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峰雅韵丨莞邑年俗信俗篇:年节须讲究,生活得真爱
i东莞 2022-01-24 17:37:17

东莞的新年(春节)习俗,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新年习俗,如除夕除污去秽、张贴春联、酬神、年饭、守岁;初一做年、拜年、贺年;初二开年、回娘家;初七人日;元宵节的灯节、闹元宵等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带有浓郁莞邑特色的新年习俗。这一期我们继续“莞邑年俗”这个话题,重点讲述东莞特色过年“信俗”,如:东莞春节的时间跨度和特色,并重点展开东莞迎春花市、登黄旗山祈福等内容。

 

本文所描述的独具东莞特色的年俗活动,只是东莞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浓郁的莞邑特色,不仅体现了南粤民间的审美情趣和饮食习俗,也反映了莞人对传统年节的讲究和对生活充满积极的态度,对莞邑传统民间美学、饮食特色,以及莞人的文化性格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保存和延续。

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莞邑年俗”话题,对东莞元宵习俗、春节民间舞蹈(麒麟舞、狮舞、龙舞、貔貅舞、麒麟引凤)习俗开展论述,与大家一起领略莞邑年俗之美。

从冬至到蒸满皆春节

据东莞民俗学者张铁文的观点,在东莞的春节传统中,春节在冬至(犁耙挂上墙)这一天拉开序幕,并一直持续到蒸满(正月三十)。大体按时间先后,重要的节点或活动有冬至、立春、尾祃、扫尘、办年货、花市、祭灶,除日卖懒、贴春联、团年,初一到初九各日习俗,正月十二槎滘会景,正月十三庆灯,正月十四超朗景,正月十五元宵,正月十六大王斋,正月十九家家煎堆补天穿,正月二十人皇诞,正月二十四盘交会,正月三十蒸满,几乎一个多月之中,每天都有各种民俗活动,尤其是祭祀习俗及其相关活动,且都富有东莞独特的民俗特色。比如冬至打边炉,“以鱼、肉、蚬、菜杂煮,环坐而食”;冬至大过年,全家团聚,共同祭祖;要“㓥鸡公”,先敬神明后敬人;家家户户舂米粉,准备做年果,等等。

年初二在东莞地区称“开年”,早上,人们在家中客厅摆上贡品奉神。要求鲤鱼是活的,莞人称为“生鲤”,并取其谐音“生利”之意;生菜、芹菜都要留着根须,生菜谐音是“生财”也,而且一定要带着根须,其意也是有头有尾;发菜寓意为“发财”。猪肉、鱼丸、全鸡一只、香蕉,意为“招财”,全盒糖果、茶、酒等祭神用品,于上午举行祭神仪式,祈求在新的一年里生龙活虎,一切生机勃勃,年年有余。

 

开年又为开祃、头祃。商人清早亲自焚香祭祖、拜土地、关帝、财神、地主、门官等神,与雇工围桌尽欢而散。菜式有白切鸡、蚝油生菜、鲤鱼、腐竹、蚝豉发菜、虾米粉丝、芋头扣肉、烧猪肉等,取发财好市、年年有余之意头。民间吃开年饭,亲朋好友互相邀请,有延至初八、初九。总之,开年之后才可以出田、开工、开店。是日出嫁女探年,常平镇旧俗,各村派乡巡把守路口,保护探亲妇孺。妇女过哨,送几个炒米饼或松糕等作酬劳。探年以鸡或鹅、猪肉、年具为主。中上的人家以八盒或六盒等物带往母家及契家。俗语说:“五月初五,年初二,无定寻钩挂盒箩”,指探节时出嫁女所送的年具甚多。禁忌则有,年初二为狗日,不打不杀狗,喂饱之。回娘家及娘家回礼,物品必须成双。

正月初七为人日,又是新年期间一个重要的节日。在东莞,民国时期人日是一个重要的节日,青年男女会结伴到郊外游玩,有选“人日皇后”的活动。年初七早上,各家各户就把年三十蒸好的年糕切成片,煎成金黄色,摆在盘中,配上水果、糖果大吉等贡品,祈求神明保佑好人一生平安。

再如,正月廿四的交盘会,这天也是观音开库日,人们汇集于郊野上,席地而坐,交换食物,大吃生菜包芫茜、蚬肉制成的丸子(包子),看戏作乐,摸盘求子,得蚬者生女,得螺者生男。正月三十蒸满,为东莞风俗“送穷日” ,据宣统《东莞县志》记载 :“晦日送穷。东莞风俗鸡蛋蒸肉饼,料要放满。熟时会满溢出来,预祝‘盆满钵满’,富得流油。”

