可持续。三是守稳兜牢“三保”底线。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地位,完善“三保”预算执行监控机制,动态掌握基层执行情况,支持镇街(园区)落实“三保”工作,保障全市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完成2022年预算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攻坚克难、开拓奋进,努力完成全年财政预算工作目标,推动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东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编辑:唐嘉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