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放学后在校园农场给向日葵浇水本报记者 郑志波 摄
“不用每天催促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确实轻松了不少,焦虑有所缓解。现在孩子回家后,吃完晚饭便可以跳绳、看书、弹琵琶。周末也可以放心地去玩耍。”南城阳光第一小学家长陈女士对记者说。
与陈女士有同感的家长不在少数。教育部日前举行“办实事 见实效”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72.7%的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
此前,东莞市教育局也召开了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工作新闻微发布会,会上公布了一系列数据,学生及家长对校内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均达到94%以上,参与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的选择意愿大大降低,教育焦虑得到有效缓解。
家庭教育焦虑的缓解,回应了“双减”总目标的题中之义——通过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良好教育生态。
■南城中心小学,小学生在练习舞蹈 本报记者 程永强 摄
减负了,空余时间做什么
“今天是无作业日,不用带书包了,回去可以玩啦!”第一次听到的时候,陈女士还以为女儿在逗她。”陈女士有两个孩子,大女儿上小学5年级。过去5年里,只要是上学日,女儿每天7点半到9点半的唯一安排就是在家写作业,有时甚至要到10点,最晚到过11点半。
“孩子确实很辛苦,上学就像上班一样,家庭作业就像是在家加班,周末还有补习班等着,比我还忙。”陈女士说。
现在陈女士不用每天催促孩子作业 ,确实轻松了不少。孩子回家后,吃完晚饭便可以跳绳、看书、弹琵琶。周末也可以放心地去玩耍。陈女士和丈夫也尽量在周末抽出时间,多创造一些亲子相处的时光。
“以前,总是纳闷时间都去哪里了,总是忙忙碌碌的,现在突然大把的时间空出来后,我突然有点不知所措了。”长安镇的莫女士坦言,新学期刚开始时,孩子对于突然多出来的空余时间有些不适应,一时间不知道该干什么。“以前都是将孩子送到学校、补习班,在家也就督促他写作业。现在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主动参与到孩子教育当中,如何进行良性的亲子沟通?如何安排好孩子的空余时间?孩子在家总沉迷于手机、电脑怎么办?这些问题确实让我有些措手不及。”
好在,这个不适阶段很快就过去了。现在莫女士和孩子有了更多亲子时间,亲子间的话题多了起来,孩子利用空余时间还读完了青少年版的四大名著。
空余的时间怎么安排,2021年10月7日,东莞市教育局举办了“赋能生命 快乐生活”——东莞高品质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名家论坛第五期,特邀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家成,围绕“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如何更新这一话题,为广大家长传经送宝。
东莞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高级讲师郭鲲鹏为家庭教育把脉问诊,提出了三个药方,用游戏伴孩子快乐成长,用阅读让孩子博览群书,用体验让孩子融入生活。
■户外拓展项目越来越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本报记者 蓝业佐 摄
孩子放松了,家长的焦虑并未完全卸下
“双减”是一项系统而持久的大工程。处于初期阶段的“双减”,作业量减少,学业负担减轻,亲子时间增多是每一个家长最深切的感受。家长们对于变化都是欣喜的。但就像硬币的两面一样,有正有反。
另一种焦虑来了,家庭书面作业明显减少,有家长感觉孩子学习知识没有得到巩固;考试少了还不公布成绩、不告知排名,只公布水平跨度很大的等级,家长觉得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没底。
家长叶女士直言,“双减”后,孩子的考试成绩只分ABC等级,等级之间差距有点大,高达20分之多。如果我娃考到A等级里面的90分以上,我当然高兴,如果孩子只考到A等级里的80多分,我心情肯定不同。害怕等中考时才知道孩子的成绩状况,那时“黄花菜都凉了”。
家长刘先生焦虑的是,“周末不能补课,孩子平时又住校,最近两次考试英语成绩也不见提高。明年就要中考了,现在中考竞争激烈,我真怕孩子上不了高中。”
“作为一个二胎妈妈,我对‘双减’的感受比较两极。小学二年级的小儿子是‘双减’的受益者,有更多时间发展兴趣爱好。但面对初二的大儿子时,我又很焦虑,主要担心学业负担减轻后,中考成绩不理想。”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首席专家赵石屏分析,担心孩子未来的社会分层和收入差距问题,是导致很多家长焦虑的根本原因之一,“他们担心如果孩子学习不好,未来在社会竞争和阶层划分中就会处于不利位置。”而据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数据表明,只有31.4%的家长表示能接受子女在初中毕业后分流去职业学校。
■东莞步步高小学学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上莞草制作课本报记者 李梦颖 摄
家长松弛,更利于孩子轻松上阵
赵石屏分析得到了众多家长的认同,但是补习越多,孩子成绩越好吗?2021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刘坚教授、刘红云教授团队发布了“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其中包括补习时间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情况。
