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东莞市莞城中心幼儿园的“魅力东莞”非遗创客展厅,你会从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传统文化项目与当下都市孩童碰撞出的充满天真意趣的创意中,感受到东莞非遗的魅力。这里不仅有非遗项目的用具、操作流程,也有孩子们制作的创客作品,分布在粤韵戏台、粤乐醒狮、茶山公仔、客家婚嫁、莞草编织等几个展区,平日里,孩子们都可以在这里自由玩耍、观赏作品、开展亲子非遗创客活动,在互相评价,互相鼓励中收获创作的快乐。
作为东莞市“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莞城中心幼儿园自1990年就开始在艺术作品创作、音乐教学等方面进行项目式融合教育,成果成效凸显。在2012年,为了形成更加系统的课程实施模式,开始了从顶层设计规划“魅力东莞”本土非遗主题教学课程的系统实施,以艺术作品创作加课程实施、基地实践的1加2模式来推进非遗课程实施力度。
多年来,该课程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粤剧、兴塘醒狮为主要传习项目,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赏“非遗”风采,观“非遗”表演,悦“非遗”课堂,竞“非遗”知识,进“非遗”基地,说“粤语”方言等作为主要传习形式,共近万名幼儿在看、听、吃、说、做中了解、体验、感受传统文化与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萌发热爱家乡的意识和归属感。
层级管理,系统开发非遗特色课程
该园园长罗润娣介绍,为了更好传承本土非遗文化,让幼儿在传统文化熏陶中健康成长,该园不仅每年投入约十五万经费进行非遗课程实施、教育环境创设、教学软件配置等,还成立了由她任组长,业务副园长黄衬嫦任执行组长,各级组长与班主任、骨干教师为成员的“魅力东莞”非遗主题教学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进行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制度的制订、审核和执行,并积极开展优质课例的研究等,对课程实行层级管理,确保非遗课程顺利有效开展。

具体课程开发过程中,该园在每个年龄段收录了两个本土非遗综合教学主题,每个教学主题包括主题说明、网络图、教学计划、教育环境创设计划、区域活动计划、教学教案、活动实录、主题小结等。“我们选择了具有东莞本土特性的、来源于幼儿生活经验、适合幼儿年龄段认知发展特点的非遗项目,例如粤剧、兴塘醒狮、客家婚嫁、莞草编织、茶山公仔等,进行主题教学课程的建设,这样能够与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连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起孩子的共鸣。”罗润娣说。该校在每一个教学主题经过教学实践之后,总结教学经验,并把每一个活动的教学教案、活动实录都详细地撰写了出来,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因此,该园本课程具有操作性强,易推广的特点,可直接应用于幼儿园教学,为幼儿园开展“非遗在校园”传习活动提供直接的参考。
“我们精心组织,让非遗传承人和优秀教师参与其中,选择结合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非遗课程内容,突出幼儿园文化建设特色,研发出符合教育需要、幼儿发展需要的非遗教材,更好地指导幼儿学习。非遗主题教学课程的开发、课程实施机制的建立健全,保证了我园‘非遗在校园传习活动’的顺利实施。”罗润娣说。
内外联动,活跃幼儿园非遗传习氛围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面向未来,尤其是非遗传习上,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内,更应该走出去,丰富教育形式和内容,提高教学氛围和实践机会,开拓学生的视野和认知。”罗润娣介绍,该园于2016年起,就与东莞市文化馆等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建立了“馆校共建”关系,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实现馆校之间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孩子们在课余时间能更便利地了解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做非遗小使者,发扬创造精神,努力传承非遗知识。

“请进来”上,首先是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来园传习,组织幼儿学习非物质遗产相关知识,引导幼儿接受乡土乡情的教育。为此,该园开设幼儿喜爱并易学的本土非遗课程,例如粤剧、兴塘醒狮、龙形拳、茶山公仔等,邀请传承人进园现场教授给幼儿,幼儿在亲自动手操作中,体验非遗项目,了解项目技艺。其次是引进品牌活动。如每年六一儿童节,该园常与东莞市文化馆联办“莞邑非遗进校园”活动,把非遗圩市“搬”到幼儿园内,举办“当虚日”非遗嘉年华品牌活动,让家长带着幼儿亲子参与到各个非遗项目中,亲身经历“看、听、吃、说、玩、逛、做”非遗,更深入地了解本土非遗。
“走出去”主要是组织幼儿到非遗传承人处、非遗传承基地、市非遗展览厅、大型非遗活动现场等地方观摩学习,让这些地方成为该园非遗课程有效互动的第二课堂。如,常组织幼儿到东莞市非遗展览厅参观千角灯、参与非遗体验项目;到茶山公仔、高埗矮仔肠、庾家粽子等非遗传承人处参观、体验制作。
兴趣引导,对幼儿实施个性化教育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爱上非遗,接受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熏陶,该园一直坚持以兴趣为引导,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兴趣,进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的非遗传习教育。首先,该园结合幼儿特点,特设了粤剧、兴塘醒狮两个长期既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又能锻炼体魄、收获快乐的非遗兴趣班,特邀项目传承人定期进园给大班幼儿上课。同时,编制了《粤剧兴趣课程资源》《兴塘醒狮兴趣课程资源》作为兴趣班教材。

