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的力量⑧|头雁引领 莞邑良师群雁齐飞
i东莞-教育周刊 2022-01-11 10:58:21

■松山湖第一小学,同学们在散学典礼上表演节目 本报记者 蓝业佐 摄

在东莞教育创新改革中,万飞算是一面旗帜。这位松山湖实验中学校长用26年时间,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教育”之路。被称为“教育改革创新先行者”的他,发挥“头雁”作用,带出一大批种子教师,带动全市创造教育的蓬勃发展。

这只是东莞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中,“大雁引领,群雁齐飞”的一个缩影。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即将迈入“双万”新起点的东莞,更需要做强人才支撑。坚持人才为本,东莞教育系统全力推进“莞邑良师”行动计划,用一流的教师队伍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用良好的教育环境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努力为东莞在现代化新征程上加快高质量发展强化教育支撑。

■松山湖实验中学校长万飞 本报记者 郑家雄 摄

头雁故事

用脚丈量实验场地 匠心浇筑莞邑“大先生”

“我是万飞老师。”44岁的万飞这样向记者介绍自己。虽然已是东莞市中小学教育家、广东省名校长,“我更珍视老师这个头衔。”简短朴实的背后,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1996年大学毕业后,尽管有机会进入待遇更优厚的其他行业,万飞还是毫不犹豫选择了当一名老师。2005年,他作为教育人才被引进东莞,进入刚创校的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担任物理教师。

平凡的岗位上,他潜心教学,带出的学生创下我市参加国家、省级物理奥赛历史最佳纪录,并保送北大清华。“那次带队去参赛,途中有个学生外出买东西就迷路了,我开始反思教育要培养怎样的学生。”

万飞找到了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就要突破常规思维,改进或者创造教育教学方法,用新元素和新途径来获得新的教学成果。这是万飞对创新教育的理解,也是对自己工作方法的要求。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性,他大胆尝试,将一些科技发明实验与探究融入教学中。当时,松山湖交通规划未成熟,很容易迷路,为了保证学生安全和实验效果,万飞就放弃自己休息时间,提前勘察,用双腿“丈量”松山湖。

在他的带领下,师生们实践出了很多发明成果。为保护学生的创新成果,保护学生心中创新的种子,“我就一趟一趟地乘公交车找相关部门,有时找到的时候,负责人在开会,一等就是一上午。”万飞说,自己甘之如饴,乐在其中。在他眼中,老师不是只给学生上完课就行了,而是要把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放在首位。老师克服困难的过程,也是给学生很好的示范。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学校师生在科技发明路上成功申请到了38项专利。

为了让更多学生受益,万飞带领老师开发系列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包括航模设计与制作、创意物理实验课程等,“校外活动转移到课程中,受众面大了,受益的学生就更多了。”

由于教育教研成绩突出,富有创新意识,2011年,万飞被委以重任,协助校长创建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八中”)。他迎难而上,帮助这所新校实现了蜕变。

2014年,万飞再次迎来职业生涯转折点,回到松山湖创办松山湖实验中学,开始第三次“从零开始”的创业过程。在万飞的引领下,学校大胆探索,推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引入课堂观察机制,实施个性化教学,开设180多门校本课程……教学效果发生了系列“质变”,全校掀起“科创”热潮,“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经过七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也收获了很多办学成果,成为国内具有创造教育特色的现代化学校。荣获东莞市首批品牌学校、“首批中国STEM教育领航学校”“国家教育信息化创新实验学校”“教育部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校”等十多项国家级省市级荣誉,跑出了东莞教育“加速度”。

所教的首届学生毕业20年聚会时,万飞曾问过身为博导、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的学生一个问题,“你还记得老师课堂上讲了什么吗?”

“不记得了,但要感谢你当时带我们探索了很多问题,而不是只懂做题,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喜欢去钻研,才有了我今天拿下国家科技进步奖。”学生的回答既在意料中,却又让万飞记忆深刻。

2021年12月8日,由万飞担任校长并筹建的东莞市首所公办未来学校——松山湖未来学校迎来建筑封顶。万飞再次踏上教改新征途,“总要有一批人多牺牲点,去先行探索,才有底气去做好它。不能因为难,自己就放弃。”

■石龙镇中心小学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 本报资料图

群雁成长

培育大批“种子教师” 形成聚才“雁阵效应”

这些年里,虽然万飞工作的学校一直在变,唯一不变的是手把手培养出了学校的一批批种子教师。

松山湖实验中学刚建成时,有11位老师。他们都是大学毕业或毕业不久的,对于教学、课程开发不太有经验。尽管筹建工作繁忙,万飞依然坚持由自己承接对老师们的培训工作。万飞就像班主任一样,手把手教大家,怎么开发课程,注意哪些事项等,并帮助老师们一遍一遍地过稿,“一次又一次拿到被打回去的稿子,老师们感到压力很大,有些老师都哭了。”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成就了一批老师。不仅开发的课程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还在全省获得了校本课程成果一等奖,在全市首创了财经素养课程,使得学校成为全省首批财经素养课程试点校。“后来这些老师成了导师,课程不仅拿到了很多省市级比赛的奖项,而且还被全国各地的学校邀请过去讲他们是如何开发课程。”说起这批老师的成长,万飞露出欣慰的笑容。