《报告》显示,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每周参与校外补课时间越长,他们的学业成绩不增反降。以初中阶段为例,有34.9%的成绩优秀初中生每周补课超过3小时。而在成绩优秀的学生群体中,每周参与校外补课的时间越多,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和主观幸福感越低。在成绩中等的学生群体中,也是如此。
《报告》同时指出,中学阶段,父母过多关注子女学习,尤其是考试成绩或名次,往往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良好的家庭和学校人文环境能够帮助处境不利学生取得学业上的成功。
如果说刘坚教授、刘红云教授团队公布的调查结果说明了家长对补习焦虑的无意义,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的一席话又足够让众多家长警醒——你们用焦虑激出来的娃, 最后都送到我这里了。《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数据显示:小学到高中阶段,学生的抑郁检出率为一到四成,抑郁水平随着年级升高而提高。
生命是一场马拉松,而这个马拉松一定是那些有坚强耐力的人才能跑得最远、跑得最好。
父母不焦虑,孩子更自驱。2021年10月16日,东莞市第一中学家庭赋能导师班正式启动,一位家长发自内心的感慨,“父母心态平和,转换角色,先学会做顾问型父母,有能力再提升自己做权威型父母。没有父母的唠叨和无形的焦虑压力,孩子学习和生活会更轻松,玩耍会更尽兴。”
减出来的时间,给家庭教育带来无限可能
教在学校,育在家庭。为指导家庭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东莞市教育局联合媒体频频举办家长成长直播公开课,刊发智慧家长文章,并在莞易学云学堂开设《家庭教育100个怎么办》,立足于家庭教育系列教材,涵盖幼儿、小学、中学三个阶段共300个家庭教育微视频。
“双减”并不是让孩子和家长双双“躺平”,而是让每个家庭和孩子可以走自己的路。这条路需要家长们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而不是蛮力和金钱。
“双减,减出来的时间,给家庭教育带来新的资源、新的选择和新的契机”,李家成以一个五年级学生的作业——《多样的湿地》为例,讲述了家庭教育实施的路径。《多样的湿地》是一个孩子与家庭共同完成的视频作业,从写作、拍摄、配音、配乐等方面,全家投入生产制作,该视频还被学习强国转载。
李家成表示,家庭教育不是课堂教学,家庭教育不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或翻版,很大意义上是亲子生活中的互相影响,家长不是孩子的买书人,而与孩子一样都是学习者,家长的终身学习和自我教育是首要的。
在东莞市教育局的推动下,全市中小学生家长收看了这节双减后的家庭教育课,家长纷纷在朋友圈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大朗鸣凤小学五(2)班家长梁女士表示,“孩子自由时间多了,我开始害怕孩子学习跟不上,害怕作业少了不会合理安排时间,看了直播后体悟了,双减不只是让孩子多一点自由的时间,还让父母有更多时机去陪伴孩子了解孩子,不但孩子要与时俱进,家长也要与时俱进。”
记者手记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表决通过,将“养不教 父之过”这一传统道德理念上升为法律概念,将家庭教育由传统“家事”上升为重要“国事”,家庭教育不再是宽泛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影响,而是被明确定义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培育、引导和影响。如何成为合格又合法的家长,履行好法定监护职责,是法律对家长发出的“灵魂拷问”。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家长对于“双减”都是持赞成态度的。教育部日前举行“办实事 见实效”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许多家长转变了过去让孩子拼时间、多刷题、盲目报班的行为,70.3%的家长认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育儿理念,66.2%的受访家长表示要鼓励、陪伴孩子参与校外体育运动,65.5%的受访家长表示不额外增加孩子课业负担,这是非常可喜的变化。
但是,数据之下我们也看到新的焦虑袭来。作为家长,都明白当下孩子的压力和负担是过重的,谁都要给孩子一个真实的童年。但不得已又在现实的裹挟中给孩子一次次施压,有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这么一句话:“我不希望你将来过得还不如我。”但过得好的标准到底是谁定义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父母如果总是用旧经验面对新变化,用他人经验和做法来尝试解决自己的问题,那最后一定会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
“双减”政策的出台和落地,对于我们家长来说,恰恰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我们重新审视何为“教育”?思考在教育路上,孩子、家长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教育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正确答案。家长们以自己的实际行为感染孩子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同路人,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路上不缺位,和学校、老师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或许是一种良性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