其次,该园以节日为契机,积极打造体验本土非遗活动品牌,让孩子参与多元的文化活动。如,每年9至10月开展“悦礼文化节”系列活动便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它以孩子们喜欢过节的形式,宣传、体验非遗项目。该文化节以教师节敬师周、中秋节礼仪周、重阳节敬老周等节日为切入点,在园内开展一系列粤剧、兴塘醒狮等非遗宣传、比赛、创客活动,使师生、家长进一步深入体验非遗、感受非遗,更了解、热爱自己的家乡,以及家乡的文化。
此外,该校还鼓励师生合作,创编《东莞童谣集(原创)》《“莞韵”东莞童谣集(传统)》,形成原创歌谣集并出版,创作与兴塘醒狮有关的故事《三个和尚》《师徒四人降妖怪》、以东莞非遗项目为创作素材的绘画作品、手工作品等本土非遗文艺作品,多次在省市故事大王比赛及市童谣创作大赛获一等奖,也参加市、区美育展览,获得相关专家、专业人士、市民的一致好评。这些不仅培养孩子的艺术能力,也提高他们传习非遗的成就感。
培养创客,传扬非遗创造精神
文化创新的核心在于创新精神。“创客”是一种全新的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创作形式,该园也把这种形式运用到了非遗传习上。在创客培养上,该园侧重在非遗文艺创作创客活动和非遗教育环境创客活动上,每周组织幼儿开展一次非遗创客活动,在传习非遗项目的同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非遗项目周边创作等,使非遗传习更具趣味性,更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前者,以粤剧为例,该园在传承人传习粤剧的基础上,孩子们通过与电脑、IPAD、电视、录像等现代科技的互动中,进一步了解粤剧、模仿表演粤剧,孩子们穿上粤剧戏服进行唱念做打,他们每一招每一式颇有专业“范儿”。在利用现代科技学习粤语的同时,孩子们与老师一起创编了《“莞韵”东莞童谣集(原创)》,整理了《“莞韵”东莞童谣集(传统)》。孩子们把这些童谣,和一些经典绘本故事创编成小粤剧,在家长、老师的协助下制作了服装、道具,一起表演自己创作的绘本粤剧。
后者,在学习非遗项目的同时,让孩子们运用电脑、IPAD等科技设备查找相关资料,设计班级环境,把教室布置出非遗项目相关的环境氛围。例如大一班的“兴塘醒狮”,孩子们打印了舞狮动作图、制作了各种狮子头、制作了可爱的舞狮服装,教室打扮得像“狮社”一样。
艺术引领,提高幼儿综合素养
经过多年的深入实践和科学探索,该非遗主题教学课程也已成熟,并形成了统一的课程教材。该园的“非遗在校园传习活动”受到师生、家长的欢迎,“魅力东莞”非遗主题教学课程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尤其是在艺术领域上。
其中,《水乡晨露》《挂灯带》《打阁》《红红火火炸糖环》《凤凰点台》等二十多个舞蹈作品,均获得中国农民文艺汇演金穗奖、历届东莞市与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舞蹈类金奖等;幼儿粤剧作品《沙家浜》《红娘》等八个作品获得省市各类大奖,两次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戏剧星期六的展演。多个非遗艺术作品连续六年受邀参加香港十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和平文化庆典演出。

此外,该园的“千角灯照童年”获得东莞市幼儿园优秀玩教具制作比赛一等奖、省二等奖。《初探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运用》等十多篇论文、案例获国家级、省、市一等奖等;《基于东莞非遗STEAM的实践研究》立项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项目,是东莞唯一一所幼儿园获得此项荣誉,幼儿园成为领航园。
“我园的‘魅力东莞’非遗主题教学课程的开设使幼儿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和灵活生动,既让幼儿体会到了本土非遗项目绝佳的技艺,也传承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情感。”罗润娣说,该课程的开展有效拓展了该园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了幼儿的智力、动手能力,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了幼儿德育发展,提高了幼儿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