此外,还有“旗峰雅韵”此前已经报道过的卖懒、开灯、办年货、团年等东莞特色年俗。总之,作为中华民族最受重视,也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以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和最具社会性为特点,极富文化价值。其中,年俗文化里面更是包含着丰富的民俗事项,包括丰富的民俗物品,有着丰富的民俗仪式,有着丰富的民俗意义,具有十分深远的精神意义和精神价值,是对幸福、圆满、吉祥、健康、团结、和谐的企盼,在当今世界上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踏迎春花市寻春色

“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朵朵红花鲜,朵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晒。阿妈笑,阿爸喜,人欢花靓乐开怀……”这首广为流传的儿童歌谣《行花街》形象唱出岭南地区除夕之夜家家户户老少相携逛花市的盛况。岭南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适合各类花木生长,早在千年前的南汉时代,就有不少种花为业者。广府文化地区的岁暮迎春花市相伴而生,源远流长。东莞作家、东莞市农村农业局挂职干部杨莉在《东莞花村花街香飘久远》中感慨,在岭南地区,不仅春节期间的年花是重要的民俗,而且平日之“花事”也丰富多彩。“春节期间,家庭、商户都摆年花、年桔,寓意‘花开富贵’‘大吉大利’等多种‘好意头’。岭南人表面上爱花,底子里爱的是美好生活。”

 

杨莉介绍,我国传统花木中,桃花作为东莞市民不可缺少的年花品种由来已久。东莞东城九头村、桑园有种桃花的传统,曾经有段时间是“户以花为业,村以花出名”。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产品远销周边城市,甚至出口境外,外地客商来采购桃花的货柜车成排成队,很是壮观。东莞的迎春花市上菊花尤为丰富,也曾作为重要花卉产品销往香港。“香港居民以广东人为多数,其中东莞人又占相当比例,自然,保留了广东、东莞的许多习俗。”

东莞的花街也数量可观,其中以莞城的历史最久,莞城花街最有代表性的是新河北路和旧光明市场的花卉街。2003年,东莞学习广州、佛山等地模式,举办首届大型迎春花市。此后,每年举办一届,地址也根据现实需要多次搬迁,但规模却逐渐扩大,品种不断增加,档次逐步提高。每一年花市正门主入口都搭建喜庆吉祥、庄重气派的大型牌楼造型,成为春节期间节日气氛浓郁、观赏性强的景点之一。

 

如今,东莞花市的品种已超出原有年花的范畴,主打的贺岁鲜花有桃花、菊花、水仙、银柳、百合、蝴蝶兰、大花蕙兰、剑兰、红掌、猪笼花、鸿运当头、火炬花、一品红、黄金果等,还有牡丹、杜鹃、茶花、海棠、玫瑰、康乃馨等例牌花,总之是品种繁多、琳琅满目。但传统的年花年桔仍最受欢迎,因为东莞人逛花市,买的就是好意头:银柳象征留住财富,桃花则表示来年好运,红灿灿、金闪闪的年桔,寓意来年大吉大利,红红火火,更别说“鸿运当头”“黄金果”等富有好意头的各种名字的品种了。而莞人选花也很讲究,以桃花为例,人们评桃花爱说“瓣”,多瓣桃花寓意茂盛与藏财,还有深粉浅红都有特定的运程象征。

当你走进花市,浓浓的新年气氛扑面而来。市民热衷逛花市,一方面是为了赏花大饱眼福,另一方面还可顺便挑选到合心意的花给家居增添春节的喜庆。有的全家老小一起赏花买花,其乐融融;有的已经买到“心水”花了,一手拿着一束百合花,肩膀上还扛着桃花,露出满意的笑容,这些场景随处可见。因此,东莞民俗学者张铁文在《新春办年货》一文也曾这样感慨:“东莞花市从盆桔、桃花,发展为集中外之大成。北方的牡丹、郁金香、瓜叶菊、非洲菊等,已是平常品种,金嘴、银嘴、墨叶兰花也让位于鲜艳夺目的卡特兰、蝴蝶兰,比利时杜鹃让位于紫罗兰。奇花异葩,使东莞人不能不逛花市,在花市上寻找新年的春色。”

登黄旗山举家祈福

春节登高习俗流行于我国各地,岭南地区这样的习俗更为浓烈。它以祈福纳祥为主要内容。而作为有着“岭南名山”之称的东莞黄旗山,在东莞人心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是东莞人春节登高的首选之地,而且其民俗内涵颇为独特而丰富。

黄旗山是东莞八景之首,东莞八景有首歌谣云:“黄旗岭顶挂灯笼”即此。黄旗山是东莞最重要的名山,据康熙《东莞县志》载:“黄岭在城南十里,峰峦秀拔。迤如展旗,草多黄色,俗呼黄旗岭治之朝山,亦祖山也。”崇祯《东莞县志》引唐代地理志书《十道志》云:“以为岭南第一名山。”

