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的力量⑤|劳动教育 手脑相长增自立之力
i东莞-教育周刊 2022-01-11 10:58:05

■东坑中小学学生在做糖不甩 本报记者 陈俊凯 摄

“我要去种菜了!”“是时候浇水了。”“我也要去摘菜。”

一块小小的菜地,被孩子们聊出了现实版“QQ农场”的节奏。塘厦镇第一小学的少先队员已经在学校实现了“种菜自由”。

一朵朵向阳而生的向日葵,一行行红缨飞扬的玉米,一串串千娇百态的丝瓜,一畦畦青翠欲滴的韭菜,这些长势喜人的植物,都是该校学生的“作业”。

除了学校的劳动教育,还有家庭劳动教育打卡也是学生最乐于完成的作业。这个周末,东华小学东城校区四年级学生王佳逸给家人奉上了她最拿手的菜肴——糖醋排骨,佳逸妈妈刘女士,一边吃着一边赞不绝口:“这个小学读完,就可以做一桌子满汉全席了。”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劳动最光荣!”这是我市推进劳动教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最为质朴、真实的宣传口号。真正的劳动课并非孤立地发生,它与所有学科都有交集,并在“五育”中起着“劳能树德,劳能增智,劳能强体,劳能育美”的重要意义。

生活处处是劳动

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很多学生在家长的溺爱中养成了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毛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的辛苦,只在书本上读到过,更谈不上亲身体验,五谷不分的学生比比皆是。对于学校推行劳动教育,佳逸妈妈举双手赞同,因为经常去农业园参与劳动实践,佳逸不只饭做得好,还是割稻子的小能手。

“现在社会上,有的青年连简单的饭菜都不会做,没有与老人一起生活的基本上靠吃快餐、叫外卖打发,生活自理能力堪忧。”

“由于自幼未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长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生活。时至今日,一些‘啃老族’‘巨婴’,成为困扰家庭的现实问题。”桥头镇一位小学校长的话道出中小学推行劳动教育迫在眉睫的一个原因。

中小学劳动教育在国家层面一直较为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0年3月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1年7月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以国家之力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

东莞市委市政府2021年召开了两次教育大会,会上均提到“劳动教育”。2021年1月的东莞市品质教育推进大会上,会议提出“要在中小学很好地开展劳动教育”。副市长黎军在讲话时指出“要突出加强劳动教育”。在我市贯彻品质教育的“1+12行动计划”中,“中小学劳动教育行动计划”列在其中。

生活处处是劳动,劳动教育不应止于课堂和学校,学校家庭两者的合力缺一不可。家庭劳动教育如何科学开展?市教育局发布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就指导孩子假期劳动教育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倡议,对小学、初中、高中劳动实践活动内容做了详细指引。

让劳动教育贯穿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东莞全力搭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四梁八柱”。“我们最终想打造‘有管理机制、有课程体系、有优质师资、有基地支持、有保障措施’的劳动教育体系,从而打造新时代东莞中小学劳动教育模式。”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东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会会长柴松方告诉记者。

■桥头镇学子在学习插秧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流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一语道尽了劳动教育的真谛。

“五谷杂粮,是哪五谷?”“水稻要经历多少步骤才能成熟收割?”

2021年7月24日上午,30位小学生齐聚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微农业园,开展“稻穗飘香 丰收快乐”之早稻收割活动。在收割示范和安全提醒之后,学生们拿起镰刀,躬身收割稻谷。烈日晒红了脸庞,汗水浸湿了衣衫。识五谷、割水稻、打稻谷、拾稻穗……学生王柔雅说道,“再读《锄禾》,我会更有感触。除了感受劳动的辛苦我也感受到劳动之美。”

劳动教育既要“流汗”还要“走心”,柴松方表示,劳动课的内容,不仅是劳动技能的传授,还包括劳动精神的培养。东莞的劳动教育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方面的内容。

柴松方介绍,目前东莞的劳动教育课程非常丰富,有的学校采取与各学科课程相结合方式开展;有的学校“近水楼台先得月”,采取与当地传统特色相结合;有的突出城市特色,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等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项目制学习、讲解示范与实操结合等。

在桥头镇,大洲粉葛是桥头人的集体记忆。一走进桥头大洲社区,就可以见到粉葛苗星星点点地分布在村民的房屋前后。大洲是桥头盛产粉葛之地,该社区种植的粉葛由来已久,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

桥头镇第一小学利用这一天然地理和食物特色优势,在粉葛种植和烹饪上,做劳动教育大文章。春天,孩子们亲身体验粉葛的种植,夏天,孩子们参与粉葛的养护,冬天参与粉葛的收获,最后,用粉葛做一道地道的特色菜。劳动教育与地方特色结合,让地方文化在劳动中得到传承。

与“非遗”传承相结合,东坑镇中心小学尝到了甜头。 2021年4月29日,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观摩研讨活动首站在东莞举行。作为“东道主”,东坑镇中心小学现场展示了学生制作的传统美食——“糖不甩”,令观众大开眼界。参加观摩研讨的领导和来宾品尝了孩子们制作的“糖不甩”,纷纷竖起大拇指。有人表示也要回家做一次“糖不甩”。观摩会上,该校获授牌“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除了东坑中心小学,东莞还有四所学校上榜全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分别是大朗镇鸣凤小学、莞城英文实验学校、厚街镇桥头小学、谢岗镇谢岗小学。如何让“劳动”与“教育”完美融合,让学生享受劳动教育,喜欢劳动教育,这些学校给了很好的答案。