即使再忙碌,万飞也会抽空去参加老师的教学经验分享会,陪伴并引领着教师们前行。就在去年12月23日晚九点半,参加完教师分享会的万飞激动万分,“我们一位工作了五年的老师分享了她用信息化技术+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爱上课堂的经验。她还分享自己新找到的一个新技术平台,给我们带来大大的惊喜。”教师们努力开展创造教育实践,已形成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

原东莞市清澜山学校校长辛颖、虎门智升学校校长廖志奇、麻涌古梅一中副校长邓文勇、万江三中副校长陈建文等都是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万飞的入室成员,经过万飞的手把手培养,专业成长显著,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

同样是我市教育界的“头雁”,全国模范教师、省中小学第二批教育家培养对象、省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特教教师、虎英小学校长阮美好也在默默地带领着“群雁”齐飞。

这位被同学们誉为“最受欢迎课堂”的校长妈妈,从业31年来从没放弃过自己的专业。即使再忙,每个学期她仍会跟新老师合作带班,“他们刚入职没有教学经验,她上课我就去听,带着她研究教材,一起去教学。”阮美好说,教师对教材的把握非常关键,需要潜心去研究教材之本。她经常带着团队去研究,帮助老师们成长。想到好的教学点子,她会无私跟老师们分享,老师经常说她是“教师之魂”“金点子”。

这些年,阮美好为东莞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省市优秀教师、先进教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名师、学科带头人等,数都数不过来。

作为我市中职领域的“头雁”,国家高层次人才教学名师、东莞市名教育家培养对象、国家省市名师及工作室主持人、市纺织服装学校教研处主任李军为教师成长创设平台,培养了高级教师、广东省最美班主任张蕾,服装专业学科带头人杨志辉、广东省十佳设计师张允浩等名师。更在援疆支教期间,为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了服装学科带头人和一批骨干教师,让服装专业成为学校乃至自治区的品牌专业。

近年来,东莞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全市设立市级“三名”工作室355个,培养工作室学员成员近8000人;出台普通中小学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的评选和管理办法,培养市级教研员40人,学科带头人886人,教学能手4419人;构建新任校长、骨干校长、卓越校长、名校长四级成长阶梯,遴选培养259名学校校长后备干部。

一批批教育名师名家、学科带头人,带着一拨拨种子教师、带出一批批骨干教师,带动一片片教育领域,东莞教育已出现“头雁引领群雁高飞”人才培养、聚集的“雁阵效应”。

■松山湖实验中学,学生互动式学习 本报记者 陈栋 摄

教育支撑

全力锻造“莞邑良师” 高质量发展新支点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来抓。

一组组数据,足见东莞的决心和行动力。近两年,全市引育高级职称教师626名,招引高层次和短缺专业人才95人。“十三五”期间市镇校三级累计培训教师170.87万人次;自2015年至今,共向18万余人次民办学校教师发放从教津贴近4.66亿元。

即将迈上“双万”新起点,东莞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打造品质教育,首要便是教师队伍建设。

2021年9月10日,在东莞市教育大会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亚非就发出了东莞能出名师、能出大师的雄心和魄力。要为未来10年、20年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莞邑名校长、大先生。

坚持人才为本的东莞,正大力推进“莞邑良师”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好校长、好教师、好教研员三支队伍,到2025年,努力实现公办中小学专任教师增量、高级职称教师增量比“十三五”翻一番,引进培育一批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

东莞更是拿出一系列的政策和机制。如创新引进高层次人才上,建立编制周转池,专项用于基础教育引进高层次人才,按“编随人走”原则直接核增编制到校;集中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短缺教育人才,扩大教育引才聚才效应;推进优质高中学校赴北京、上海等高层次高校点对点招聘优秀毕业生。

■长安镇中心小学设有省市名师工作室同时多个教科研课题成功立项。图为老师上课与学生互动 本报记者 赵浛锐 摄

东莞集中力量推进基础教育领军人才、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卓越教师、未来名校长四项培养计划,用5年时间培养30名教育领军人才、150名教育家型教师、2500名卓越教师和300名未来名校长培养对象。

东莞想方设法激励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探索建立导向鲜明、科学规范、分层分类、有效管用的中小学教师荣誉体系;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典型事迹,通过标杆示范引领,提高教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莞从教,逐步形成“教在东莞”品牌。

这还远远不止。市教育局还将出台第二批教师队伍建设系列文件,围绕教师荣誉制度建设、配齐配强教研员、健全引才机制、保障教师待遇和教师减负等,不断完善“莞邑良师”政策设计,抓好各项政策实施落地。

鹰击长空,鱼跃大壑。只有一流机制才能聚集一流人才,只有一流平台才能成就一流人才。“是人才,进莞来”,东莞已向全世界喊出口号。东莞教育也以开放姿态拥抱一流教育人才,努力在莞邑大地上厚植出孕育“大先生”的沃土,成就“莞邑良师”人才梯队打造品质教育,不断增强城市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撑。

文字: 李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