张铁文《东莞风情录》在介绍明代东莞八景之二景色“黄岭廉泉”中有文字记载:黄岭今统名为黄旗山。主峰黄岭,是东莞的祖山、主山、镇山、朝山,是东莞市区人民登山的胜地。黄旗山原有名胜古迹较多,除廉泉、旗峰古庙外,尚有黄岭道院、青紫峰亭、留靴亭、游蛇墓、义冢等。由于岭顶修筑了大灯笼,屹立巅峰,东莞八景歌谣将黄岭之景唱作“黄旗岭顶挂灯笼”。

据《十道志》载:“邑人九日登高于此。”可见东莞人登黄旗山览胜,已经有超过1000年的历史。后来,由重阳登山逐渐演变为春节登山。春节登黄旗山,是东莞城区的一个民间习俗。主要内容为从每年农历腊月三十的晚上开始的春节期间,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攀登黄旗山的民俗活动。其中包括拜观音古寺、拜游蛇墓、拜义冢和在廉泉汲水等多个程序。始于北宋徽宗年间,从清末民初以来兴盛,至今已发展到每年春节期间上百万人次的登山奇观。

 

春节是新一年的开始,登高祈福习俗在我国很早就蔚然成风,尤其是旧时老百姓的祈求基本集中在多子多福、发财旺族、阖家安康等方面。每年大年初一,莞人尤其城区民众有全家游黄旗山,上香拜观音求平安的风俗。是日常常人山人海,古庙中几无立锥之地,烟花、鞭炮与袅袅香烟相和成片。1947年,东莞诗人徐亦良(徐绍业)以74岁高龄登黄旗山,有感而作《丁亥(1947年)新春杂兴》一诗可为证:车如流水马如花,彳亍郊行独策筇。我自不知年事老,也随人去步旗峰。

黄旗山在东莞民众长期的祭拜中也形成了自身的“小传统”。比如,妇女拜游蛇墓求子。据张铁文《游蛇墓风俗》记载,游蛇墓墓主为东莞张氏宋代始祖张岘,其墓穴名“游蛇”。东莞张姓人口最多,名人也多,为东莞作出的贡献也多。莞人拜游蛇墓始于明末,祈求自己一家一族也能像张氏一样多子。其风俗为:妇女参拜黄旗古庙求观音保佑之后到游蛇墓拜墓,并在附近捡小石子怀归,认为可生子,称为“怀石头”。东莞诗人徐亦良有《东莞竹枝词》二首为证:“旗峰结伴礼观音,背地偷将石密寻。但得诞生丈夫子,幢幡何惜绣黄金。”“参神才罢拜游蛇,春色沿途望眼赊。最是娇痴小儿女,坟前也学插香花。”

若当年果然怀子,来年春节还要着锦缎前往礼拜还愿。博罗人韩荣光《龙溪竹枝词》就记载当时石龙人得子还愿的喜庆情景:管弦金鼓闹如雷,紫洞低舱次第开。船尾彩红高一丈,黄旗山上进香回。

再者如,男子拜义冢求财风俗。旧中国兵灾、水灾、饥荒多,许多无人认领的尸骸多埋在义冢中,而黄旗山自明代后是东莞义冢的主要葬地。据民国《东莞县志》记载,自清以来,黄旗山上至少有四处不同时期集中修建的义冢。张铁文《春节拜义冢》解释了莞人拜义冢的原因:一则新发迹的莞人找不到先人遗骨,只能来此祭拜,且排场较大。旁人不知其苦,以为拜祭义冢可以发财,便跟着祭拜,久而久之形成风俗。二则粤人重“意头”,义冢多棺材,棺材谐音“官财”,求财之人也要来祭拜。是故,东莞有俗谚曰:“想发财,拜义冢。”

如今,黄旗山作为地方文化标志物早已融入莞人的生活,默默书写着自身的民俗志。尤其是随着时代发展,以及2004年黄旗灯笼修建,“黄旗岭顶挂灯笼”奇景再现,旧俗新变,莞人春节登黄旗山,更多的是在观音古庙插头炷香,并攀登顶峰,称之为“步步高升”,预兆新年新气象。

【参考资料】东莞市政协编《东莞风俗叙述与研究》,张铁文著《东莞风情录》,东莞市农业局编《耕读杂志精华卷(2014-2016)》,何环珠主编《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肖妮妮著《“岭南名山”与春节登高习俗:东莞黄旗山研究》,张铁文著《莞邑迎春——东莞春节风俗》

专题监制:张树坚

专题顾问:李炳球

专题策划:雷石鹏 张洪波 虞清萍

专题统筹:刘爱琳 龙小晖

本期撰文:沈汉炎

本期图片:陈栋 程永强 郑连龙 曹雪琴 李梦颖

专题出品:都市新闻部

文字:沈汉炎 图片:陈栋 程永强 郑连龙 曹雪琴 李梦颖 编辑:郭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