拿什么保障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很小,小到整理书桌、洒扫庭院;劳动教育很大,大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选择。

好教师能培养好学生,劳动教育作为一门与“德、智、体、美”并举的必修课程,需要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2021年5月底,我市第一场“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师培训”在大朗镇鸣凤小学举行。这也是全省首次举行劳动教育指导师培训活动。

“抓日常生活、拓建活动基地、创新城乡结对联系,我们老师循着这三条路径,可拓宽劳动教育的实施渠道。”会上,柴松方进行了《将“劳动最光荣”植入孩子们的生命》主题培训。

柴松方介绍,“劳动教育指导师”的队伍,不仅包括学校专职教师,还有许多“非遗”传人、各行各业专业人士等。东莞通过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在桥头镇第五小学,记者看到,学校专门设置了劳动基地,基地就在学校运动场旁边,占地共1000多平方米。为营造出农田劳作的气息,学校还在基地内设有田园篱笆、水沟、独木桥等设施,让学生在基地内能充分感受和体验到真正的农耕场景。

“我们学校懂得种植和养殖的教师有10多人,而且校内预留用地开阔平坦,因此,结合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建立劳动基地,把‘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作为打造办学特色的突破口。”桥头镇第五小学罗树平校长介绍。

无独有偶,在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的学生很幸福,他们学校有一大块荔枝园,占地60.6亩,荔枝飘香的时候,学生们就会上一门劳动必修课“摘荔枝”,同学谢秋枫对记者说,摘荔枝看似简单,但是剪多长枝条,如何不让果子落下去,也是一项技术活。劳动教育课,让他深深体会到了,劳动对一个人成长的意义。

与自带天然优势和优越条件的学校相比,更多学校需要借助社会资源,让劳动课落到实处,让劳动教育更深入、更见实效。

2021年春天,桥头镇荷花产业园结合小学劳动教育需求,与学校共同制定适合孩子体验的劳动课程。桥头镇第一、第二、第三小学分别前往荷花产业园开展水稻种植活动。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老师与同学们将袖子卷起,将裤腿挽高,拿着一束束秧苗,进行水稻插秧。同学们认真听取“劳动教育指导师”讲解水稻的种植方法,讲解“二十四节气”中“谷雨”对于春耕的重要意义,和一些关于种植的注意事项后下田插秧。不少学生表示:“这是人生第一次插秧!”

劳动教育,除了学校家庭之外,社会也是一个很大的载体。柴松方表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培育,是劳动教育上层次、见实效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市劳动教育进行得比较好的中小学校,都是有校内或校外基地的学校,所以建设与培育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也是重中之重。

目前,东莞劳动教育基地建设路径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充分发掘校内现有资源,建立特色校内实践基地,逐步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例如校内劳作园、工作坊、创客室、烘焙坊、实训室等,同时探索职业院校向普通中小学开放职业培训和实训场地,开展职业体验。其次是整合村社、农场、场馆、企业等劳动场域,结合馆校合作、非遗传承、红色路线等相关资源,培育认定一批市级服务性劳动实践基地。

■我市小学生收割水稻后,用脱粒机给水稻脱粒

劳动教育的时空如此开阔

2021年4月,东莞市教育局发布了东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LOGO,该LOGO的创意来源于蜜蜂,象征 “勤劳、合作、分工”。蜜蜂下端还有两片树叶,一片绿色,一片蓝色。“双叶”寓意“生命、希望、友谊、合作”。

正如logo所显示的,劳动教育深层寓意里的勤劳、合作、分工,完全不同于学科教育的考评体系。如何评价劳动教育?是个考题。放眼全国,有些地方把劳动课列入中考考核内容。

对此,柴松方表示,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这是大势所趋,但是没有形成非常成熟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之前,东莞不会如此操作。除了评价,还有制度、经费、安全等维度,都是劳动教育过程中我市正在努力完善的重要保障。

不仅小学和初中阶段学校的劳动教育举行得如火如荼,就连学业相对紧张的高中阶段学校,其劳动教育探索也不曾止步。一方面,在“双减”大背景下,在“减负增效”的品质教育推进过程中,为劳动教育争取了课程,争取了时间。另一方面,劳动教育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教育,它让学生回归生活本原,追寻学习与生活意义的契合点,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东莞市教研员、东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史宏凯老师给记者讲了个小故事: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在校园里种了一些向日葵,让学生参与栽培过程。后来,校长发现,学生们参与劳动,变得更阳光。于是又应学生需求,学校在校内的小山坡养了小羊。小羊成为校园的萌宠,满校园跑,并得到学生们的悉心照顾。后来学校还在池塘养了鱼和鹅,校园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开始校方只是希望种植向日葵让学生变得更阳光,后来发现,参与劳作后,七中学子的成绩也随之上升!”

“综合众多的实践情况,我们再次审视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我们坚信:劳能树德,劳能增智,劳能强体,劳能育美,劳能创新。”柴松方说。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劳动教育其实是一个复合性的教育概念,“当我们要通过劳动教育培育热爱劳动等劳动价值观时,劳动教育就是德育;当我们要让儿童思考劳动过程的原理、奥秘时,劳动教育就成为智育;当‘动动手、流流汗’发挥强健体魄、增强体能作用的时候,劳动教育已经是体育;当我们引导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去设计创造美的成果,劳动教育就是美育”。

五育并举之下,劳动教育的时空如此开阔。

文字: 赵海霞